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樹才(少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樹才(少將)
圖片來自36O

張樹才(少將) 湖北省黃岡縣陽邏鎮(今武漢市新洲區)人。10歲喪父,到武漢在紗廠做學徒工。1927年4月,參加賀龍領導的國民革命軍二十軍,任二十軍教導團戰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軍委衛生部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直屬政治部主任,總後勤部黨委副書記,總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任湖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1961年任湖北省軍區政治委員,1965年後任武漢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

早年經歷

一九二七年參加南昌起義。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28團二營7連排長、第四軍特務營連副政治委員,1929年12月參加古田會議( 紅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1931年任第四軍教導團政治委員、1933年6月任紅一軍團第三師政治委員、(1933年10月該師編入紅九軍團)周昆任師長。後任紅一軍團衛生部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1935年12月任紅十五軍團第八十一師政治部主任,軍委後方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兼巡視團主任。參加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征,到達 陝北蘇區後,1935年6月到紅軍大學一期一科學習。紅大」是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的簡稱。當時的一科負責培訓紅軍的軍、師兩級指揮員。由於形勢的發展,「紅軍大學」只辦了一期,後改為 「抗日軍政大學」。

抗日戰爭時期

任新四軍政治部直屬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二師四旅政治部主任,淮南軍區路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五師政治部副主任。

見照片:(:陳毅代軍長與新四軍二師、四師部分幹部合影,左起張樹才,新四軍二師四旅政治部主任、劉順元,新四軍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政治委員、方毅,新四軍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聯防辦事處主任、張愛萍,新四軍 蘇北軍區司令員,後任新四軍四師師長、張雲逸,新四軍二師師長、陳毅,新四軍代軍長、宋文,新四軍二師五旅13團團長、羅炳輝,新四軍二師副師長、楊梅生,新四軍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司令員、龍潛,新四軍二師鋤奸部部長、周俊鳴,新四軍二師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中原突圍時,

張樹才是中原軍區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北路軍突破 丹江防線後,中原局決定方正平和張樹才率領38團兩個營向鎮安方向活動。十天後,中原局決定決定創建鄂豫陝邊區根據地,以漢水以北、 丹江以南為3分區,方正平任司令員,張樹才任政委,統一指揮13旅(吳世安任旅長)37團(夏世厚任團長)一個營、38團、39團、15旅(王海山任旅長,周志剛任政治委員,張文津任參謀長) 45團和 陝南遊擊隊一部。過了一天,中原局又將張樹才調整到 陝南軍區第一分區任政委。第一分區司令員吳世安和張樹才將所屬38團的3個營改編為3個支隊,向鎮安、柞水、 安康一帶前進,用一個多月時間,建立了1個中心縣委,4個縣工委和辦事處,建立了7個區和21個鄉政權。1946年9月,成立鄂豫陝軍區,文建武任司令員、汪鋒為政委、陳先瑞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方正平為副政委、張樹才任政治部主任。1947年,鄂豫陝軍區主力北渡黃河後,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十二縱隊,張樹才任縱隊政治部主任兼江漢軍區政治部主任,後任中南軍區湖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見吳世安將軍照片)

新中國成立後

中央軍委衛生部政治部主任,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直屬政治部主任,總後勤部黨委副書記,總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任湖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1961年任湖北省軍區政治委員,1965年後任武漢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