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文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文裕,我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畢生致力於核科學研究和教學,有多項重要發明和發現,學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發現μ介原子,開創了奇特原子物理的深入研究。重視實驗科學,重視實驗基地的建設,為我國高能物理的發展、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核科學領域培養了大批人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張文裕

別名 張少岳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省惠安縣

出生日期 1910年1月9日


逝世日期 1992年11月5日

職業 物理學家

畢業院校 燕京大學

主要成就 發現μ介原子 我國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

性別 男

人物生平

張文裕,曾用名張少岳,1910年1月9日出生在福建省惠安縣一個沿海山村的貧苦農民家庭,

家中只有幾畝薄田和一家中藥店。兄弟姐妹八人幾乎無人識字。由於祖父的寵愛和親朋老師的關照,排行老四的張文裕唯一幸運地被送去讀書。先在村旁的私塾念了兩年,以後又上了四年小學。小學畢業後,他考上了泉州培元中學。但因兄、姐相繼夭折,父親要他回家幹活幫助養家。在小學老師和親友的勸說和資助下,才勉強同意他繼續上學。靠着學校的獎學金和張文裕自己教小學及其他勞動所得,念了三年半中學。

中學尚未畢業,由於反抗家庭的包辦婚姻,張文裕帶着培元中學校長許錫安的推薦信,隻身來到北京燕京大學。在謝玉銘教授的幫助下,經過補考,張文裕被破格錄取,進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習。在校學習期間張文裕一面讀書,一面找些零活干,掙錢養活自己並交學費。這期間他幫老師改過卷子,給別人補過課,在學校農場、果園當過小工,到內蒙古開渠工地幫助測量等。靠自己的努力,張文裕於1931年完成了大學學業。由於他的學習成績優異,從四年級開始就在物理系任教,同時進行研究生學習,1933年取得碩士學位。

個人履歷

1934年他考取"英庚款"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該校卡文迪什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該實驗室主任、著名物理學家E.盧瑟福(Rutherford),具體指導他工作的是C.D.埃里斯(Ellis)。他在卡文迪什實驗室從事核反應研究,驗證了N.玻爾(Bohr)的液滴模型,發現了(γ,n)(γ,2n)及16O(n,p)16N過程。

1937年國內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失陷,日本侵略軍大肆屠殺,無惡不作,這些消息在英國報紙上均有詳細報道。當時在劍橋的幾個中國同學義憤填膺,迫切要求回國參加抗日。張文裕寫信給"英庚款"董事會,申請提前回國參加抗日。董事長朱家驊回信說,回國可以,但必須完成學業,取得博士學位。他又向劍橋大學研究生院提出提前考試的要求。盧瑟福對他的要求很不以為然,但張文裕仍然堅持,校方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論文很快就通過了,基礎課的考試卻進行了兩次。

1938年春天,通過了考試,但頒發博士證書的典禮卻要等到夏天才能進行。為了回國後能參加抗戰工作,張文裕利用這段時間,經國內防空學校教務長介紹,到柏林AEG工廠自費學習探照燈技術。10月底結束學習回到劍橋,立即動身?籃?內回國。他原希望能到"防空學校"工作,以便直接為抗戰服務。到了貴陽,才知道防空學校已遷至桂林。在貴陽等了40多天,得到的回信卻是"請另高就"。因此張文裕於1939年2月去四川大學任教,正值期末大考,看到一些學生作弊,校方不予制止,他憤而應南開大學之聘到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在昆明這段時間,他講授的原子核物理課程得到學生們的好評。講課之餘還盡力創造條件,做些研究工作。但當時物價飛漲,師生們食不果腹,教學和科研工作十分困難。張文裕當時還到雲南大學兼課,生活仍十分困難。報國無門,他感到失望。1943年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張文裕赴美國繼續從事核物理研究和教學。

普林斯頓大學帕爾麥(Palmer)實驗室(後改名為亨利實驗室)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實驗室之一,許多美國老一輩著名物理學家曾在這個實驗室工作過。19431949年,張文裕在這個實驗室工作了7年,做了兩方面研究工作:一是與S.羅森布魯姆(Rosen-blum)合作建造了一台α粒子能譜儀,並利用這套儀器測量了幾种放射性元素的α粒子能譜;二是進行μ子與核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μ介原子,從而開創了關於奇異原子領域的深入研究。

1950-1956年,張文裕轉到美國普度(Purdue)大學工作。這期間他系統研究了海平面的大氣貫穿簇射,並對Λ°奇異粒子做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同時指導研究生研究宇宙線引起的高能核作用,並利用高能加速器進行粒子物理以及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張文裕積極準備回國,但因夫人王承書臨近分娩而稍有耽擱。當時,張文裕由於參加了"全美中國科學家協會"的籌建,後來又擔任了協會執行主席,因此受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注意。為了避免糾纏,不少朋友勸他們夫婦加入美國籍,但他始終堅定地說:"要入美國籍,何須到今天!我們生為中國人,回國的信念是不會變的。"1956年張文裕夫婦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帶着6歲的兒子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回國以後,張文裕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稱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領導宇宙線研究。他提出在雲南落雪山宇宙線高山站增建一個較大的雲室組,以便利用我國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宇宙線研究在國際上取得領先地位。在蕭健、力一、霍安祥等努力下,建成了大雲室組,並利用它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培養了一批宇宙線研究人員。這個大雲室組至今一直是國際上最大的雲室組之一。

1957年12月,張文裕受中國科學院委派去斯德哥爾摩參加楊振寧、李政道的諾貝爾獎受獎儀式;1958年,去日內瓦參加第九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

1961年,張文裕受我國政府委託,前往莫斯科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接替王淦昌教授的工作,擔任該研究所的中國組長,領導一個聯合研究組,負責組織和領導我國在該所工作的科學家。

1964年從蘇聯回國以後,他一直致力於發展我國高能物理事業,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及高能實驗物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1973年起,張文裕擔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1978年5月1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中美簽定高能物理合作協議,每年召開一次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委員會會議,檢查上一年協議執行情況,並商定下一年合作協議。張文裕擔任第一、二屆中美高能物理會議中方主席。1984年以後,他因健康原因,不再在第一線工作,改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回國以後,他一直是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的主編、副主編。張文裕曾任第二至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屆至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張文裕長期擔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名譽理事。他是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的第一任理事長,1985年後被選為名譽理事長。此外,他還是中國核學會的名譽理事。

成就及榮譽

張文裕在國際學術界的威望較高,多次擔任國際高能物理會議的顧問委員會成員、組織委員會委員;1978年起擔任美國《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學報顧問委員會委員。

個人簡歷

1910年1月9日 出 生於福建省惠安縣。

1927-1931年 在北京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畢業。

1931-1935年 任燕京大學物理系助教、教員;1933年獲碩士學位。

1935-1938年 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學習;1938年獲博士學位。

1938-1939年 任四川大學教授。

1939-1943年 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南開大學教授。

19431949年 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帕爾麥(Pa1mer,現改名為亨利)實驗室教授。

1949-1956年 任美國普度大學物理系教授。

1956年 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宇宙線研究室主任。

1957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

1961-1964年 任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組長。

1964-1973年 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兼宇宙線研究室主任。

1973-1983年 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

1978-1984年 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主任。

1979年 起任中美高能物理聯合委員會第一、二屆中方主席。

1984年 起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1992年11月5日 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