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文偕(1907—1934),山東掖縣人,曾赴蘇聯學習。1933年6月回國,任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政委,後改任饒河反日游擊大隊隊長。積極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收編了饒河救國軍和山林隊等200餘人。次年2月,所部在饒河十八垧地與敵軍200餘突然遭遇,即指揮部隊與敵戰鬥,共斃傷敵軍30餘,被戰士成為「神槍手」。1934年8月28日率部襲敵,因大雨阻延,半途宿營。夜半時分,所部突然遭到大批敵軍包圍。即令部隊撤離,自己斷後掩護。部隊安全撤出後,中彈犧牲。時年27歲。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個人簡介
張文偕是山東掖縣人,生於1907年。青年時代,他就加入了中國工人階級的行列。在中國大革命高潮中,他接受了革命思想,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他日趨成熟,很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進一步培養他,黨組織送他到蘇聯學習。
1933年6月,張文偕從蘇聯回國,黨組織派他到李延祿同志領導的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任政委。他同廣大抗日戰士轉戰吉東地區,英勇地打擊日本侵略者。
1934年初,饒河反日游擊隊在虎林戰鬥中遭到損失。為了加強游擊隊的領導,黨組織派張文偕以救國游擊軍(後改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政委的身份到饒河反游擊隊幫助工作,以後任饒河反日游擊大隊大隊長。
張文偕擔任大隊長後,他根據黨中央《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幹部信》中提出實行反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認真分析了饒河反日游擊隊當時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他認為,建立鞏固的統一戰線,加強黨對各種抗日武裝的領導,是壯大饒河反日游擊隊的首要任務。他和其他領導同志,總結了游擊隊同救國軍聯合的經驗教訓,制定了積極宣傳和穩妥聯合擴大抗日隊伍,提高游擊隊威望,共同打擊敵人的一系列方針和政策。通過一段時期整頓工作,新的局面打開了,游擊隊在多次戰鬥中取得了很大勝利。
1934年2月25日,張文偕率領隊伍冒着大雪,在饒河一帶開展游擊活動。隊伍行至十八垧地時,突然與200多日偽軍相遇。從兵力上看,敵眾我寡,難以取勝。張文偕迅速查看地形後,果斷地決定,占據有利地形,給敵人以突然襲擊。他命令隊伍占領制高點,集中火力打擊敵人。他奮勇殺敵,一人就打死打傷敵人八個。戰士們在他帶動下,士氣大振,英勇拼殺。經過5個小時激戰,共打死打傷敵人30多個,最後敵人狼狽逃跑了。這一仗的勝利,大大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打出了游擊隊的威風,隊員們都誇大隊長有勇有謀,是個神槍手。敵人也被張文偕的槍法嚇破了膽,偽軍們在起誓賭咒時都說:「我若是說謊,出門就叫我碰上張文偕,槍子在腦門上穿個眼。」同年6月,張文偕又率隊在暴馬頂子擊潰了漢奸走狗苑福堂70多人的走狗隊。
張文偕不僅是個出色的軍事指揮員,而且還是一個搞好部隊建設的黨的優秀幹部。他無微不至地關懷每一個戰士。在日偽嚴密封鎖的深山密林,給養非常困難。冬天到了,隊伍棉衣不能全部解決,張文偕就主動把棉衣讓給戰士穿。有時飯不夠吃,他寧肯餓着肚子也要讓戰士吃飽。張文偕是這樣嚴以律已,處處以身作則贏得了戰士的擁護和愛戴。
1934年7月,張文偕率領游擊隊和山林隊攻打虎林縣三人班的敵人,當天晚上隊伍按三路進軍,因天下起大雨,隊伍沒有按預定地點會合,部分同志只好在距離三人班四里多地一個窩棚附近宿營。由于山林隊行動不夠隱蔽,被敵人發覺。到了後半夜,敵人包圍上來並發起猛烈攻擊。張文偕當機立斷:「我在這用槍頂住,你們快撤!」戰士們不忍心隊長掩護大家後撤,可張文偕發出命令:「馬上撤走!」敵人的子彈全部集中到張文偕身邊。當部隊安全撤出重圍時,張文偕卻不幸中彈壯烈犧牲,當時年僅27歲。
張文偕犧牲後,為了紀念這位抗日烈士,饒河抗日總會印發了悼文。悼文中說:「我們隊員個個都非常愛護我們的大隊長,他犧牲時我們都放聲大哭,但同時更堅定我們抗日救國的意志。全體宣誓!以擴大第四團(饒河游擊隊後改為四軍四團)成為抗日鐵軍,反日到底,收復東北失地來紀念我們的張文偕同志。」[1]
參考來源
- ↑ 抗日英雄—張文偕烈士,紅色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