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振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振勛
張裕葡萄酒創始人
出生 1841年
今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
逝世 1916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張弼士
職業 實業家

張弼士(1840-1916年),客家人,張裕葡萄酒創始人[1]。1840年生於廣東潮州府(現梅州市大埔縣)。張弼士16歲渡海到印尼的雅加達(原稱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曾當過幫工,開過商行,採過錫礦,成為當時海外華僑中首屈一指的巨富。張弼士故居,屋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個房間,建築工藝精緻,繪雕並齊,結構嚴謹,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張弼士(客家人)

(1841—1916年),1841年生於廣東潮州府大埔縣(現梅州市

埔縣,大埔縣自古到今一直是純客家地區所謂「潮州九縣,大埔無福,澄海無客」這是潮州諺語,張弼士則屬於廣義上的「潮州客家商人」)。16歲渡海到印尼雅加達(原稱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曾當過幫工,開過商行,採過錫礦,成為當時海外華僑中首屈一指的巨富。從此,他亦商亦官,走上仕途。先後任清廷駐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等職。為了振興祖國工業,他先後投資興辦粵漢鐵路、廣三鐵路等,並創辦山東煙臺張裕釀酒公司。1898年間,他集資在巴城、亞齊辦了兩家遠洋航運公司。此外他亦在山東煙臺青島等地修建潮州會館等。

人生經歷

張弼士,祖籍潮州府大埔縣(梅州市大埔縣),18歲時隻身闖蕩南洋。他聰慧機敏,遇事能屈能伸,能發能收,善於權變,對人仁義寬容,常得天時人和,事業為此獲得驚人的成功。在他鼎盛時期,資本達800萬荷蘭盾,號稱億萬富翁。清同治十年(1871年),張弼士應邀參加在雅加達法國領事館的一個酒會,所品飲的法蘭西上等葡萄酒,其香習習,其味綿綿,的確讓人不忍釋杯。席間,法領事不經意間敘述了煙臺等地漫山遍野的野葡萄,以此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別具特色。說者或許無意,聽者卻是有心。自此,在張弼士的心中產生建立葡萄酒公司的念頭。 張弼士雖有千萬貫家財,但沒有清廷的官家身份,在國內投資設廠始終無門。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駐英欽使龔照瑗奉命考察歐美富國之道,回國途中,龔氏特意拜訪了張弼士。張弼士經營的謀略、處事的智慧、為人的寬容大度,深得龔氏的讚許。由於龔氏的推薦,張弼士遂得到清廷的加官晉爵,先是被命為大清國駐馬來檳城首任領事,後又升遷為駐新加坡總領事。這無異於為張弼士發了一張在國內投資設廠、實業興邦的通行證。

1892年,張弼士得到在北洋通商新政中紅極一時盛宣懷的撐腰,又受到權傾朝野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關照,不但發給張裕公司的准照,還享有免稅3年,專利15年的特殊待遇,張裕公司一時氣勢如虹。

張弼士既是有魄力的實業家,也是精明的實幹家,葡萄酒是西方傳統的產品,有幾千年的生產經驗,張裕要想儘快生產出名酒,高起點地學習西方經驗是一條捷徑。出於這樣的考慮,在選擇釀酒葡萄種植園地址時,張弼士挑選了依山臨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土壤很適於優質葡萄生產的煙臺。他從法國、意大利引進了國際著名的釀酒葡萄品種,栽培試驗、馴化育種,淘汰選擇,終於建成國內最著名的葡萄基地。

繼承發揚

張裕公司歷時10年之久,經過3次的改建,終於建成窖內恆溫為攝氏11度的亞洲唯一的地下大酒窖。貯酒橡木桶材質的選擇、處理、製作,是嚴格按照傳統的工藝要求進行的。張弼士所聘請的釀酒師,也都是出身於葡萄酒世家,系統掌握釀製名酒技術的人。

經過20餘載的努力,1915年張裕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一舉獲得四項金獎,這是中國的葡萄酒第一次飲譽海內外,海外的華人驕傲地稱張裕酒為「國魂酒」。時至今日,張裕酒成為國內市場上占有率最高的酒,張裕商標成為中國葡萄酒業唯一的馳名商標。

離鄉背井

一、誠實品德

1858年,張弼士家鄉遭受嚴重災荒,不少人離鄉背井,外出謀生。張弼士當時18歲,在鄉村竹坊做竹工,少年意氣,隻身漂洋過海前往南洋謀生。初在一家米店當雜工,後來又到了一家紙行當幫工。他做事勤懇認真,聰明過人,而且忠厚誠實,深得老闆信任。

一次,一位從歐洲來的海員,拎着一箱子貴重東西,找到張弼士的住處,請他驗收。張弼士很奇怪,對這位海員說:「我在歐洲沒有親戚,這東西不是我的。」海員面露難色:「你看,地址和姓名都沒有錯,退回去我怎麼交代?」雖然託運單上的收貨人明明是自己,可是張弼士堅決不收。最後,那位海員只好採取了折中的辦法,暫時將箱子寄放在這裡,等複查清楚再作處理。臨走時他還說道:「如果一年以後,還沒人領,這個箱子就是您的了。」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了,箱子依然沒人來取,張弼士也依然未將它打開,他還在耐心等待箱子的主人。此事在當地傳揚開來,紙行老闆非常欣賞他的誠實品德,將店裡財務交他管理,後來,又將自己的獨生女兒許配給了他。這位賢惠的妻子以後成了張弼士事業成功的助手。

二、繼承遺產

幾年後,老闆病逝,張弼士繼承了他的資產。有了一定的資產後,張弼士開始顯示他卓越的經營能力。他先抽出一部分資產,開設了一家經營各國酒類的商行,並承辦了當地的酒稅和新加坡的典當捐務,隨後又承包了荷屬東印度(在印度尼西亞)一些島嶼的鴉片煙稅,資產很快得到了較大的擴充。接着,他把目光投入了墾殖開發。

張振勛

三、創辦實體

當時,荷屬東印度殖民者為開發與掠奪鞭長莫及的島嶼資源,曾放手讓華僑組織墾殖公司,張弼士抓住這一時機,抽出大部分資產投入這一事業。1866年,他在荷屬葛羅巴埠創辦了裕和墾殖公司,大規模地開墾荒地,專門種植椰子、咖啡、橡膠、胡椒、茶葉等熱帶經濟作物,並在墾殖區間種雜糧,獲取了極大經濟效益。1875年,他又在蘇門答臘的阿齊創辦了新的墾殖公司。1877年和1878年,他在荷屬怡厘創辦的裕業墾殖公司、爪哇日裡創辦的笠旺墾殖公司就有橡膠園8處,僱工近萬人。在經營墾殖開發的同時,他積極捕捉機會創辦各類實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他在英屬馬來亞彭亨州文東埠開設東興公司,開採錫礦,賺了一大筆錢;在日裡開設日裡銀行,專門辦理華僑儲兌和僑匯業務,深受廣大華僑歡迎和依賴,業務得到很大發展;在棉蘭、檳榔嶼興建了大量中西合璧的住宅,大力發展房地產事業;組織了一個聯繫海內外的藥材批發網,國內的名貴藥材多經張氏藥行批銷海外,海外名貴藥材及西藥,亦多經張氏藥行批銷回國,溝通了海內外藥材市場等。

1892年,清政府駐英公使龔照瑗奉命考察歐美富國之道,途經新加坡時,曾向張弼士詢及致富之術,張回答:「吾於荷屬,則法李克,務盡地利;吾於英屬,則法白圭,樂觀事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征貴販賤,操奇致贏,力行則勤,擇人任時,能發能收。亦如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若智不足以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終不足以學斯術。吾服膺斯言,本此為務,遂至饒裕,非有異術新法也。」一番高論令龔氏大為嘆服。

這樣,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30多年裡,張弼士終於建立起了自己的企業王國,最高資產達到七八千萬元,成為當時南洋華僑中首屈一指的富翁。

事業有成

一、民族工業

1915年,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商品博覽會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讓世人為之震驚、令國人為之驕傲的中華實業家張弼士。張弼士經營的「張裕葡萄釀酒公司」此次送展的「可雅白蘭地」、「紅萄萄」、「雷司令」、「瓊瑤漿」(味美思)一舉榮獲最優等獎和4枚金質獎章,這是中國商品首次在國際上獲得如此殊榮,「可雅白蘭地」也因此而命名為「金獎白蘭地」,成為馳名世界的名牌。從此,葡萄酒這種極品酒只屬於西洋的歷史被永遠改寫,而這位歷史的改寫者就是當年編歌自唱的放牛娃張弼士。他在山東煙臺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張裕葡萄釀酒公司」,成為當時中國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

二、中國第一人

歷史的契機加上強烈的愛國之心成就了這位中國葡萄酒釀造第一人。

1890年,張弼士任巴城商務領事時,有一次參加法國領事舉辦的酒宴,席間,人們對所飲法國三星斧頭牌白蘭地名酒大為讚賞,法國領事為此大談酒經,並對張弼士說:「此酒用法國波爾多地區盛產的葡萄釀造,如用中國山東煙臺所產的葡萄釀造,酒色並不遜色。」


張弼士問:「這話怎說?」

法國領事猶豫片刻後告之說:「當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時,我也是其中一員,法軍駐屯天津附近時,我曾與其他士兵一起,到煙臺採集了大批葡萄回營,用隨軍攜帶的小型壓榨機壓汁釀造,味道香醇,酒質與法國白蘭地可相為媲美。當時,法國官兵曾議論,瓜分中國領土時,法國要力爭山東,好在煙臺設廠釀酒。」

張弼士聽後大為震驚,將此事牢記心中。1891年,張弼士應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之邀,到煙臺商討興辦鐵路事宜。張弼士藉此機會對煙臺進行了全面考察,了解到此地靠山面海,氣候濕潤,土質肥美,確是種植葡萄的好地方。當即決定於此投資設廠,定名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1894年,張弼士投資300萬兩白銀,辟煙臺兩座占地千畝的荒山,栽植從德、法、意等國引進的120多個優質葡萄品種,建立自己的大葡萄園;引進壓榨機、蒸餾機、發酵機、白橡木貯酒桶等釀酒先進設備,建造聞名中外的地下大酒窖,重金聘請歐洲一流釀酒師,建立了我國最早採用現代科學技術釀造葡萄酒的大企業。

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伴隨着失敗與成功的考驗,「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終於獲得了巨大成功。他們釀的酒色澤金黃透明,酒質甘醇幽香,風行全國,遠銷海外,在世界市場上嶄露頭角。1912年,孫中山先生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題詞「品重醴泉」,以示嘉勉;康有為下榻張裕酒廠亦曾書贈絕詩一首:

淺飲張裕葡萄酒,種植豆台芍藥花。更復法華寫新句,欣於所遇即為家。

風雨兼程終不悔,留得芳香在人間。張弼士在總結張裕創業史中寫道:「備歷艱阻」、「擲無數之金錢,耗無量之時日,乃能不負初志。」

中國的洛克菲勒

1859年,潮商張弼士在18歲的時候呢,因為家裡饑荒,坐豬崽船逃到了印度尼西亞去。上什麼地方呢,雅加達;去幹嘛呢,肯定是找不到工作的。然後東流竄,西流竄,最後看到一家商鋪在招工,他就到這個商鋪去當工人,打掃衛生等等,於是又一個童話故事出來了。商鋪主人的女兒呢,就在窗簾後面看到了他,看他從小就這麼勤奮努力,於是愛苗滋生了,心頭小鹿亂跳了,然後就慫恿她的爸爸,非要嫁給這位同志不可。最後老丈人終於死了,就把所有的家產給了唯一的寶貝女兒的老公——張弼士同志,然後他就拿了所有財產其中的一半跑去開酒廠。

張弼士最後的財產大概有8000萬印尼盾,印尼盾在當時是很值錢的,跟美金差不多,美_人稱他為中國的洛克菲勒。在我的記憶當中,或者在我所理解的中國歷史當中,能夠被稱為中國的洛克菲勒的,張弼士是唯一的一個,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也是潮州人。

那麼張弼士後來跟中國有什麼關係呢?我把他的故事一講,讀者就會恍然大悟。就在光緒十七年,一位叫做盛宣懷的同志,他幹了什麼事呢,幹了跟我們現在的官員一樣的事,在海外招商引資,於是就把張弼士同志給招來了;要他去幹嘛呢,要他到煙臺去開礦、建鐵路。但是這個張弼士是賣酒出身的,所以對酒很有第六感,很有感覺,對做鐵路、開礦他也不是不可以干,就是沒有什麼第六感,感覺不是很強烈。

好了,這盛宣懷請他到迎賓館住下來,然後帶他去夜總會跳跳舞這是一定的,帶他參觀港口,參觀這個參觀那個。結果這個哥兒們一看,這個煙臺要做港口的話,擔心生意會不好,開礦呢興趣也不是很大。張弼士就突然問了一句話:「我可不可以在這裡種葡萄?」盛宣懷愣了一下,說你再講一次。張弼士說:「我可不可以在這裡種葡萄?」盛宣懷說:「可以,我可以給你1000畝的荒山種葡萄,但是我想請問.你,你種葡萄乾嗎?」張弼士回答說:「我想釀葡萄酒。」盛宣懷愣了一下說:「好吧,你既然不想開礦,不想做實業,那你就釀葡萄酒吧,那麼你們給葡萄酒取個名字好不好。」你猜取什麼名字,對,張裕葡萄酒——就是這個哥兒們創的。當然張裕以後搞什麼MBO(經理人收購)啦我就不談了,那麼這個哥兒們為了搞張裕葡萄酒,在光緒二十一年搞了張裕,投資了300萬銀元,總共有多少畝的葡萄園呢,700多畝的葡萄園。300萬銀元開個葡萄酒廠是不可想象的,這就是張弼士同志,也是靠女人發家的。潮州人啊,就是這樣通過一樁婚姻改變了這一切。

打造國威

1898年,從印尼首都巴城到新加坡的海面,波濤起伏,海水不時地拍打着停靠在碼頭的德國班輪。

張弼士一行3人和一名德籍家庭醫生準備乘坐德國班輪前往新加坡辦理商務。他叮囑管事購買4張頭等官艙票。船票買回來,卻只有一張官艙票,3張統艙票。張弼士很奇怪,問管事為什麼只買了一張官艙票,管事無奈地說「德國輪船規定華人不准購買官艙票,那張官艙票還是德國醫生買到的」。張弼士聽後,當即勃然大怒,將4張船票撕得粉碎,扔進了波濤洶湧的大海。他感到炎黃子孫的尊嚴受到了嚴重侵犯,良久不能平靜,隨手舉起慈禧太后賞賜的御窯寶藍大花瓶向地板砸去,打了個稀巴爛,並憤然吼道:

「豈有此理,華人不能坐官艙,什麼苟例?簡直欺人太甚!中華民族不可侮,中國人不可欺!」

「對,中國人不可辱,我們堅決不坐德國人的船。」在場的中國人也義憤填膺地說道。

「大家說得對,我們要坐自己的船。清政府無能力辦商船,我張某來辦!」弼士旋即對一同來的創辦潮汕鐵路的張耀軒說:

「記住,以後我的商船凡德國人一律不賣票!」眾人喝彩,海水呼嘯。

不久,張弼士邀張榕軒、張耀軒昆仲共籌航行蘇門答臘及中國南部海面的遠洋航運,創辦了「裕昌遠洋航運公司」和「廣福遠洋輪船公司」。從此,遼闊的太平洋上開始出現飄揚着中國大清龍旗的僑辦遠洋巨輪,並專門與德國輪船同走一條航線,比德國的同等官艙票價低一半,並且一報還一報,不賣票給德國人,迫使德輪取消了歧視華人的規定,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威風。

慷慨救國

一 、紅頂商人

張弼士深受清廷賞識倚重,是地道的「紅頂商人」。他不僅在晚清時期的國內政商兩界聲名赫赫,還經常代表清政府在海外叱咤風雲。他先後擔任清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商部考察外埠商務大臣、閩粵兩省農工路大臣、欽命頭品頂戴、光祿大夫、粵漢鐵路總辦、佛山鐵路總辦等職。民國初年,還被任命為總統府顧問、工商部高等顧問、立法會議員、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等。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後來北洋軍閥政府的相互傾軋,他卻看得十分透徹,對參政並不熱心,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傾注於「實業救國」,給當時積貧積弱的祖國和舉步維艱的革命事業以慷慨支持。

二、急公好義

辛亥革命初興,張弼士即鼓勵兒子張秩捃加入同盟會。當革命黨人在海外秘密活動時,張弼士便指示其南洋企業秘密援助,並通過胡漢民暗助孫中山30萬兩白銀。辛亥革命爆發後,張弼士又向孫中山捐贈一筆巨款,後來他還給福建民軍捐贈白銀7萬兩,1904年又為東海海防籌捐巨款。

1900年黃河決口成災,張弼士目睹災區慘狀,深為同胞遭難而憂慮,急回南洋募捐百萬兩銀款賑災,清政府為此賜其「急公好義」牌匾,豎於其故鄉大埔。

張弼士在海外倡導教育,弘揚中華文明更是不遺餘力,在新加坡等地,他創辦了中華學校和應新華文學校,又專門設置福利基金為外出學子輔助學費。在他的帶動下,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地相繼興辦了8所華文學校。他在汕頭設置「育善堂」,購置數十間樓房堂產作為嘉應五屬福利基金,為出國學子補助學費等。1905年他獲清朝皇帝光緒恩賜御書「聲教南暨」匾額一方。在受匾典禮上,張弼士慷慨陳詞:

「國家貧弱之故,皆由於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皆由於學校不興,我等旅居外埠,積有財資,眼見他西國之人,在埠設西文學堂甚多,反能教我華商之子弟,而我華商各有身家,各有子弟豈不可設一中文學校,以自教其子弟乎?」

梁紹文在《南洋旅行漫記》中稱「在南洋最先肯犧牲無數金錢辦學校的,要推張弼士第一人」。張弼士的拳拳赤子之心、殷殷報國之志可見一斑。

三、因疾而終

1916年9月,張弼士為慶祝「可雅白蘭地」酒榮獲金獎和赴美之行成功,在印尼巴城五知堂設中秋宴會,答謝中外賓客。會上他異常興奮,頻頻舉杯祝酒,導致心肌絞痛,12日,終因醫治無效,病逝於荷蘭皇家醫院,享年75歲。張弼士病逝後,移柩返籍途經新加坡、香港時,英荷政府下半旗致哀,港督躬親憑弔,民眾到處設牲祭奠,可謂生榮死哀。國學大師章炳麟亦敬送輓聯「南人光祖國,天際以歸魂。」當由汕頭溯韓江而上時,兩岸群眾均擺設牲儀致奠;甚至於孫中山先生在得知噩耗後,還特派代表送輓聯:「美酒榮獲金獎,飄香萬國;怪傑贏得人心,流芳千古。」

今人稱「張裕酒」是「國魂酒」,「裕」字原取意中華實業永遠「昌裕興隆」。如果說張弼士對中華釀酒業的最大貢獻,就是引進了西法釀酒(包括現在全國各地種植的釀酒葡萄,多半都是從他手中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那麼他釀造的中國「金獎白蘭地」等飲譽中外的葡萄美酒則把偉大的客家精神傳遞給了世界。

張弼士故居

一、簡介

張弼士足遍東南亞與中國大江南北,住過的豪宅難計其數,但經過近百年的風風雨雨與戰火洗禮,完整保留下來的屈指可數。在東南亞,唯一保留得最完整的張弼士故居,應是檳城的「藍屋」。在檳城,你要是問人:怎麼去張弼士故居?恐怕沒幾個人說得上。你要是說「藍厝(屋)」,沒人不曉得。藍屋坐落在頗有詩意的老街:蓮花河街(LeithStreet)。也許百年前真有蓮花,也真有一條河吧,現在看不到蓮花,也見不到河,卻留下一個雅名。蓮花河、藍屋,以及周圍十來棟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百年老屋,編織成了一幅殖民地時代的風景畫。

張弼士故居不僅是全馬現存最大的清代中國園林式豪宅,在整個東南亞,同類的百年巨宅恐怕也找不到第二座(新加坡的陳旭年故居面積小得多)。以下關於藍屋的數字或許有點枯燥,但不是沒有意義,藍屋是在1897年動工興建的,用了整整七年才完工。動工那年,張弼士任清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兼轄檳城、馬六甲及附近英國殖民地事務。因此,他經常往返新檳兩地。藍屋竣工,他已升任商務考察大臣,光緒皇帝曾接見他,並授予太僕寺正卿銜(位列二品,當時滿清官階分九品,一品最高。縣令列七品,州官也不過四品),在獲得清政府授予官銜的南洋富商中,數張弼士的地位最高。據藍屋的女講解員說,張弼士學語言的天分很高,除了南洋通行的各種華族方言外,他還能講英語、荷蘭語與馬來語。他晚年還經常穿洋服,偶爾也吃西餐。藍屋外觀雖是很中國,但內部陳設卻是華洋融合,體現了中西合璧。張弼士的親屬於1991年準備將藍屋賣出,後由四名當地富人合資買下。1995年,新業主進行全面重修。工程完成後,這座百年老屋就成為一座氣派不凡的展覽館,對外開放。

二、環境介紹

張弼士故居,屋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個房間,建築工藝精緻,繪雕並齊,結構嚴謹,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計劃維修張弼士故居,整合周圍山村、田野、村莊、河流、融合客家民俗文化和張裕酒文化,建造客家門樓、客家農具展示長廊、品酒長廊、客家美食館、茶藝館、開闢葡萄園、百果園、百草園、興建水上遊樂場等。打造休閒及娛樂、人文活動、自然觀光於一體的客家民俗文化村的旅遊品牌。

三、光祿第

「光祿第」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築坐東向西、土木結構、粗獷嚴謹、堂皇大觀,建築面積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橫一圍的客家圍龍屋,也是一座美倫美奐的典型中國園林式豪宅,代表清代(十八及十九世紀)的中國革麗建築。整棟建築雕樑畫棟,不論寢室、書房、正廳、厚重木門、庭院或花園,一概氣派非凡。屋內也珍藏許多稀奇的瓷器、雕像、雕刻、掛毯、刺繡及古董。對街五棟藍屋,原為和主宅相連的傭人住所。重修後開放供人參觀(天天開放,需購入門票)。

四、投資建設

客家民俗文化村主要是現代人以清末明初實業家、愛國僑領、鄉賢、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故居客家圍龍屋一「光祿第」為中心,整合周邊村莊、山坡、河流、農田,以客家民俗文化為載體,以田園自然風光和張裕酒文化為平台,構建富有地方特色,客家民俗風情濃郁,集民俗與自然、遊覽與休閒於一體的旅遊景區,是大埔縣人文開發重點項目之一。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台商投資修復張弼士故居,開發該民俗文化村。計劃總投資2000萬元,首期投入1000萬元。目前,已修復了2000萬元,首期投入1000萬元。目前,已修復了光祿第外天井原燒毀右廂房、上花園涼亭,興建了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仿古牌坊、公廁、特產商店、售票處、管理房、供水工程、藝術休閒長廊,鋪築了植草磚停車場,恢復了光祿第各式古牌匾。同時,在光祿第左邊第一排橫屋裝修布置了客家民俗文化暨張裕酒文化展覽館,展出客家民俗文化圖片、客家民居圖片、張裕酒文化圖片及張裕系列酒實物等;在光祿第上、中、下堂布置展出了古代各類官用品實物、圖片,布置了張弼士事跡展覽,設置了景區中英文介紹說明牌、指示牌、各種標誌牌。張弼士故居修復首期工程於2006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二期工程計劃將張弼士出生老屋和祖屋、張裕公司首任總經理張成卿故居、釀酒師張子章故居進行整合,與「光祿第」鏈接,擴大景區範圍。同時,爭取張裕集團有限公司支持,開發酒文化區,包括興建制酒作坊、品酒廊、酒令展、酒標展、葡萄園等;整合漳溪河及附近山坡,興建觀景亭、鐵索橋、垂釣台、親水道等觀賞、休閒娛樂設施,開展水上劃竹排、山林野營等活動;在上花園興建珍稀動物園,在「光祿第」周邊利用客家民居裝修成客家美食館、農家旅館、農家餐館,開發民俗風情及歌舞表演,開展制酒、織布、編竹、釀豆腐等系列農家活動,讓遊人參與互動,體驗農家樂趣。

開發後的張弼士故居將成為繼黃遵憲、丘逢甲故居之後梅州市旅遊的又一品牌,是弘揚客家文化和張裕酒文化的一個亮點,與鄰近的永定土樓群、湖寮泰安摟、西湖公園、三河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等景區連線形成了兩日游、多日游的旅遊線路。

所獲榮譽

1912年,孫中山先生到「張裕」參觀時揮毫寫下了「品重醴泉」四個大字。

1992年張裕公司成立百年慶典,江澤民同志親臨視察並寫下「滄浪欲有詩味,醞釀才能芬芳」的佳句[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