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才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才千(1911.9-1994.12),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新村村張家沖人。 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分區司令員、縱隊司令部參謀長、鄂西北軍區司令部參謀長、江南遊擊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江漢軍區司令員、湖北軍區司令部參謀長、軍長、海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副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委員等職,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原突圍、兩渡長江、高山鋪戰鬥和鄂西剿匪等,參與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的決策和組織指揮。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4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年。

簡介 

張才千
張才千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1911年9月7日
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新村村張家沖
逝世 1911年9月7日
別名 張彩連,化名張健

人物生平 

土地革命

張才千(1911.9-1994.12),原名張彩連[1],化名張健,1911年9月7日生於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新村村張家沖一個農民家庭。 [2]7歲入私塾讀書。[3]

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參加黃麻起義。[3]

1929年(中華民國十八年),參加農民運動,任村農民協會委員兼少先隊隊長。

1930年(中華民國十九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一軍第一師混成團戰士 [2],在紅31軍隨營學校學習。

1931年(中華民國二十年)1月,在鄂豫皖紅4軍軍部教導團當班長,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任紅4軍第10師28團排長、29團2營連長、紅4方面軍第31軍279團2營副營長等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作戰及西征入川北。

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春,任紅4方面軍第73師3營營長,第279團團長。7月任紅31軍93師副師長兼第279團團長。10月任紅4軍第12師副師長、代理師長。[2]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2月,任紅4軍第12師師長。同年11月改任紅4軍軍部參謀主任。率部參加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歷次反"圍攻"作戰。[2]

1935年(中華民國二十四年)5月,參加長征,7月改任紅4軍軍部作戰科科長。同年冬隨軍南下川康邊。[2]

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2月,入紅4方面軍紅軍大學學習。同年10月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徵到甘肅。[2]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3月,任紅軍援西軍隨營學校校長。7月任紅4軍第12師師長。[3]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至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70團團長。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秋,任豫西區黨委委員、八路軍豫西抗日游擊第4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2月,任中共豫西第四地委書記、豫西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2旅旅長等職。率部參加保衛陝甘寧邊區和堅持豫西敵後抗日游擊戰爭。

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初期,任中原軍區第1縱隊2旅旅長、縱隊參謀長。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由中原突圍至鄂西北,任鄂西北軍區參謀長兼第四軍分區司令員,江南遊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游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與開闢以武當山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至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任鄂西軍區參謀長,鄂西北軍區副司令員、參謀長、軍區黨委委員(1955年4月起)兼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

1947年2月14日,解放軍鄂西北軍區參謀長張才千(化名張健)率1200餘人,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封堵,在古老背飛渡長江天塹,經鄢家沱、長陽縣磨市、峰山進入五峯縣。隨後,張才千率部在五峯縣紅漁坪與先期從江陵縣郝穴渡江的李人林率領的江南遊擊支隊會師,組成江南遊擊縱隊,張才千任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李人林任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縱橫馳騁,打得國民黨軍損兵折將,剿堵失據。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7月,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執行戰略牽制任務,以隱蔽行動越黃泛區、渡沙河,然後轉頭向西疾進,破襲平漢路,有力地配合了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接着率部參加高山鋪戰役。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2縱隊兼江漢軍區司令員,領導建立江漢解放區。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任江南遊擊縱隊司令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中原野戰軍第12縱隊副政治委員,江漢軍區副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12縱隊司令員兼江漢軍區司令員,湖北軍區參謀長等職。

1949年(中華民國三十八年)5月,張才千任湖北軍區參謀長,參與指揮軍區部隊參加沙 (市)宜(昌)戰役和剿匪作戰。

率部參加了中原突圍、高山鋪、皂市和鄂西剿匪等解放中原的多次重要戰鬥、戰役。

建國以後

新中國成立後,任第44軍軍長。


1952年10月,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

1954年2月至1955年3月,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司令員。

1955年3月,畢業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參謀長(接張愛萍上將)。[4]

1957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主管作戰。參與組織軍區部隊轉入緊急戰備,嚴陣以待,準備粉碎蔣介石反攻大陸的陰謀。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曾任中共中央軍委辦事組成員。

1971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副書記(1971年5月起),主持總參日常工作。參與指揮了西沙反擊作戰和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曾擔任國務院、中央軍委陸軍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主任、定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國防尖端武器定型小組組長。[5]​

1980年1月至1982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軍區司令員(接王必成中將)、軍區黨委第二書記(1980年4月起)。

1994年12月24日13時35分,張才千在北京逝世,享年83年。其骨灰安葬於麻城市革命公墓。

主要成就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張才千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參加和指揮了攻打湖北雲夢、四古墩、雙橋鎮、河南商城豆腐店、潢川十裡頭、蘇家埠等戰鬥。參加了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和反"圍剿"戰役。參加了解放通、南、巴與粉碎田頌堯三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久、戰果最輝煌的反劉湘六路圍攻的戰役。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曾三次爬雪山、過草地。長征途中,他堅信黨中央的領導,堅決擁護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同張國燾的錯誤路線進行了堅決鬥爭,為紅軍成長壯大做出了===重要成績。===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第770團團長,率部擔負在隴東保衛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的光榮任務,開闢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抗日武裝力量,開展生產自給運動。

解放戰爭時期,由中原突圍至鄂西北,率部參與開闢以武當山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執行戰略牽制任務,以隱蔽行動越黃泛區、渡沙河,然後轉頭向西疾進,破襲平漢路,有力地配合了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接着率部參加高山鋪戰役,領導建立江漢解放區,參與指揮軍區部隊參加沙(市)宜(昌)戰役和剿匪作戰。

新中國成立後,參與組織軍區部隊轉入緊急戰備,嚴陣以待,準備粉碎蔣介石反攻大陸的陰謀。參與指揮了西沙反擊作戰和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曾擔任國務院、中央軍委陸軍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主任、定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國防尖端武器定型小組組長。

軍事特點

以少勝多:1934年7月中旬,張才千率部參加萬源保衛戰,堅守萬源西南的玄祖殿,擊退川軍數次進攻後,抓住戰機指揮小分隊從幾個方向向川軍陣地發起反衝擊,以兩個連兵力擊潰川軍兩個旅的進攻。

圍點打援:組織指揮了天門縣皂市"圍點打援"。

親屬成員

妻:波濤 ,原名樊惠蘭。

子:張黎明、張亞平、張兵。

主要著作

回憶錄

《中原逐鹿》、《留守隴東》


合著

《星火燎原》

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張才千是黨的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十一屆中央軍委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人物評價

新華社:張才千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度的組織紀律觀念。

他堅持原則,顧全大局,工作艱苦深入,密切聯繫群眾,廉潔奉公,生活儉樸,始終保持了老紅軍的光榮本色。(人民日報)

新華社:張才千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貫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英勇地奮鬥了一生。他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善於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揮部隊作戰和建設,具有很高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領導藝術;他堅信共產主義事業,堅信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的命令、指示,積極完成各項任務,具有高度的組織紀律觀念;他堅持原則,光明磊落,顧全大局,一切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他工作艱苦深入,注意總結經驗,十分注重部隊的全面建設;他密切聯繫群眾,謙虛謹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團結同志一道工作;他廉潔奉公,生活儉樸,作風正派,嚴格要求親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從不以權謀私。堅持發揚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始終保持了老紅軍的光榮本色。(人民日報)

新華社: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軍傑出的軍事指揮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原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原武漢軍區司令員、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張才千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994年12月24日13時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人民日報)

後世紀念

著作

《紅星驍將--張才千中將在隴東和中原》 ;

《緬懷與傳承--開國將軍張才千指揮藝術探析》 。

故里

張才千故里位於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新村村張家沖。

墓地

張才千將軍墓位於湖北省麻城市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