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建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建啟
來自新浪網的圖片
zhāng jiàn qǐ

中文名 :張建啟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菏澤曹縣樓莊鄉安樂村

出生日期 :1946年3月25日

軍 銜 : 中將

畢業院校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核物理系

代表作品 :參與組織指揮了"亞洲一號"
"神舟"飛船發射等試驗

張建啟[1],男,漢族,1946年3月25日,山東菏澤曹縣人。

先後參與組織指揮了"亞洲一號"、"風雲一號"、"澳星"發射、"神舟"飛船發射,以及羅布泊核試驗、戰略武器試驗、常規兵器試驗、風洞改造等上百次任務,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個人經歷

1970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核物理系。國防科工委作試部部長,

1997年,出任總裝備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

2001年,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指揮。

2004年,起任總裝備部副部長。

2009年7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張建啟離開了領導崗位,光榮退休。

誓言終成真

「神舟」五號飛船進場後,張建啟每天都跟蹤在試驗一線組織指揮,一次,張建啟率團到俄羅斯航天發射場考察,在參觀發射中心展覽館時,俄方陪同人員指着一幅大圖片,驕傲地對張建啟一行說:「我們俄羅斯的飛船已將30多個國家的150人送上太空,但沒有你們中國的。」眾人一時無語。這時,張建啟不卑不亢地回敬道:「我們將來要親手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今天,中國的第一位航天員駕駛着「神舟」五號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向了太空,張建啟的誓言終於變成了現實。

知識的力量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張建啟就參加了載人航天工程。那是1972年,國家組建7201工程, 打算發射飛船,但因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太弱,這一計劃最終擱淺。1995年,中國着手選拔航天員和教練員。張建啟時任國防科工委作試部部長,擔任了航天員選拔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他們組織從空軍中大量選人,歷時兩年,航天員終於選拔完畢。就在當天下午,上級領導找張建啟談話,讓他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擔任副主任,主管載人航天發射試驗。1997年,張建啟奔赴大漠走馬上任。為適應新的任務形勢,他刻苦鑽研載人航天靶場技術,有時甚至徹夜不眠。張建啟說,"幾年內,看的書籍和資料可用卡車拉",這為組織指揮"神舟"號飛船成功發射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98年,發射場首次大合練,張建啟天天泡在陣地上,精心組織指揮。船箭轉運時,火箭有60多米高,飛船已加注,而火箭未加注,中間是空的,上面重下面輕,做風中試驗是有一定風險的。但為了積累數據,必須做到極限。轉運風速從每秒4米、8米,升到每秒10米,風越來越大,張建啟仍堅持做到最大極限,轉運取得成功,同時測出了火箭受力的極限值。

迎難而上

飛船零高度逃逸試驗是一項研製階段試驗,至關重要。只有成功了才能決定"神舟"一號飛船能否發射。當時主抓試驗的張建啟心中毫無把握,可當總裝備部曹剛川部長問他有沒有信心時,他只好硬着頭皮說:"請首長放心,保證完成任務。"當晚,他獨自來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給聶帥敬了個莊嚴的軍禮,然後全身心投入發射試驗。發射前,技術人員發現整流罩有一火工品不合格,試驗隊寫了兩次歸零報告,張建啟都認為不合格,下令徹底查清原因。因火箭結構複雜,卸出爆炸螺栓里的火藥須小心謹慎,弄不好,就可能發生爆炸事故。根據要求,技術人員一點點地卸出了火藥,終於查清火工品出現故障的原因是封火藥時封進了潮氣。為確保質量,他決定將飛船上當時生產的兩批30多個產品全部拆下來,換上了1998年3月間天氣乾燥時生產的產品。結果,逃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發射完畢後,幾天幾夜未合眼的張建啟回到宿舍,一頭栽倒在床,感覺渾身像散了架一樣。

張建啟說︰"每一次發射都面臨嚴峻考驗","每次發射都是人生的一次挑戰"。最難的要數"神舟"一號任務。"神舟"一號是一艘由電性船改裝成的試驗飛船,功能並不完善。合練時,飛船出了一個故障,有的專家提出要打開飛船大底排除故障。張建啟表示反對:"不行,不能因為出了一個問題就開大底。繼續合練,根據問題性質,再決定是否 開大底。"後來,證實飛船控制系統有問題,這下非同小可。有的堅持要開,飛船系統又堅決不同意。因為飛船裡面的儀器上千台,涉及的元器件大約有7萬多個,信號線也是成千上萬。測試進行到最後的關鍵階段,飛船上所有的火工品都裝上了,密封膠也上了,開大底非常危險。但發射場有一個明文規定,就是飛船不能帶任何問題上天。晚上,張建啟跑到神舟賓館找到飛船總裝廠廠長張俞謙詢問情況,意外得到一份飛船開大底"50條風險分析"。他如獲至寶地回到家中,徹夜未眠,在燈光下對50條風險一一認真分析推敲,得出結論為:儘管開大底風險很大,如果組織嚴密,風險是可以避免的;若不開大底,飛船帶着故障上天,根本達不到考核目的。綜合利弊,張建啟拿定主意:開大底!第二天,他專門去給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沈榮駿匯報,沈副主任看過風險分析之後,一拍桌子說:"開!"結果打開飛船大底後,不僅排除了故障,同時還發現原來裝大底的時候壓斷了一根信號線。在後來飛船設計中,技術人員吸取教訓,改進了信號線走向。

"神舟"三號飛船測試中發現某一個型號的插座有接點信號不通問題,因為插座接點都是雙備份,一般不會影響發射的成敗。但為了載人航天萬無一失,必須徹底排除隱患。張建啟在發射場指揮部會上提出:"按載人飛船要求必須更換同類型全部不合格插座!"而下這一決心,就意味着地面發射系統加注、供氣、供配電等94個專業的2700餘台(套)設施設備將要超過檢修期,必須重新按照標準檢修一遍,工作量整整增加了一倍。在更換數十個插座中,張建啟主動要求設立自己的二崗技術人員進行質量監督把關,對需更換的插座一一進行編號,2000多個焊點,每個都做到嚴格記錄,雙方技術人員密切配合,所有操作沒有發生絲毫閃失,確保了"神舟"三號飛船發射一舉成功。

掌握天氣變化

張建啟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天早中晚都要觀察天氣。他說︰「抓試驗就像打仗,得掌握天氣變化規律。」"神舟"四號飛船發射前,一場大雪驟降,發射中心出現了20多年來所不遇的寒冷天氣,最低氣溫接近零下30攝氏度,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攝氏度!能否發射?指揮部會上,各系統專家均不敢簽字表態。但飛船已加注,箭在弦上,形勢不可逆轉。當時,氣象問題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張建啟多次跑到中心氣象室參加天氣會商,每一次他都要逐一聽取14名預報員的氣象預報。會上,張建啟也當了一回預報員,他的預報是:"發射時的氣溫可能在零下18攝氏度。"絕大多數氣象人員不敢苟同。這天,張建啟每隔一小時,就要詢問氣象情況。說也神了,就在離發射只剩下35分鐘時,發射場突然刮來了一股東南風,氣溫一下子回升到零下18攝氏度,並且還在一點一點繼續往上升。結果,火箭在預定時間準時點火,將四號飛船一舉送上了太空。

2009年7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張建啟離開了領導崗位,光榮退休。

淡泊名利

每次執行飛船發射任務,發射場作為牽頭單位,要協調火箭、飛船、測控等七大系統的工作,協調面廣,項目多,難度大。為此,張建啟組織制定了科學高效的試驗工藝流程、上百種試驗方案預案和嚴格的試驗質量管理體系,把質量和安全要求細化到試驗流程的每一個節點、每一個部位,全面實行表格化管理。

為確保"神舟"五號發射一舉成功,張建啟自年初就組織技術人員精心對發射場數千台設施設備進行了檢測檢修,制定了各種試驗方案、應急預案100多份,組織了多次系統演練和嚴格考核。

"神舟"五號飛船進場後,他每天都跟蹤在試驗一線組織指揮。進入90多米高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他從不坐電梯,而是一層層地爬,一層層地認真檢查,發現問題就及時指出糾正。在產品及設備通電檢查、吊裝、轉運等重大試驗項,他要求嚴格落實複查、確認、簽字制度,把好狀態檢查關、按規程操作關,有效地保證了產品、設備測試操作的安全。

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中,張建啟傾心事業,淡泊名利。許多次大型試驗任務發射成功後,上級要給他記功,他都執意推辭,說道:"要給就給我的部屬吧,當領導的不能盯著名和利。"以往,每次發射後,如何處理廢氣是個"老大難"問題,各個發射場都沒有一個安全有效的處理辦法。有的為此損失了數百萬元。

張建啟出國考察歸來後,自行設計出了一張廢氣處理設備構圖,交給發射中心幾名技術幹部配合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進行研製。設備研製成功後,處理廢氣用煤油進行燃燒,既安全徹底,又不造成任何污染,大大節省了資金。在將此項成果申報軍隊科技進步獎時,有關人員提出在科研成果書上署上張建啟的名字時,他堅決不讓,說道:"掛那個名幹什麼,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才是我的追求。"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後,張建啟說︰「事實證明,我們這支航天隊伍的技術是成熟的,作風也是過硬的。只要我們時刻保持清醒頭腦,一切從零開始,我想以後的載人飛行、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的發射,我們完全能夠勝任。」 (科技日報沈英甲王艷梅)

個人榮譽

獲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獎"。多次受到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接見。

相關視頻

張建啟:夢圓「神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