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廷玉(演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廷玉,湖南衡陽人,6歲父死,9歲母嫁,師公仔湯成足憐而收為義子,命徒鄧金生教習花鼓。後即隨師參加「得勝班」,15歲登台表演,以飾《安安送米》之安安知名於鄉。稍長,改工旦,因倒嗓又從師王朝喜習場面。復嗓後再拜名小生屈雲...

基本簡介

張廷玉,湖南衡陽人,6歲父死,9歲母嫁,師公仔湯成足憐而收為義子,命徒鄧金生教習花鼓。後即隨師參加「得勝班」,15歲登台表演,以飾《安安送米》之安安知名於鄉。稍長,改工旦,因倒嗓又從師王朝喜習場面。復嗓後再拜名小生屈雲卿為師,習生,以飾《訪友》、《楊春龍寫退婚》、《藍橋會》、《搶親失妹》、《生死牌》等劇中文武小生蜚聲藝壇數十年。解放後,他把衡陽花鼓戲一些名老藝人組織起來成立得勝衡劇團,自任團長。1952年後任衡陽市花鼓戲劇團團長。1966年去世。

人物生平

張廷玉(1910-1966)藝名雪伢子。衡州花鼓戲演員。衡陽縣人。六歲時,父死母嫁,孤苦無依,九里渡巫師湯成足憐而收為義子。九歲從鄧金生學唱衡州花鼓戲。以演《安安送米》之安安而名噪鄉里,甚得其師喜愛,常背負他輾轉演出於各地。稍長,習旦行,因倒嗓,又改學場面(樂師)。民國十九年(1930),廷玉嗓音漸復,得勝班班主王春和勸他從屈榮卿習小生。首次在《金釧會》中飾張金生,以扮相俊美、眼大有神、表演細膩,獲得了滿堂彩聲。從此「雪伢子」聲名風靡衡州花鼓藝壇三十餘年。張廷玉擅演窮秀才戲,《楊春龍》、《朱買臣》為其代表作。他演楊春龍,在「東閣相會」一場中,一段(四川哭皮),唱得纏綿悱惻,催人淚下。他的唱腔很有特色,噴口有力、字字入耳,腔隨字行,婉轉動聽。楊春龍打漁鼓更精彩,揭露嫌貧愛富的劉洪吉的卑劣行為於嬉笑怒罵中,痛快淋漓,百得不厭。他飾朱買臣,在「吵嫁」一場中,以憨厚反襯崔氏之刁蠻,把朱買臣窮而不俗、憨而非蠢的性格表演得恰到好處。演崔氏的周恩蘭說:「和張老師演戲,他能把他拉到戲中去,不會演戲也能演好戲」。他剪步走圓場,腰微弓,左手提衣下擺,右手成斜線擺動水袖,身段非常優美,至今猶為小生行所效法。1955年,張廷玉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在折子戲《水漫藍橋》中飾魏奎元。這是小生獨角戲,唱做並重。他演技精湛,特別是演到水漫橋上時,人物心情、水勢層次分明,得到中國戲曲研究院羅合如、郭漢城、胡沙等專家的讚許,獲演員一等獎。他戲路廣,飾《追魚》中披髮仗劍之張天師、《劉海砍樵》中幽默詼諧之大姐、《生死牌》中老成持重之黃伯希、《柯山紅日》中正氣凜然之軍政委,皆能傳神、各臻其妙。所創新腔(西湖二流)、(西湖滾皮)、(三川調數板)已成為衡州花鼓戲的保留腔調。張廷玉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衡陽市委員會委員。從1950年起至逝世,一直任衡陽市花鼓戲劇團團長。(來源:中國戲曲志-湖南卷)

張廷玉(1910-1966)衡州花鼓戲著名小生演員。衡陽縣九里渡張新屋人。六歲父亡母嫁,師公湯成足憐而收為義子。湯有徒鄧金生、鄧明善兼習花鼓,遂教張。九歲即隨師參加得勝班,與同班藝徒演出《磨豆腐》、《過江》等小戲。在《安安送米》中飾安安,演至「庵堂見母」時情真意真,母子難捨難分,催人淚下。稍長,工旦,逢倒嗓失音,受人輕視欺凌,又改習場面(樂師),從師王朝喜。民國十九年(1930),得勝班主王春和(名小生)同情廷玉身世和遭遇,以十爪全薪聘之,並勸改習小生,教以《訪友-會文》、《楊春龍寫退婚》等小生戲數出。後嗓音恢復,柔和有韻。同年,在衡陽「怡園」演出《金釧會》,飾張金生,因有旦行功底,劇中男扮女裝一折,演來駕輕就熟、細膩傳神,一時名聲大震。他不以為足,再拜榮華班屈榮卿為師,學習《反情》、《藍橋會》、《大盤洞》、《搶親失妹》等傳統戲中之文武小生,常年演出于衡陽、耒陽、常寧、郴州、衡山等地,功藝日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政府組建衡陽市衡劇工作隊,張廷玉擔任副隊長。1955年,他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在折子戲《藍橋會》中飾演魏奎元,受到中國戲曲研究院羅漢如、郭漢城等專家的一至讚許,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參加中央文化部舉辦的戲曲演員講習會學習,受到梅蘭芳、程硯秋等藝術大師的教益。1950年被選為衡陽市花鼓戲劇團團長,雖行政工作繁重,但仍不斷參加演出,無論扮演主角或配角,都很認真、一絲不苟。他先後飾演過《孟麗君》中的元成宗、《劉海戲金蟾》中的狐大姐、《生死牌》中的黃伯希、《金鱗記》中的張天師,生、旦、淨、丑,演來性格迥異。戲路之寬,無論內行、外行均表嘆服。扮演現代戲中的角色,也很有成就。他在《年青一代》中飾退體幹部,《紅星高照》中飾老農,《血肉相連》中飾董醫生,《柯山紅日》中飾軍政委,無論工、農、商、學、兵都能創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張廷玉文化不高,但善於吸收,勇於創新。五十年代初期,從長沙學來(西湖調),經與樂師研究改進,發展板式,取代了南、北路,結束了花鼓戲夾用湘戲聲腔的歷史。排演《生死牌—別女》一折時,有一段長唱詞,一時無適用曲牌。他自創(三川調)數板,如泣如訴,很有特色,現已成為衡州花鼓戲保留腔調之一。

張廷玉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衡陽市委員會委員。(1950—1966年)衡陽市花鼓戲劇團團長。1966年因病逝世,留下《藍橋會》一張唱片。(來源:湖南地方劇種志叢書(三)衡州花鼓戲志)

成就榮譽

1955年參加湖南省第二屆地方戲曲觀摩會演,一曲《藍橋會》,得到著名戲劇家羅合如、郭漢城等人高度讚賞,榮獲演員一等獎。參加衡陽市一、二、三、四屆戲曲會演,均獲一等演員獎。[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