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家樓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家樓鎮

中文名 : 張家樓鎮

所屬地區:青島市西海岸新區

張家樓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西南部,全鎮轄63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5127人 (2017年) 。總面積137.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05公頃。該鎮"一帶兩翼"發展戰略和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定位了駐地經濟發展主框架。"一帶"經濟區域內致力發展商貿、三產服務及"短、平、快"中小項目,實現了駐地框架的橫向拉伸,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搭建了有效載體。"兩翼"經濟區域內重點面向車輛配件、橡膠輪胎、五金製造及食品加工等產業開展招商引資,實現了駐地工業園區向南北雙向的縱深延展。[1]

歷史沿革

張家樓鎮境域在民國時期屬膠縣第七區。

1949年建立張家樓區。

1949年7月改為第三區。

1951年將藏馬縣第四區所轄的大山張、野雞口劃入,共轄51個村。

1955年第三區復稱張家樓區。

1958年3月撤區劃鄉,把張家樓區劃分為張家樓、河頭兩個鄉。

1958年9月,張家樓鄉、河頭鄉合併成立勝利公社,後改為張家樓公社。

1984年行政區劃改革,張家樓公社改為張家樓鄉。

1993年改為張家樓鎮。

2001年2月,撤銷寨里鎮,將大泮、崔家灘、秋七園等22個村莊劃入,共轄63個行政村。

文化遺址

清涼寺遺址位

今張家樓鎮馬家屋子村北1.5公里處陡陽山上,建於明代。原寺內設有天王殿、大殿、菩薩殿關帝殿、牛王殿,殿內均有神佛塑像。寺院占地4畝。

文匯中學舊址

位於張家樓鎮西崔家灘村,占地18畝,院內有兩棵百年銀杏樹高大挺拔,枝繁葉茂。文匯中學創辦於1933年,由愛國人士崔仁卿先生髮起籌資建成。初期規模不大,名"育英"

初級小學,後逐步發展,改名為"文匯中學"。鼎盛時期發展到6個小學班、3個初中班,教職工26人,學生400人,為當時青島地區規模最大、聲譽最隆的學校之一,與青島中正中學、即墨信誼中學(今即墨一中),並稱青島三大名校。該校培養了許多抗日救國仁人志士。今舊址有9間高大瓦房,黑磚牆、拱形門依然如故,記載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

文匯中學舊址"達尼畫家村"位於張家樓鎮大泥溝頭村,距市區世紀大道6.5公里。村北有松泉山,面積3000多畝,山林茂密,植被豐厚,2004年被青島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森林公園。2006年2月,被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命名為"文化(美術)產業示範基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