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存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存浩(1928.2.23-),籍貫山東無棣, 天津人,物理化學家激光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化工系, 1950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當選為中科院化學部常委, 2013年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台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


張存浩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 研究雙共振光譜學和分子碰撞傳能,短波長化學激光新體系。 研究水煤氣催化合成液體燃料,在發展熔鐵催化劑和解決流化床傳熱與反混問題上有所貢獻。

張存浩
出生 (1928-02-23) 1928年2月23日(96歲)
中國天津
國籍 中國
職業 物理化學家和激光化學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張存浩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28年2月23日


職業 物理化學家和激光化學家

畢業院校 中央大學、密西根大學

主要成就 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

科學研究

20世紀50年代,張存浩與合作者研製出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高效熔鐵催化劑,乙烯及三碳以上產品產率均超過當時國際最高水平。

60年代,致力於固液和固體火箭推進劑研究,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固體推進劑燃速的多層火焰理論,第一次比較全面完整地解釋了固體推進劑的侵蝕燃燒和臨界流速現象。

70年代,開創了中國化學激光的研究領域,主持研製出中國第一台氟化氫氘化學激光器,整體性能指標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80年代以來,開拓和引領中國短波長化學激光的研究和探索。 張存浩領導的研究團隊率先開展了化學激光新體系和新"泵浦"反應的研究;開展了雙共振多光子電離光譜技術研究分子激發態光譜和分子碰撞傳能動力學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或領先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創研究極短壽命分子激發態的"離子凹陷光譜"方法,並用該方法首次測定了氨分子預解離激發態的壽命為100飛秒。該成果被《Science》主編列為亞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混合電子態的分子碰撞傳能過程中的量子干涉效應,並明確此量子干涉效應本質上是一種物質波的干涉。

1983年,與合作者開展脈衝氧碘化學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放電引發脈衝氟碘化學激光器,效率及性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992年,研製出中國第一台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器,整體性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為推動中國化學激光領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人才培養

張存浩一貫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積極創造和提供有利條件,促進團隊中一批中青年骨幹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在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期間,積極推動制定了資助青年科學家成長的政策和制度、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科研環境,為優秀青年科學家的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培養碩士、博士生30餘名, 如學生解金春。

論文

張存浩先後在國內外共發表論文100餘篇。

人物評價

張存浩院士一貫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幾十年來,他積極創造和提供有利條件,促進團隊中一批中青年骨幹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在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期間,積極推動制定了資助青年科學家成長的政策和制度、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科研環境,為優秀青年科學家的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中國科學院評)

張存浩先生對我們的支持,時時激勵着我、溫暖着我,使我在回國一年多時間內,與同事們一起用國產元件建成了TW級的飛秒激光裝置,並利用這台裝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評)

作為中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他推動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倡導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贏得社會讚譽。(網易新聞評)

張存浩寬厚待人,嚴於律己,善於發揮每個人的長處。他尊重知識,非常重視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和使用,對一些有才幹的中青年科技人員,他敢於大膽提拔並委以重任,為他們施展才華創造良好條件。 張存浩學識淵博,學術思想活躍,具有求實與創新精神、敏銳的學術判斷力和旺盛的科學研究活力。他涉足的領域從催化、化工、化學反應動力學直到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激光化學等尖端和前沿科技領域。他的科研成果具有開創性,不少成果居世界領先地位。(廈門大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