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清朝大臣,理學家[1]。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歷官二十餘年,以清廉剛直稱。其政績在福建及江蘇最為著名。學宗程、朱,及門受學者數千人。去世後,朝廷追贈其為太子太保,諡清恪。光緒初年,從祀文廟。有一子張師載。
理學思想
清初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學術氛圍,對張伯行有很大的塑造作用,他學宗「程朱」,以弘揚程朱理學為己任。他不遺餘力地傳播程朱理學,批判陸王心學,反對佛道思想。他不但信奉程朱理學,而且還把這種理學思想應用到日常的為學、為政和為人中去。
在為學方面,張伯行每到一處就廣建書院,積極傳播程朱理學,排斥其他學術,並搜集刊刻先賢文集;在為政方面,他關心河務,全心為民,並注重地方穩定,忠於職守,受到清聖祖的多次褒獎;在為人方面,他一介不取,為官清廉,不畏強權,剛直犯上。張伯行不僅是一位理學大家,更是一位尊崇躬行的理學實踐者。
歷史評價
康熙帝:①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 ②素性偏執,且短於才,封疆之寄不能勝任。 ③伯行操守為天下第一。
郎廷極:才性短偏,多疑苛細。
《清史稿》:清世以名臣從祀孔子廟,斌、隴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聖祖恩遇。隴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愛之如父母,與斌、伯行如一,其不為時所容而為聖祖所愛護也亦如一。君明而臣良,漢、唐以後,蓋亦罕矣。斌不薄王守仁,隴其篤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繼之。要其躬行實踐,施於政事,皆能無負其所學,雖趨鄉稍有廣隘,亦無所軒輊焉。
個人著作
張伯行著作宏富,有《正誼堂集》[2]十二卷、《道南源委》、《道統錄》、《伊洛淵源續錄》、《居濟一得》、《小學集解》、《續近思錄》、《學規類編》、《性理正宗》、《廣近思錄》、《濂洛關閩書》、《困學錄集粹》、《濂洛風雅》(均見四庫總目)等,並傳於世。
視頻
張伯行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關於清代理學9張伯行,新浪博客,2020-05-10
- ↑ 清代名臣張伯行有何功績,為何被康熙皇帝稱讚為「天下清官第一」?,搜狐,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