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複製後貼上, (2019年7月21日) |
晉南隨筆 | |
---|---|
張九錢(1721——1803)清詩人。字度西,號紫峴。湖南長沙府湘潭人。乾隆舉人,屢試禮部不第,後以通明榜進士分發江西,歷官峽江、南昌及廣東始興縣知縣,因緝盜不力而去職。工詩文,湖廣總督畢沉重其名,延至節署,聚名流飲酒賦詩,當席揮毫長歌,才驚四座,有「湘中詩老」之稱,著有《陶園詩集》、《歷代詩話》、《晉南隨筆》等,並主纂峽江等4部縣誌。[1]
清張九錢在其《洛中集》中對「羊報」作了詳盡的記載,黃河上游甘肅皋蘭縣城西,清代設有水位觀測標誌,一根豎立中流的鐵柱上根據歷史上洪水水位情況刻有一道痕,如水位超刻痕一寸,預示下游某段水位起碼水漲一丈。當測得險情時,「羊報」便迅速帶着乾糧和「水簽」(警訊),坐上羊舟用繩索把自己固定好,隨流漂下,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擲水簽通知。[2]
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在緩流處接應,根據水簽提供的水險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搶險、救災等各項準備。這種「羊舟」也很獨特,它用大羊剖腹剜去內臟,曬乾縫合,浸以青麻油,使之密不透水,充氣後可浮水面不下沉,頗似皮筏。「羊報」執行的是一種十分危險而重要的任務。古代的「羊報」完成任務被搶救上岸後,有的因在河中撲騰多天,早已餓死、撞死或溺死,倖存者可謂九死一生。他們為了防汛抗洪真是出了大力。
目錄
參考文獻
- ↑ 張九錢. [2019-02-09].
- ↑ 我國古代怎樣防汛抗洪?「水報」預警用獨特「羊報」. [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