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弗萊明·貝森巴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弗萊明·貝森巴赫 (1952年10月 - ) 出生於丹麥霍森斯。丹麥國籍,物理化學家。1978年獲得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博士學位。1996年當選為丹麥自然科學學院院士,1997年當選為丹麥科學技術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

弗萊明·貝森巴赫的研究領域涵蓋納米學科的多個方面。他在過去20多年裡致力於新型可變溫度快速掃描探針顯微術和其他各種表面敏感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已經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和醫學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多項科技成就並對表面物理化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至今為止已發表學術論文500多篇,包括Science 10篇,Nature和Nature系列期刊10篇。學術論文已被引用20000餘次。他採用一階攝動理論,利用理論和實驗經驗結合揭示圖像的本質,通過密度泛函理論實現了表面電子結構的計算,推動了掃描隧道顯微術的隧道理論概念進一步發展。發展了高分辨率快速掃描隧道顯微鏡AARHUS STM,實現了表面動態過程的實時觀測,研究了金屬和合金表面納米催化的動態過程與本質,金屬表面納米糰簇的形成和生長過程,以及納米線的量子輸運效應,揭示了表面化學催化的本質與規律,據此提出了催化劑設計的新思路,對理解多相催化做出重大貢獻,並且將該技術成功用於商業催化劑的開發。他開發的快速掃描Aarhus STM已經授權給德國SPECS公司銷往世界上百家科研機構,在多個領域學科發揮着重要作用。

近年來,還致力於將探針技術用於跨學科的研究,成功地將固體真空界面上的研究擴展到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研究領域所需要的液-固界面,在從事生物分子組裝納米結構的研究中,對於核糖核酸的自組裝,及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機理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並且利用DNA分子的可識別性可控組裝三維具有功能活性的結構,將生物分子成像手段擴展到在液相實現高分辨掃描,為這一領域的發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弗萊明·貝森巴赫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二十多年來,堅持與國內許多知名科研機構保持了廣泛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接受和培養了50餘位中國學者或留學生,其中許多人已回國工作在科研一線。被包括中科院化學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等十多所科研機構聘請為名譽教授

他積極推動中丹科技合作與交流。在丹麥基金會發起與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中丹納米科技國際合作重大項目。促進了中科院化學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丹方AARHUS大學、COPENHAGEN 大學、丹麥科技大學等高水平研究機構的實質性科研合作。包括200餘人次高級科研人員互訪和學生交換、數十次雙邊交流會議和合作發表一批高水平研究論文等。倡導並推動了丹麥大學聯合會與中科院研究生院建設中丹科教中心。組織奧爾胡斯大學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國家納米中心成立表面自組裝與納米結構功能材料中丹中心,並任丹方主任。他在國際科技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響,他懷着十分友好和誠摯的感情,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心血,其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貢獻使其榮獲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中國政府友誼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