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弗朗索瓦·薩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弗朗索瓦·薩岡

弗朗索瓦茲·薩岡(原名弗朗索瓦茲·夸雷 法國女小說家、劇作家。一位特立獨行的女作家。

基本內容

弗朗索瓦茲·薩岡(原名弗朗索瓦茲·夸雷Francoise Quoirez,dite Francoise, 1935~2004)女小說家、劇

作家。她讀書時成績平平,十八歲輟學,寫了一本篇幅不大的小說《憂愁,你好》,一舉奪得當年法國的「批評家獎」,創下84萬冊的銷售紀錄。次年英譯本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冠軍,她亦因此以19歲的花樣年齡,成為以文致富的最年輕的千萬富翁。過世後,連法國總統希拉克都對這位「為我們國家女性地位的改善做出傑出貢獻的作家」表示敬意。她的作品包括《某種微笑》、《你喜歡勃拉姆斯嗎》、《瑞典城堡》等,多寫無需為生計發愁的小資情愛,堪稱現代小資的教母。

職業生涯

初出茅廬 一鳴驚人

1935年6月21日,弗朗索瓦絲·薩岡生於法國南部洛特省卡雅爾克市的一個村莊裡,原名弗朗索瓦絲·夸雷。她的父親是工程師,家境富裕,在巴黎有一棟寬敞豪華的住宅。法國解放以後,她來到巴黎生活,但上學後卻成績平平。她12歲時進入一個名為「鳥群」的修道院的小學校,因不求上進而被開除。從15歲開始,她就常到巴黎的聖日耳曼-德普雷廣場的地下室的酒吧里去喝酒、跳舞、聽爵士音樂,因此16歲時中學畢業會考不及格,19歲時考大學也名落孫山。

薩岡貪圖玩樂,學業不佳,卻喜歡獨自閱讀從普魯斯特到福克納等現代作家、特別是薩特等存在主義作家的作品,並由此走上了創作的道路。她具有寫作的天賦,創作道路可謂一帆風順。18歲那年,她只用一個半月就寫出了小說《您好,憂傷》,並以普魯斯特小說里的一對親王夫婦的姓氏「薩岡」為筆名,於1954年初由朱利亞爾出版社出版了這部小說。

小說的女主人公是17歲的少女塞茜爾,她的父親雷蒙放蕩成性,對她不加管束。他們一起到海邊度假,過着吃喝玩樂的舒適生活。父親的情婦安娜為人正派,很有頭腦,她很快要和雷蒙結婚,給他帶來正常的家庭秩序,塞茜?

爾就再也不能自由放任了。為了不受她的管教,塞茜爾千方百計阻止父親娶她,為此竟然設計挑動父親的嫉妒心,又故意使安娜撞見他與另一個女人擁抱的場面,因而導致安娜與他決裂,在絕望之餘以車禍的形式自殺身亡。安娜死後,塞茜爾恢復了從前的放蕩生活,只有在床上捫心自問的時候,才會為安娜的死感到憂傷。

小說出版後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著名作家莫里亞克稱讚薩岡是「迷人的小精靈」,並且在報刊上專門發表了評論,使她初出茅廬就獲得了批評家獎,從而一舉成名。小說初版只有4500冊,後來印數不斷增加,達到了84萬冊,不僅成為法國戰後的第一部暢銷書,而且被譯成了20餘種語言,僅在美國就售出了100萬冊,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首位,在全世界的銷售量更是超過了500萬冊。薩岡由此成為千萬富翁和專業作家。

春風得意 文壇女王

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深重災難,沉重打擊了作家們的人道主義信仰,反映社會現實的鴻篇巨製因此走向衰落。雖然現代派文學氣勢逼人,但主要還是限於知識分子的範圍,難以獲得廣大讀者的認同,從50年代開始,題材輕鬆、形式靈活的通俗小說便繁榮起來。

薩岡的小說大多篇幅不長,描寫的都是二人或三人世界裡的感情波瀾。她既不像現代派作家那樣置身於作品之外,又不像現實主義作家那樣感情外露,而是用優美的文筆創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的世界。

在《某種微笑》(1956)里,女大學生多米尼克雖有英俊的男友貝特朗,卻始終感到煩惱,結果愛上了貝特朗的叔叔呂克。呂克已有妻室,還是一臉憂鬱,與多米尼克同病相憐,互相安慰。但他們的熱情只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所以最後他們對這種所謂的激情都覺得無所謂了。《您喜歡勃拉姆斯嗎?》(1959)里的女主人公、39歲的寶珥有了情人羅捷,而年僅25歲的西蒙卻又狂熱地愛上了她。西蒙沉溺於這種不倫不類的愛情,顯然並非一個積極上進的青年,不過他的愛情倒是真誠的,但這種愛情就像勃拉姆斯的古典樂曲一樣已經過時。情場老手寶珥當然不可能嫁給他,只是表示願意保持同時擁有兩個情人的自由生活。

薩岡筆下的世界雖然往往只有兩三個人物,但卻是戰後西方社會的縮影,因為主宰這個世界的孤獨,正是西方社會裡人們共同的感受。也正因為如此,她的小說才會如此暢銷,擁有最廣泛的讀者,尤其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因為他們從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薩岡在後期發表的《紋絲不動的風暴》(1983)、《厭倦的戰爭》(1985)、《水彩畫的血跡》(1986)、《失落的鏡子》(1996)等小說,都沒有超越以往作品的框架,主題依然是多角戀情。這是她作品的特色,也是她未能成為一流作家的重要原因。她並非喜歡寫調情和通姦,而是要表現人生的孤獨。她筆下的人物多生活在中產階級家庭,雖然不愁吃喝,但精神空虛,百無聊賴。他們碰到一起,自然就把愛情遊戲作為點綴,從三角戀愛中獲得刺激,然而時間一長又依然故我,這正是當代法國社會裡相當普遍的精神狀態。

薩岡的敘述毫不做作,清新而自然,加上細膩的心理描寫,讀她的小說不啻為一種藝術享受。薩岡也因此被公認為法國當代最傑出的通俗小說家,是當之無愧的通俗小說女王。1985年,她獲得摩納哥皮埃爾親王獎,這是對她作品的高度評價。

薩岡的敘述毫不做作,清新而自然,加上細膩的心理描寫,讀她的小說不啻為一種藝術享受。薩岡也因此被公認為法國當代最傑出的通俗小說家,是當之無愧的通俗小說女王。1985年,她獲得摩納哥皮埃爾親王獎,這是對她作品的高度評價。

追求享受 禍不單

行薩岡的小說與她自己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孤獨和憂傷不僅是主人公們共有的特色,同時也是她自身的寫照。她的第一部小說名為《你好,憂傷》並非偶然:她年紀輕輕時就功成名就,但生活道路卻並不順利,憂傷成了她一生的伴侶。

薩岡也曾積極地參加政治活動,她反對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戰爭,在薩特等發起的聲援反戰青年的「121人宣言」上簽名。她支持女權主義運動,主張流產自由。她是法國總統、社會黨領袖密特朗的朋友,還肩負外交使命出訪過一些國家。她本來也許可以成為波伏瓦那樣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風雲的人物,但是在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下,她對生活抱着玩世不恭的態度,她的一生充滿了矛盾。

面對這種現實,她一方面認為在這個金錢至上、使人瘋狂的時代里,寫作是一種激情,如果不寫作,她的生活就會變得死氣沉沉,毫無意義。所以無論境遇如何,她始終沒有停止創作。但另一方面,她也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空虛的,生活的目的只是追求物質的享受和情慾的滿足,因此為了所謂的快樂幾乎到了自暴自棄的地步。

「在我成長的那30年裡,正是縱情取樂的年代。」在不良習氣方面,薩岡可謂「黃賭毒」俱全,以至自食其果。她反對「禁酒、禁煙、禁這、禁那」,終身抽煙酗酒,哪怕患了肺病也在所不惜。她經常參加狂歡晚會,喜歡赤腳開飛車,結果在1957年4月出了一場嚴重車禍,被撞傷了顱骨。1958年,她在23歲時嫁給了出版商居易·肖埃萊,後來離婚,又悄悄地和解。1962年,她再嫁給美國人羅貝爾·韋斯托夫,生了一個男孩,但是不久她又離婚了。她曾為當時有了避孕藥而慶幸,據說還與一個女模特同居多年,因此她的私生活也頗遭非議。


薩岡還大肆揮霍、嗜賭成性,儘管收入鉅萬但仍入不敷出,為了增加收入而經常逃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為了裝修在諾曼底的住宅,她接受了烏茲別克的一個石油集團的賄賂,在密特朗總統面前為他們說情。最要命的是她吸毒成癮,經常被牽涉到一些涉及稅務和毒品的案件中去。種種劣跡使她成了法庭的常客,甚至與雷諾汽車公司和電視四台都鬧過糾紛。儘管她的辯護律師說她天真輕率、辦事糊塗,但是她初出茅廬時的美好形象已經一去不返了。好在她樂天知命,認為人在最倒霉的時候也有光明,最美妙的時刻也有陰影。她在煩惱不斷的情況下,居然還有心思發明了能在夜間發光的衣帽架。

1978年,醫生宣布她患了胰腺癌,後來雖經確診否定了這一結論,但死亡的陰影卻縈繞在她的心頭,使她在1984年不到50歲時就出版了自傳《我的美好回憶》。在1994年發表的小說《轉瞬即逝的悲哀》中,主人公馬蒂厄是一個癌症患者。當醫生告訴他就要死去的時候,他恨不得靠在母親的肩膀上哭一場。薩岡以此來表明人並非如通常所說的那樣勇敢堅強,其實有時是非常脆弱的。從她寫這部作品的時候開始,厄運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她。

晚景淒涼 死後哀榮

1995年2月,薩岡由於轉讓和吸食可卡因而被判處緩刑一年的監禁。2002年,她因為在1994年隱瞞了8838469歐元的收入,被判處一年監禁,緩期執行。由於她債台高築,即使把全部收入用來還債,也要到2031年才能還清,所以法庭預先扣押了她以後所有作品的版稅。

法國歷史上一向有為作家請願的傳統,例如荒誕派劇作家熱內因盜竊犯罪經常坐牢,後來在薩特等作家們的呼籲下得到總統的特赦。這次也不例外,薩岡被判決之後,立即有一些批評家和作家發起了一個為她請願的運動。作家帕特里克·貝松在《巴黎競賽快報》上揭露這種「卑鄙的迫害」,認為這種判決「幾乎是執行死刑」。在2002年5月的法國《讀書》雜誌上,弗朗索瓦·塞雷薩發表了一篇題為《憐憫薩岡夫人吧》的請願書,還配發了薩岡1959年呆在法庭柵欄後面的照片。他們認為雖然薩岡欠國家的錢,但是她的作品對國家的貢獻更大,所以法蘭西欠她的更多。既然法國在任何制度下都懂得尊重作家,有關當局就應該採取迅速而體面的辦法來解決薩岡的稅務問題,以便使她恢復精神上的安寧並繼續寫作。

儘管如此,他們仍然未能挽救她的命運。薩岡最後終於破產,只得賣掉了諾曼底的房產,在朋友家借住,兩年後撒手人寰。其實生活比她放蕩的女作家並不少見,但是別人往往能留下浪漫的名聲,如喬治·桑與繆塞和肖邦;或者被譽為女權主義的先鋒,如西蒙娜·德·波伏瓦。甚至杜拉斯晚年與比自己小35歲的男子同居,也能在文壇上傳為佳話。惟有薩岡落得個不倫不類的結局,不禁令人慨嘆。其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她的行為超出了私生活的範圍,觸犯了法律,只能說是咎由自取了。

主要作品

小說:《你好,憂愁》、《某種微笑》、《你喜歡勃拉姆斯嗎》、《狂亂》、《意大利的天空》、《轉瞬即逝的悲哀》、《紋絲不動的風暴》、《厭倦的戰爭》、《水彩畫的血跡》、《失落的鏡子》、《桎梏》等等

戲劇:《瑞典古堡》、《斷斷續續的琴聲》、《有時候聽到小提琴》、《瓦朗蒂娜淡紫色的連衣裙》、《昏厥的馬》、《草地上的鋼琴》等

自傳:《我的美好回憶》

文學地位

法國人特別喜歡薩岡,就像我的法國朋友米歇爾·舒萬的評價:「在她的時代,她是一個震驚,她是自由的,為所欲為的,有勇氣的。」不管對其作品的看法如何,但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否認弗朗索瓦茲·薩岡是聰明的。她的聰明最大程度地體現在她文字以及人生的輕盈飄逸上,或者說,她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她所認定的個人自由。

雖然薩岡的一生明星化程度很高,但法國評論界對薩岡的要求一直是很嚴格的,一直都是按照對待一個作家而非明星的標準來要求她的每一部作品。

薩岡是她所在的法國上流社會的一個「浮世繪」作家,從現在來看,除了幾部作品外,她一生寫作的四十餘部作品,大部分是文獻型文本,文獻價值大於文學價值。它們提供了一個時代的某個階層的速寫。就這點來說,薩岡的貢獻也是不可小覷的,何況她還是有趣的。

人生花絮

她帶着一個神話走了

憂愁,你刻寫在天花板的縫隙里,你刻寫在我喜歡的眼睛裡,你並非就是悲苦,因為最窮困的嘴唇也會把你顯露……這是法國著名女作家弗朗索瓦茲·薩岡的成名作《你好,憂愁》中的詞句。

弗朗索瓦茲·薩岡患肺栓塞久治無效於2004年9月24日在法國北部港口城市翁弗勒去世,享年69歲。她的去世,使法國失去了一位才女,希拉克總統對這位「為我們國家女性地位的改善做出傑出貢獻的作家」表示敬意,並稱「法國失去了一們非常優秀、非常敏銳的作家,一位在我們的文學生活中非常傑出的作家」。《世界報》、《弗加羅報》、《解放報》都在顯著位置報道了這個噩耗。《巴黎競賽畫報》更是用38頁的版面詳細報道了弗朗索瓦茲·薩岡不平凡的一生。弗朗索瓦茲·薩岡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她18歲就得到了榮譽,創造了一個神話,但孤獨、危險也一直伴隨着她。

18歲紅遍法國文壇

法國總理拉法蘭在悼念弗朗索瓦茲·薩岡的文章中寫道:「弗朗索瓦茲·薩岡是一種微笑,憂鬱的微笑,像迷一樣的微笑,一種排遣的微笑,但也是快樂的微笑。從她的第一總作品起,她那簡潔的文風就影響了我們一代人。」弗朗索瓦茲·薩岡1935年出生在法國洛特省的一個富裕家庭,其父是一位工業家。她的真名叫弗朗索瓦茲·庫瓦雷。她在讀書時成績平平,但在寫作方面頗有天賦。18歲時她用弗朗索瓦茲·薩岡這個筆名創作了小說《你好,憂愁》,並一舉成名。這部作品獲得法國文學「批評獎」,評論家稱她「以最簡潔的文筆把握了青春生活的一切」,弗朗索瓦茲·薩岡也成為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青春代言人。

《你好,憂愁》敘述的是一個名叫塞西爾的少女百般阻撓父親與情婦安娜成婚,並最終造成安娜自殺的故事。弗朗索瓦茲·薩岡的辛辣銳利和不事藻飾的創作風格和某些心理描寫使她在受讚揚。這本書出版後,立即在法國售出84萬冊。次年的英譯本被《紐約時報》評為當時的暢銷書排行榜冠軍。這部小說先後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共發行了500多萬冊。

個人生活一塌糊塗

弗朗索瓦茲·薩岡還是放蕩不羈、獨斷獨行的女人。她不太注重衣着,經常梳着短髮,牛仔褲還往上卷着,一副邋遢的樣子。她從年輕到老年,香煙一根接一根地抽、威士忌一杯接一杯地飲,她還愛打着赤腳飆車,1957年因車速高達160公里/小時在一個拐彎處翻了車,並差點喪了命。她非常喜歡參加瘋狂的晚會,她還熱衷賭博,有時還吸食毒品,以便有精神連着幾天沒黑沒白地工作。1995年她因轉讓和吸食可卡因而被判處緩刑一年的監禁,並處以罰款。2002年因偷稅受到同樣的處罰。儘管她曾經是個千萬富翁,但她花錢如流水,經常是月底口袋空空,一直到過世前仍債務纏身。

弗朗索瓦茲·薩岡曾兩度結婚,又兩次離異。她同第一個丈夫離婚後,二人仍然同居了很長一段時間,她說:「單身漢比結婚男人更迷人。」她與第二個丈夫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德尼斯。她把愛情視為一種「病態的迷醉」,並坦言自己愛一個男人只能持續「三或四年,但絕不會更長久」。

曾將密特朗拒之門

外弗朗索瓦茲·薩岡12歲那年曾經看過一個納粹集中營的記錄片,從此對那些受到迫害的猶太人深表同情。1960年,她開始關注阿爾及利亞戰爭,並在《快板周刊》上發表文章反對對監禁的阿抵抗領導人施行酷刑,她還在「121名人號召」上簽名,支持那些拒絕執行前往阿爾及利亞打仗的命令的官兵。她還積極從事婦女自由和解放的事業,發起婦女應享有墮胎權利的簽名運動。1964年,她參加過支持戴樂高競選的請願遊行。她曾是前總統蓬皮杜的鄰居,與蓬皮杜夫婦素有交往。

弗朗索瓦茲·薩岡與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有着不同尋常的友誼,更為她的神秘增添了特殊的光環。1981年密特朗入主愛麗舍宮之後,每個月都要到薩岡家裡吃上一兩頓飯。總統總是在13時30分抵達,弗朗索瓦茲·薩岡把他安排在靠壁爐的桌子旁邊坐下。她總是給他準備「洛特」湯、烤小牛肉,外加栗子冰淇淋。這種規矩一直保持了很久,密特朗的菜單也從不改變。弗朗索瓦茲·薩岡坐在密特朗對面,他們談文化,談小說創作,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因為密特朗也愛寫小說。有一次,二人談得盡心,她意忘記爐子上還燉着湯,直到湯熬幹了有糊味才發現。1985年,弗朗索瓦茲·薩岡曾同密特朗一起去哥倫比亞旅行。

弗朗索瓦茲·薩岡還讓密特朗吃過閉門羹。有天中午,密特朗沒有打電話就來了,按了很長時間的門鈴門都沒有開,這是因為弗朗索瓦茲·薩岡那天心情不好,又感到疲倦,她知道密特朗就在門外等着,但她命令秘書不管有什麼藉口都不要給總統開門。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