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平碉樓小記(劉懿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開平碉樓小記》中國當代作家劉懿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開平碉樓小記

久聞僑鄉盛名,卻一直無緣得見。自從小女倩儀兩年前考入江門國稅後,我便越發關注五邑的名勝風景和民俗民情。於圖文中了解的諸多勝景之中,無意間卻只對開平碉樓情有獨鍾。

此次南行,一為看望小女,兩年多了,身為人父,卻未曾躬身前往探望,深感內疚,也頗覺汗顏。二來也順便了卻我與碉樓的一段情緣。於是請了年休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動身這天是星期二,女兒肯定沒時間陪我。人生地不熟又是初到此地,多有不便。於是高鐵上便拿出手機,在微信里廣發英雄帖,到底是人品不錯,馬上有久居江門的學友彭、楊二位英雄揭帖,願陪我僑鄉一游,並策劃安排行程。

次日清晨,彭兄驅車來接,先去梁啓超故居後,再至陳皮村午餐。由於下午的任務甚重,本不該飲,卻終究抵不住香噴噴的烤豬排的誘惑,二三兩小酒下肚之後,已過正午。

儘管嶺南的伏夏十分酷熱,高懸的太陽卻似一盞掛在頭頂上的浴霸,照得頭皮發炸,汗水順着頭髮一直流到脊背。但我們依舊驅車來到開平市觀看心儀已久的碉樓。

原本開平碉樓文化旅遊區包括自力村碉樓、馬降龍古村落和立園,由於時間關係,只選擇游塘口鎮自力村一處。

村子是由土改時期的安和里、合安里和永安里三條方姓自然村組成,村名取「自力更生」之寓意。最早建村的是安和里,於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開村,因地形像犁頭故俗稱犁頭咀。

村口,一條曲折的水泥路通往景區,兩側綠樹成蔭。

首先躍入眼帘的便是立於右邊高坡之上的一座瘦高崗樓,馬上讓人想起抗戰時期的碉堡。仔細一看還是大不相同,樓分上下五層,高近20米,鋼筋混凝土結構。下面三層確像一個碉堡,只是頂端四周卻向外懸挑。上面兩層則像極一座西式城堡,穩穩的安放在碉堡之上,四層為挑台敞廊,五層穹窿頂亭閣又在挑台之上,頂置避雷針,名曰方氏燈樓。

斯樓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強亞兩村的方氏家族集資興建,因樓旁有小溪流過,故原名古溪樓。樓內配備西方早期發電機、探照燈、槍械等,歷史上曾為防備北面馬岡一帶土匪襲擊起到積極的預警防衛作用。

順路前行,須臾即到景區。穿過門樓,但見一條古木棧道蜿蜒於清澈水面之上,左邊水塘,右側修竹茂林,涼爽之氣,頓時撲面而來。一路上時有榕樹虬枝橫梗於棧道上空,一條條細長的「鬍鬚」(氣生鬚根)垂及水面。古樸靜雅,宛若一幅江南水墨懸掛在眼前,置身其間,有如人間仙境。

棧道盡頭,視野豁然開朗,水塘荷塘、稻田草地錯落有致,居廬、碉樓自西向東,由低到高,謂之東升西落,步步高升。

獨具嶺南鄉村氣息的洋式城堡村落,好似一軸陽春煙景田園詩意般的農耕長卷,由近而遠徐徐鋪開。

繞過一葉碧綠的荷塘,便是一處別致的西式庭院,院牆高達五米有餘,牆上開有拱形窗戶,通體只開一個側門。經由此門進入院內。院角,叢竹青翠,亭亭玉立。院中,一樓拔地而起,面南背北,氣勢宏偉。樓高五層,磚混結構,門窗均為堅厚鐵板。

從外仰望,下三層樣式與普通樓居無異,第四層正面設有寬廣敞郎,郎檐正面匾額上書「銘石樓」三字,蒼勁有力。看似現代開放式陽台,四角卻建有突出懸挑的半封閉的角堡,堡內開設向前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攻擊進村之敵,俗稱「燕子窩」。樓頂六角攢尖琉璃瓦涼亭聳立中央。

屋內布局,一進三廂。一樓正中為廳堂,正面是神龕,上方掛主人和妻室畫像,兩側為廂房。從擺設上看,左側是僕役居室,右側為雜屋;二樓正廳為小會客室,三樓正廳為棋牌娛樂室,二三樓兩側為均臥室,並設有琴房、廚房和衛生間等。

室內陳設十分講究,西式落地立鍾、留聲機、揚琴、真皮沙發、縫紉機、煤油吊燈等當時罕見物件應有盡有,呈清末民初之中西合併風格。

樓頂視野非常開闊,方圓幾十里盡收眼底。正中琉璃瓦涼亭內桌椅齊備,乃品茶、對弈、聊天、賞月之佳處。前方角落處亦設有外窄內寬的楔形瞭望孔和射擊孔。

樓主方廣仁早年在美國以「其昌隆」雜貨鋪發家,成為本地首富。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遂花巨資建此氣派的豪宅,占地600多平米,堪稱本村之最美碉樓。

之後,又相繼參觀了葉生居廬、雲幻樓、逸農樓等建築,這些樓名無不寄寓一定的含義,也時刻傳遞着豐富的歷史、社會、文化信息,反映了各個時代的交替和變遷。

開平碉樓源於明朝後期,隨着華僑文化的發展而鼎盛於二十世紀初,是融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華僑鄉土建群體,被譽為華僑文化的典範之作和令人震撼的建築文藝長廊。

自力村有各式碉樓十五座,多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傑出代表。

任何客觀存在均有因果,開平之所以碉樓林立亦大有來由。

明朝以前,開平是恩平、新會、新興交界之所,一個「三不管」的地帶,社會治安非常混亂。

又因鴉片戰爭以後,開平人迫於生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有着「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精神的五邑人闖出了一番天地。

於是紛紛回鄉買地建房、娶妻生子。浩浩蕩蕩的回鄉隊伍、漂亮的房子、華麗的服飾和令人羨慕的積蓄,給村子居民帶來了相對富裕的生活,同時也成為土匪眼中的肥肉。加之地勢低洼,匪患水患成為當地人最頭痛之首要,於是集防水、防匪和居住等功能於一身的各式碉樓便應運而生。

回望遠處幢幢碉樓,漸漸隱沒於天際縷縷霞光之中。少許,無邊暮色自田野間緩緩升起,若積水漫漲,若濃霧籠罩村莊,霎時,耳邊隱約有零落的槍聲,由遠而近。

當年,若非情勢所迫,誰家又願意將自已的房子建成這鐵門鐵窗的固樓。

2018年8月8日 [1]

作者簡介

劉懿波,男,湖南南縣人。系湖南省網絡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