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縣第四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建水縣第四小學創辦於1909年,時為建水縣游擊衙署創辦的「建水縣第一女子小學校」;1913年,發展成為「建水縣女子兩級小學校」;1932年易名「建水來薰女子小學校」;1948年開始招男童入學,易名「建水來薰小學校」;1951年改名「建水縣第四小學」。至今已有100年的辦學歷史。
學校介紹
1992年8月參加工作。先後在建水縣官廳鎮牛滾塘小學、瑪朗小學、龍潭小學、官廳小學,臨安鎮陳官小學任教。從2011年9月開始,先後擔任建水縣臨安鎮田軍小學、陳官小學校長。2014年9月至今,擔任建水縣第四小學校長。多年的工作實踐使支秀仙深深地愛着教育事業,愛着她的每一位學生。支秀仙注重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1]理論,使業務水平、政治素質、工作能力不斷提高。
自任四小校長以來,支秀仙認真履行職責,視事業如生命,工作兢兢業業,學校的教育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個人先後獲得臨安鎮「三八」紅旗手、學科帶頭人,建水縣先進工作者,紅河州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走進建水四小,首先映入記者眼帘的是「來薰」這兩個大字,帶着疑問與好奇,讓我們跟隨支秀仙校長的介紹,了解建水四小的光輝歷史與辦學特色。
一、百年來薰,與時俱進
據支秀仙校長介紹,「來薰」是學校的根。學校創辦於1909年,時為建水縣游擊衙署創辦的「建水縣第一女子小學校」;1913年,發展成為「建水縣女子兩級小學校」;1932年易名「建水來薰女子小學校」;1948年開始招男童入學,易名「建水來薰小學校」;1951年改名「建水縣第四小學」。至今已有100年的辦學歷史。
沿着「來薰」的根,現代化四合院校園裡的四幢樓,經過支校長的斟酌,分別命名為薰德樓、薰知樓、薰行樓、薰和樓。其含義是先立德,後求知,知行合一,和諧發展。學校目前占地面積58.02畝,有40個教學班,2137名學生,99名教職工。設施完備,設有音樂室、舞蹈室、圖書室等30個專用教室,40個教學班已經實現電子白板覆蓋教學。近年來,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凝聚人心,走以德治校的管理之路;以科研促教研,走科研興校之路;以「讓書香、墨香浸潤校園」,走以校園文化[2]建設為根基的內涵發展之路。學校投資130多萬打造智慧校園,在建水縣首家實現智慧化辦學,逐步向現代化示範校邁進。
百年的發展歷程,歷經四次更名、四次易址,建水四小傳承辦學之初的「來薰」之意,承「來薰」之美名,溢「來薰」之雅韻,把歷年辦學傳統的傳承與與時俱進的創新相結合,走出了一條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根基的內涵發展之路。歷代四小人努力踐行着「明德修身、增智蓄能」的校訓和「團結、拼搏、先進、奉獻」的學校精神,正朝着「學習、求實、薰和、優質」的內涵發展目標大邁進,「書香、墨香」浸潤校園,形成了「傳承經典,書香潤校;研訓一體,科研強校;健體立志,體藝興校」的辦學特色。
二、傳承經典,書香潤校
1.書香浸潤,閱讀相伴。
讀書活動是學校傳承與創新的品牌活動,在建水縣首屈一指,頗具影響力。自2008年起,已先後舉行了10屆,活動形成了系列化、主題化、普及化、特色化。特別是2016年建水縣全民閱讀活動啟動儀式在建水四小舉行,更助推了學校讀書活動的開展,讀書蔚然成風,濃濃的書香浸潤了校園。
2.博覽經典,啟迪人生。
支秀仙校長十分重視學生傳統文化的學習,以建水縣教育局開展的「國學經典進校園」活動為契機,大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打造出「123」德育培養模式,讓孩子愛上經典、博覽經典、走近經典、踐行經典,開啟智慧,啟迪人生。
國學經典進校園「123」模式即一個培養目標(一年級:奠定成人的根基,培養學生良好的做人習慣、生活習慣、做事習慣、學習習慣和與人交往的習慣;二年級:進行學生聲律啟蒙的教育,培養美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美和內涵美;三年級:對學生進行孝順父母的教育,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體會自然美、語言美、韻律美、境界美,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四年級:培養學生誠實善良和友愛的品質,明白做人的道理,學習與人相處;五年級: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理解生命的意義,指導學生不斷努力實踐;六年級:強化學生的道德修養,把榮辱觀落實到日常的生活中);「兩個誦讀」(校內讀經典書籍、校外讀經典作品);「三個一」活動(每周一句經典、每周一堂經典課、每月一行為)。
三、研訓一體,科研強校
1.龍頭引領,微型先行。
支秀仙校長明確提出了「品牌立校,科研強校」的辦學思路,採取「研訓一體」的做法,探索出「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的課題運作方式和「雙向互動式」微型課題研究途徑,這對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積極的推動作用。
支秀仙校長十分重視教師的培訓,分批分期選派骨幹教師參加雲南省教育科研骨幹培訓,多次邀請建水縣教研室的專家進校進行科研培訓與指導。教師們在學習與實踐中樹立了「問題即課題,教研即科研,成果即成長」的意識,掌握了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步驟,積極從教學問題入手,申報各級各類課題。先後承擔了紅河州、建水縣18項課題的實驗與研究。以龍頭課題引領,微型課題先行,學校掀起了「人人搞科研」的教改熱潮,完成微型課題研究52項。這些課題的研究,既解決了教育教學中的諸多問題,促進了學校教育科研活動的開展,又有效地促進了師生的成長和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實現了教育科研、教師培訓與學校發展「三贏」。
2.研教相長,提質增效。
提高教學質量是發展教育的永恆主題,也是檢驗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支秀仙校長認為,教育質量的提高要依靠教師,只有一流的教師隊伍,才能創造一流的教育教學成績。因此,學校構建多元化的校本培訓模式,以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提高教師專業素質,促進教師成長。重視夯實教學常規管理,堅持備課「實」、上課「活」、作業「精」、輔導「勤」、質量「高」的管理要求,以精細管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走出了一條順應新課改、接軌新課程、提升新質量的教育教學之路。
首先,學校堅持「研、教、訓」三位一體,實現研教相長。採用組內互助、骨幹帶頭、校際聯動的形式,把教學研究、教學活動與教師培訓融為一體,實現教研與教學相長。建立由學科培養室牽頭,各教研組為基本單位,教師人人參與的教研體系。兩周一次的教研組活動定主題、定主持人,做到有計劃、有檢查、有記錄、有總結。抓好研讀教材活動,讓教師熟悉教材,把握重難點,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困惑。進行優秀課例探討,使教師更好地將新課程理念應用於課堂教學。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提供平台讓教師們共同研討上課技能。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作用,對新調入教師實行「三課制」,把好入口關。以「師帶徒」的形式,要求每個新調入教師過「三課」——見面課、匯報課、展示課。全程做到有專人指導和跟蹤,有學校領導檢查和考核。開展「人人都上研討課,人人都是研討者」活動,堅持每位教師每學年上一節研討課。積極承擔兄弟學校跟班學習教師的培訓,紮實開展連片教研活動。
其次,學校加強教學過程管理,規範日常教學行為。培養室、教研組、教師根據學校規定,制訂合理性、可行性的計劃,具體工作落實到人。在教學活動中,掛鈎領導、年級組長、教研組長負責組織、指導和協調年級上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導處每月對教師備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輔導、測試、聽課等方面進行檢查,及時調控教學的每個環節,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健體立志,體藝興校
1.體藝之花,絢麗綻放。
體藝工作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是開發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建水四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多渠道培養人才,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藝活動,每年一屆的藝體節、籃球節、足球節,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高、技能技巧高。特別是學校的足球隊,代表建水縣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均獲得優異的成績。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校生活,還為其將來的長遠發展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2.活動體驗,放飛夢想。
社團活動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徑,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水四小的社團活動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目前有34個社團,實現了學生全員參與、全校覆蓋,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發展自己特長的領域。
在支秀仙校長的帶領下,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建水四小學生的入學率、鞏固率、合格率、畢業率、升學率均為100%,體育達標率在98%以上。學校先後被評為國家級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中國好教師示範教育基地,雲南省文明單位、文明學校、三生教育優秀學校、民族團結示範學校,紅河州文明單位、文明學校,建水縣文明單位、語言文字示範學校、紅領巾示範學校、依法治校示範單位、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被認定為中國科學院「少兒科普基地」,雲南省綠色學校,紅河州田徑體育傳統校、短式網球體育傳統校、青少年科普示範學校,建水縣校園文化建設「四星級學校」、園林單位。近年來,學校連續榮獲建水縣教育目標一等獎、教育教學質量突出貢獻獎。
教育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談到未來學校的發展,支秀仙說:「我將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育改革大潮中去,帶領四小的全體師生團結一心,努力幹事,將學校辦成引領建水教育的好學校。」
參考文獻
- ↑ 環境教育教學內容設計,搜狐,2020-04-06
- ↑ 【政策】關於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 ,搜狐,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