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季子掛劍(楊牧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延陵季子掛劍》是詩人楊牧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我總是聽到這山崗沉沉的怨恨
最初的漂泊是蓄意的,怎能解釋
多少聚散的冷漠?罷了罷了!
我為你瞑目起舞
水草的蕭瑟和新月的淒涼
異邦晚來的搗衣緊追着我的身影
嘲弄我荒廢的劍術。這手臂上
還有我遺忘的舊創呢
酒酣的時候血紅
如江畔夕暮里的花朵
你我曾在烈日下枯坐
一對瀕危的荷菱:那是北游前
最令我悲傷的夏的脅迫
也是江南女子纖弱的歌聲啊
以針的微痛和線的縫合
令我寶劍出鞘
立下南旋贈與的承諾……
誰知北地胭脂,齊魯衣冠
誦詩三百競使我變成
一個遲遲不返的儒者
誰知我封了劍(人們傳說
你就這樣念着念着
就這樣死了)只有簫的七孔
猶黑暗地敘說我中原以後的幻滅
在早年,弓馬刀劍本是
比辯論修辭更重要的課程
自從夫子在陳在蔡
子路暴死,於夏入魏
我們都悽惶地奔走於公侯的院宅
所以我封了劍,束了發,誦詩三百
儼然一能言善道的儒者了……
呵呵儒者,儒者斷腕於你漸深的
墓林,此後非俠非儒
這寶劍的青光或將輝煌你我於
寂寞的秋夜
你死於懷人,我病為漁樵
那疲倦的划槳人就是
曾經傲慢過,敦厚過的我
1969
作者簡介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2020年3月13日),中國台灣花蓮人,畢業於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1]
早期以筆名「葉珊」發表詩作,在現代詩壇中普遍被認為開闢了一條婉約的路子。
赴美後詩風漸趨雄健渾厚,善長於敘事詩寫作,文辭典贍雅麗,意象繁複紛奇,情韻醇厚,詩意深湛雋永,散文亦為人稱頌。主要作品有《水之湄》《花季》《燈船》等。[2]
1946年,六歲的楊牧就讀蓮花市明義國民學校,為台灣光復後第一屆國民學生,開始學習國語,在此之前僅讀台灣方言、日語及少阿美語。
1951年,開始接觸《血滴子》、《臥虎藏龍》等通俗小說。
1952年,小學畢業,就讀花蓮中學初級部,同屆同學有王禎和,並開始閱讀《水滸傳》、《西遊記》。[3]
1955年,初中畢業,就讀花蓮中學高級部,開始從事翻譯小說,同時參與刊物編輯。此時以「葉珊」為筆名,在《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野風》等詩刊投稿。
1959年,四月《創世紀》改版,首次列名為編輯委員。同年九月進入東海大學就讀歷史系,後來因興趣不合,轉讀外文系。此時的楊牧,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如華茲華斯、拜倫、雪萊、濟慈等等。[4]
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隨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畫」詩創作班,並藝術碩士學位。楊牧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葉維廉、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台灣文壇的作家。愛荷華求學期間,楊牧對愛爾蘭詩人葉慈有著比浪漫詩人更多的關注。葉慈中年之後浪漫精神的提升、對神人開系的探討及現實社會的批判,影響了楊牧日後文風的改變。
接着楊牧進入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系,獲博士。此時越戰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柏克萊大學而是60年代反戰運動的領導者,抗議美國政府介入越戰。這使得楊牧感受到美國身為高度文明國家,卻同時也投入血腥戰爭的矛盾。[5]
1972年,後更改筆名 為「楊牧」。在改換筆名之後,其作品風格亦為之一變;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靜與含蓄,並且開始有了關心現實問題的作品。由憂鬱沉靜舒一己之懷,轉而介入及批判社會。楊牧曾說:「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變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實。」這是楊牧開始關注社會人世的關鍵。
1984年,《交流道》即隨筆式地紀錄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及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