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廉仁公勤四通碑(張春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廉仁公勤四通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廉仁公勤四通碑中國當代作家張春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廉仁公勤四通碑

明萬曆二十九年起在鄒縣擔任知縣長達六年的梁州彥,在一個有朗朗明月的夜晚,讀到南宋王邁所著「廉仁公勤」自警箴文,感慨於孟老夫子讚賞伯夷為官清廉「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的話語,心潮澎湃,隨後命人在縣衙堂側立了一通柱形四面石碑,將「廉仁公勤」的箴文分別鐫刻於四面,用以警醒自己和同僚清正廉潔,勤政為民。

或許梁知縣擔心後人不懂他立碑的用心和廉仁公勤的先後順序,又在自警箴文「勤」的部分,加上兩行跋文:「右四箴乃臞軒王先生所作,以自警者也。先生以詞章起家,為時作者。至於忠義大節,尤為凜然。異代而下,讀其詞,可想見其人,令人有廉頑起懦之思焉。凡我同心,宜勒一通,置之座右。當夜氣清明時,良心發露,未必非砥礪名行之資也。」跋文表明了他立碑的初衷,也標註了廉仁公勤四段文字的閱讀順序。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世事輪迴,縣衙的主人來來往往不知更迭了幾許,有名的也罷無名的也罷,都湮沒在歷史的隧道中;縣衙堂前的燕子反反覆覆地飛來飛去,啁啁啾啾里化作一縷縷轉瞬即逝的影子;最後連縣衙也在歲月的風吹雨打中坍塌,蕩然無存。倒是這通體黢黑的碑,帶着些許歲月的斑駁,一直矗立至今,並於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被移入亞聖廟的致敬門內保護下來。如今,在柏木森森的廟宇里,它也成為一處景觀,引得來來往往的人停下來駐足觀望,或若有所思,或唏噓不已,或驚奇萬分。

有點黑色幽默的是,景點的文字介紹,把它標註為「仁廉公勤碑」。據說還有幾個大家或所謂的「大家」,完全無視碑文的里「跋」的位置,更不講究四通碑的閱讀規則,用臆想的方式,論證了梁州彥將「廉仁公勤」變成「仁廉公勤」的原因、意義及其重要性,言之鑿鑿,擲地有聲。

也許有人認為,廉和仁秩序的調換,無關緊要,甚至嘲笑窮究這事情的人,如同魯迅先生筆下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的孔乙己一樣迂腐。而他們沒有考量,廉和仁的排序,其本質是為官之道廉為先還是仁為先的問題,這裡面有極其厚重的文脈賡續和規矩之道,看似不起眼的秩序的調換,卻導致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中國的士大夫們,秉承了家國天下的情懷,達則兼濟天下,學而優則仕,一旦為官,就把清廉的作為最重要的標準,「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他們把清廉看作是為官的基本準則,在他們心裡,廉潔雖是小事情,卻能阻礙大惡。特別是有宋以來,更是把廉看作為官的基本要求,看作是行使權力的合法性基礎,並與氣節名聲、品德操守、官德聲望等廣泛聯繫起來。剛烈的包拯,在《乞不用贓吏疏》中認為:「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呂本中的《官箴》中說:「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蘇東坡在其《六事廉為本賦》中認為:《周禮》以「廉」統帥善、能、敬、正、法、辨「六事」,是「先聖之貴廉也如此」的鮮明體現,說明了廉是首屈一指的。到了南宋,理學大家真德秀以「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四事與同僚共勉,他認為,「廉仁公勤四者,乃為政之本領」,而「律己以廉」為四事之首,主要是因為「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不廉之吏,如蒙不潔,雖有他美,莫能自贖,故此以為四事之首」。意思是說,為政者,在清廉上,是容不得半點貪腐。王邁作為真德秀的學生,進一步發揚真德秀的思想,王邁的「廉仁公勤」 自警箴中關於「廉」,表述為:「唯士之廉,猶女之潔。苟一毫之玷污,為終身之玷缺。毋謂暗室,昭昭四知。汝不自愛,心之神明,其可欺?黃金五六駝,胡椒八百斛,生不足為榮,千年載之後有餘戳。彼美君子,一鶴一琴,望之凜然,清風古今。」他不僅強調了廉潔為官,是不容絲毫玷缺的,更是用「生不足為榮,千年載之後有餘戳」、「彼美君子,一鶴一琴,望之凜然,清風古今」的正反兩個例子來警醒自己!

「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今天,站在廉仁公勤官箴碑旁,從廉箴開始,細細品味,你肯定能感悟到為什麼梁州彥把清廉作為為官的首要因素,甚至耳畔會依稀響起諸如「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等振聾發聵的清風廉語。[1]

作者簡介

張春彥,山東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