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座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座機

中文名: 固定電話

外文名: landline telephone

類 型: 通訊手段

原 理: 聲音的振動

起源時間: 1793年

起 源: 歐洲

代 表: 傳真電話母子電話

固定電話,簡稱固話,俗稱座機,指固定在某個位置不移動的電話機,區別於移動電話(手機),多用於企業單位。


固話在現代是重要的通訊手段之一,通過聲音的振動利用話機內的話筒調製電話線路上的電流電壓,也就是將聲音轉換為電壓信號通過電話線傳送到另外一端電話,再利用送話器將電壓信號轉換為聲音信號。因為通常固定在一個位置,所以學術名稱為固定電話,也就是平常說的電話座機。這種電話又有好幾種,比如:傳真電話、母子電話等。[1]


基本概述

簡單的電話機迴路包括分別放置在甲乙兩地的受話器和送話器、電源以及線路,這些部分均串聯連接。


實際上的固定電話還應該包括振鈴線路,撥號迴路以及來電顯示等功能,電話機還需配合電信局的交換機完成撥號工作。


如今的固定電話不需要如此的麻煩了,通話只需要直接提起話筒撥號就可以了。並且在新的產品和設計中,融入了無繩電話的優點,有一個座機底座上面放一個手提式座機,可以在座機允許的範圍內進行自由行走中運動中進行通話,並且有質量的通話效果。固定電話不再固定。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到「竹信」,從「漂流瓶」到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蹟」,百年間,通信技術藉助現代科技飛速發展。讓我們回過頭,看一看這一路上的風景。


中外電信史漫談 據考,中國古代的商周時期人們就知道用烽火來遠距離傳遞消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 侯」的故事。在國際電信聯盟出版的《電話一百年》一書中提到,公元968年,中國人發明了一種叫「竹信」的東西,它被認為是電 話的雛形。雖然這些故事都反映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但是,要想了解近代電信科技的發展歷史,我們還是得從歐洲說起。


起源於歐洲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這是一種由16個信號塔組成的通信 系統。信號機由信號員在下邊通過繩子和滑輪,操縱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關的信息。當時,法國和奧地利正在作戰,信號系統只用一個小時就把從奧軍手中奪取埃斯河畔孔代的勝利消息傳到巴黎。以後,比利時荷蘭意大利德國俄國等也先後建立了這樣的通信系統。據說查佩兩兄弟之一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始於17世紀。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遠距離傳送話音的建議。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並且把這種通信方式稱為—Telephone,一 直被延用。


1832年,美國醫生傑克遜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郵船上,給旅客們講電磁鐵原理,旅客中41歲的美國畫家莫爾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當時法國的信號機體系只能憑視力所及傳訊數英里,莫爾斯夢想着用電流傳輸電磁信號,瞬息之間把消息傳送到數千英里之外。從此以後,莫爾斯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莫爾斯從在電線中流動的電流在電線突然截止時會迸出火花這一事實得到啟發:如果將電流截止片刻發出火花作為一種信號,電流接通而沒有火花作為另一種信號,電流接通時間加長又作為一種信號,這三種信號組合起來,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數字,文字就可以通過電流在電線中傳到遠處了。1837年,莫爾斯終於設計出了着名的莫爾斯電碼,它是利用「點」、「劃」和「間隔」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字母、數字、標點和符號。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莫爾斯親手操縱着電報機,隨着一連串的「點」、「劃 」信號的發出,遠在64公里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由「嘀」、「嗒」聲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電報。


發明了電話

電話發明人是貝爾,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權的。其實,就在他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後,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請了電話專利權。


在他們兩個之前,歐洲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這方面的設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電話原理就已由法國人鮑薩爾設想出來了,6年之後德國 人賴伊斯又重複了這個設想。原理是:將兩塊薄金屬片用電線相連,一方發出聲音時,金屬片振動,變成電,傳給對方。但這僅僅是一種設想,問題是送話器和受話器的構造,怎樣才能把聲音這種機械能轉換成電能,並進行傳送。


最初,貝爾用電磁開關來形成一開一閉的脈衝信號,但是這對於聲波這樣高的頻率,這個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最後的成功源於一個偶然的發現,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試驗中,他把金屬片連接在電磁開關上,沒想到在這種狀態下,聲音奇妙地變成了電流。分析原理,原來是由於金屬片因聲音而振動,在其相連的電磁開關線圈中產生了電流。這原理就是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學生也知道,但是那個時候這對于貝爾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格雷的設計原理與貝爾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話器內部液體的電阻變化,而受話器則與貝爾的完全相同。1877年,愛迪生又取得了發明碳粒送話器的專利。同時,還有很多人對電話的工作方式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專利之爭錯綜複雜,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從此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技術發展

電話發明後的幾十年裡,圍繞着電話的經營、技術等問題,大量的專利被申請,Strowger的「自動撥號系統」減少了人工接線帶來的種種問題,乾電池的應用縮小了電話的體積,裝載線圈的應用減少了長距離傳輸的信號損失。1906年,Lee De發明了電子試管,它的擴音功能領導了電話服務的方向。後來貝爾電話實驗室據此製成了電子三極管,這項研究具有重大意義。1915年1月25日,第一條跨區電話線在紐 約和舊金山之間開通。它使用了2500噸銅絲,13萬根電線杆和無數的裝載線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擴音機來加強信號。1948年7月1日 ,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晶體管。這不僅僅對於電話發展有重大意義,對於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其後幾十年裡,又有大量新技術出現,例如集成電路的生產和光纖的應用,這些都對通信系統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發展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在中國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近代的郵政電信。1900年,我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問世;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煙臺至牛莊架設了無線電台。中國古老的郵驛制度和民間通信機構被先進的郵政和電信逐步替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郵電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中。加上連年戰亂,通信設施經常遭到破壞。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出於戰爭需要和企圖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改造和擴建了電信網絡體系,他們利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後和政治制度的腐敗,通過在技術、設備、維修、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的通信事業進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國電信系統發展緩慢,到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1949以後,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郵電再次遭受打擊,一直虧損,業務發展停滯。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後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 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後才能接通。在電報大樓 打電話的人還要帶着午飯去排隊。


1978年,全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43%。


改革開放後,落後的通信網絡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到2003年3月,固 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億,移 動電話用戶2.21491億戶。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經為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而努力,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裡,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採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後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着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控交換機、數字移 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還在前進。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只有一半家庭安裝固定電話;到了中國,這一比例就更低了。2015年 8 月份,工信部發布了一份《2015 年第二季度通信水平分省情況》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截止2015年第二季度,中國固定電話普及率已經遠遠不及手機;固定電話和手機普及率最高是北京。可以看出,固定電話的整體普及率在 20% 到 30% 之間。移動電話普及率都在 60% 以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