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龐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龐克

中文名: 朋克

外文名: Punk

另譯為: 龐克

誕 生: 七十年代

源 於: 六十年代

傾 向: 思想解放,反主流

朋克(Punk),又譯為龐克,誕生於七十年代中期,一種源於六十年代車庫搖滾和前朋克搖滾的簡單搖滾樂。它是最原始的搖滾樂——由一個簡單悅耳的主旋律和三個和弦組成,經過演變,朋克已經逐漸脫離搖滾,成為一種獨立的音樂。朋克音樂不太講究音樂技巧,更加傾向于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銳立場,這種初衷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在英美兩國都得到了積極效仿,最終形成了朋克運動。同時,朋克音樂在年輕人中十分流行,為世界多地青年所喜愛。[1]


發展歷史

起源

PUNK這一詞是被英國人叫喚起來的,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經濟蕭條失業率高,而當時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發展得蓬勃熾熱,間接導致英國的電影業一落千丈; 在音樂事業方面,英國亦是處於低迷狀態,美國正流行着progressive house(前衛搖滾)詩篇式的搖滾樂,十多分鐘的solo(吉他獨奏), 音樂十分注重技巧化的表達,而當年的搖滾樂逐漸商業化起來,成為主流的地面商品,那時候progressive rock 的表演者有YES,GENESIS,KING CRIMSON…其實自60年代起,搖滾樂逐漸步入了一種可悲的境地,為了商業利益,樂隊及樂手越來越缺乏搖滾樂所應具有的敏感性(sensitive)及抗爭性(conflict)。


發展

1975年Virgin唱片公司所簽下的label "SEX PISTOLS「(大陸譯名」性手槍")是PUNK的起點。他們發表的專輯"GOD SAVE THE QUEEN「的唱 片封套大膽地把英女皇的嘴巴用」SEX PISTOLS"的封條封着。大膽的作風前無來者,他們完全的發泄心裡一腔的憤恨,無論對前途、社會都是一種控訴。這就是PUNK的誕生。


一時之間,PUNK就勢如破竹的成為一種狂潮,因為PUNK是屬於大眾的文化,可以極容易使人認同(基於當年英國社會問題),人們得到宣洩的途徑; 而香港當時的許冠傑一曲「半斤八兩」亦是受PUNK的文化影響,唱盡打工仔的心態,可見PUNK的世界性及兼容性(君不見「半斤八兩」一碟賣得滿堂紅)。


三和弦的音樂

PUNK是物質與欲望、理想與環境的不均衡壓縮之下的變形產物,對物質的敏感是PUNK的重要理念。他們讓你感到一種暴躁不安的侵略性與攻擊性,以及對事事都不易滿足,所以PUNK的音樂大都涉及性、藥物、暴力等。


「三和弦論」的PUNK是一種極民主的搖滾三和弦,是指歌曲只使用最簡單的三個音構成的和弦(Triad Chord)組成,完全沒有修飾,直接 的、有力的、赤裸的表達他們想說的,PUNK亦沒有長篇大論,只有2-3分鐘(這觀點Ramones特別強調,也一直堅持這樣做),完完全全跟當年的主流相反。


因為PUNK的簡單大眾化,使許多PUNK BAND在街頭巷尾、車斗里、倉庫里響起了他們第一個音符,音樂已經再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因為PUNK有極強的可參與性,使得PUNK音樂得以普及,對搖滾樂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PUNK的演變

儘管PUNK是那麼的極端,但它總算在世界藝術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PUNK的出現,不只在於音樂世界,還影響了時裝、平面圖像、視像及室內裝潢。一名作家Malcolm Mclarer說過"If punk was just about music this thing would have died years ago「 」pu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post-war Britain." PUNK亦可能給予意義含糊的新浪漫(POST- MODERNISM )一點詮釋。


PUNK的演變之廣,我們可能沒有察覺,它已經變身成一種行為藝術,一種思想,甚至一種人生。在平面設計方面,由SEX PISTOLS的唱片 封面引發起一種「並貼」的熱潮,當年的海報,雜誌等都以這種方式排版,對往後的設計業影響巨大。


在時裝設計方面,大家一向可能誤解那些PUNK頭的人是PUNK友,那是錯誤的。 其實PUNK的潮流,在八十年代的青年人一定經歷過,當年 梅艷芳的一身打扮都是受PUNK LOOK影響,人們還以為梅小姐帶領潮流,其實她也是跟潮流。 PUNK LOOK 往往是一種反叛型態,80年代的男生gel起頭髮,一條窄身牛褲,加上一件不扣鈕的白恤衫,再戴上一個headphone連着腰間的walkman,已經是一種PUNK LOOK(可惜香港人只是學齊了人家的outlook,但headphone卻聽着中文流行曲)。


「崩」空間

我們認識了PUNK的意義名歷史後,已經對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PUNK的意義除了前文所講的,還進入了室內空間。PUNK除了反叛、不滿之外,它還創造了一種簡潔而有力的藝術定義。PUNK的三個和弦走天涯,對室內設計者而言是一種啟發。


「簡潔」、「有力」,在現代的設計行業里聽得不少,但有沒有想過這就是PUNK的理念? 以音樂來解釋,PUNK是沒有「裝飾音」,只是用了三個major chord(正三和弦,即大調中的一、四、五級和弦,也就是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而奏成,沒有高深的技藝,將這些原理套 入室內空間入面,就是簡潔地用點線面等原始的元素構成一個空間,就像"LOFT"這種空內設計的模式,都是PUNK的副產品; 比較戰前至60年代的 ART DECO 甚至 ART & CRAFT時期的空內空間,它們都充滿修飾,例如雕花的桌椅,華麗的吊燈,精美細緻的地毯等,這就像60 年代那些PROGRESSIVE 詩篇搖滾樂,充滿裝飾的音節,用上成千上萬的和弦,十分注重技巧的表達。


PUNK的室內設計,主要用最簡單的形狀,如圓柱,長方等原始的形狀構成,而用色都不會很多,簡單就是力量,就是因為這樣,PUNK INTERIOR就是不易使人察覺,因為它沒有強烈的設計元素,人們常常以「簡潔」一詞充當擋箭牌,但沒有想過,「簡潔」都美術史的其中一員, 更沒有人想過,PUNK便是「簡潔」的源頭。現代生活之中,我們身邊有很多以PUNK作為設計原素的品牌,就如IKEA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們平日多留意身邊的事物,便會找到更多PUNK的足跡,因為我們根本就是活在PUNK的時代。


朋克搖滾

朋克搖滾孕育了一場搖滾樂歷史上的革命。這是一個漫長的從醞釀到爆發的過程,他實際上引出的是搖滾發展中的另一條線索,即所謂的「自己動手」和「獨立」觀念。這條線索儘管並沒有對搖滾的生成產生多少影響,但對80,90年代甚至未來搖滾樂的走向具有巨大的引導作用:眾所周知,搖滾樂是一種異常強調「個性」的音樂形式,但在朋克搖滾之前這種「個性」通常總是通過一種「代言人」——搖滾明星表達出來的(在此之前地下音樂的社會影響較之主流勢力遠為遜色),70年代的商業化浪潮更加強化了這一點。


無論是Bob Dylan 也好,John Lennon也好,他們之所以能夠使自己鮮明的個性影響青年一代或者表現了青年一代的個性,首先不是因為 他們有「個性」,而是因為他們的明星身份,其後他們才能夠通過自己用聰明才智和努力贏得的這一份「話語權」來表達自己的這種「個性」(無論是音樂上的,還是人格魅力上的)。因此,在朋克搖滾出現之前搖滾樂的個性實際上是一種「明星的個性」或者「精英的個性」對於普通的愛樂者來說,他們始終擺脫不了「聽者」或「接受者」的被動地位。但是這已經是一種進步了,這種「代言人」的產生畢竟是青年一代「民選」產生的,而並非是主流社會或者其他什麼政治勢力強加給他們的。當然,這些代言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代言人,畢竟還是因為他們代表了青 年一代自己的聲音。這也許就是搖滾的反叛精神為音樂帶來的第一次「民主」。


但朋克搖滾卻不滿足於這些,不滿足於這種「集中制的民主」,他們要將「革命」進行到底。首先他們要做的就是廢黜明星們話語權的壟斷,讓所有熱愛音樂的人「自己動手」創造音樂,表達自己;要讓所有人都真正「獨立」地去搞音樂,而不使傳統,權威或者大公司成為無論音樂還是個我本身發展的羈絆,如果這種觀點付諸與政治領域那無疑會導致無政府的混亂,但幸好它的實際影響了僅僅限於音樂(個人化),儘管也的確為原先「集中」的「過活兒」的唱片市場帶來了少許的「無政府狀態」和迷惘,這恐怕不能理解為是一種音樂意義上的進一步「民主」吧?搖滾樂中的個人主義和個性創造從這裡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並且為日後非主流運動在90年代的成功——「非主流」音樂成為「主 流」,奠定了基礎。


後來在早期朋克搖滾觀念的激勵下,出現了一大批的樂隊和新風格,這便是新浪潮和後朋克運動。這些新形態的搖滾樂同朋克搖滾的聯繫更多的是在觀念領域,其次才是音樂形式。他們大膽地展開了各種形式的藝術探索,附庸風雅也好,趕時髦也好,畢竟他們完成搖滾樂的「現代化」。如果你會驚訝今天的搖滾同60,70年代或者50年代的搖滾有着如此不同的聲音,那麼一切故事從朋克開始。


朋克搖滾把搖滾樂帶回了它的出發點——「三個和弦」與簡單的旋律。它只是將這一切演奏得比以往所有搖滾風格更加喧鬧,快速和粗糙。儘管很早就已經有幾隻樂隊展開了對那種後來被稱為「朋克搖滾」的風格的探索——包括60年代的車庫搖滾樂手們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The Stooges,The New York Dolls(他們被稱為原始朋克),但直到70年代中期真正風格意義上的「朋克搖滾」才告形成。幾乎同時在 大西洋的兩岸,年輕的樂隊們開始放棄對主流硬搖滾的追求,剝去繁複的音響把它帶回到最本質的層面。在紐約,第一支朋克樂隊是The Ramones;而倫敦第一個朋克團隊則當屬於The Sex Pistols。儘管這些樂隊有不同的發展歷程和音樂風格:The Rmones更加快速,並且受 到泡泡糖搖滾的影響;而The Sex Pistols則把The Faces樂隊的疊句演奏得比「原版」更加草率和吵鬧,但他們那種簡單直接的方式在英國和美國卻同時引發了音樂上的革命。


在美國,朋克保持着一種地下音樂的感覺,並最終導致了80年代核心朋克和獨立搖滾的一幕;而在英國則是一種公開的現象,The Sex Pistols被認為是對康樂的英國政府忽然君主政體的一種「嚴肅的」恐嚇"。但更加重要的是,他們導致了無數新樂隊的建立。這群樂隊中的一 些緊緊地圍繞着The Sex Pistols繪下的藍圖,但更多的則找到了自己的聲音,不論是The Buzzcocks尖銳的流行歌曲,還是The Clash贊 美詩般,雷鬼樂(Reggae)影響的搖滾樂,抑或是Wire和Joy Division附庸風雅的藝術實驗。


很快,朋克分裂成後朋克(它比朋克樂更加實驗化和附庸風雅)新浪潮(它更加流行音樂導向)和核心朋克(它僅僅是將朋克變的更加強硬,快速和粗糙)。整個8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朋克都被看成同核心朋克是一回事兒。90年代初期,一個由綠日和Rancid領導的朋克復興主義浪潮出現在美國地下音樂中。這些朋克新浪潮樂手們因循着同早期朋克樂手相同的模式,不過他們趨向於將重金屬的影響融合到音樂當中。


特點

儘管朋克樂隊大多驚人地相似,作品也過於單調,但許多着名的朋克樂隊都有自己的顯着個性特點,比如Ramones的泡泡糖流行音樂、the Sex Pistols的Face(面容)式的重力和弦、Buzz cocks(嗡嗡雞)流行感覺、the Clash(衝撞)的雷鬼元素、Wire(電線)的藝術試 驗特色等。此後朋克逐漸過渡成後朋克、新浪潮、hardcore等風格,在八十年代中期,朋克運動整體陷入低潮。hardcore朋克、前朋克、NewWave(新浪潮)、PostPunk(後朋克)、Synth-Pop(合成器流行樂)、Synth-Pop、PowerPop(強力流行樂)、NoWave(無浪潮)、PunkRevival(朋克復興)等等。英國評論家Jon Savage寫道,歷史是由那些說「不」的人的創造的,而在1976年再沒比朋克搖滾音樂的「不」更大的聲音了。從開始,朋克就憤怒地站在了這種現象的的對立面。而且,象所有的搖滾種類 及其子類一樣,朋克也很難說是一個 完全新生的運動。Punk這個詞的定義似乎不清晰,但它無所不在的重金屬似的威力,無拘無束的自我表現、快樂完全的、清晰的並且總是不用經過審查的。打翻甚至包括打翻自己---朋克的精髓。朋克用簡陋的音樂把他們露骨的叛逆行為提升到了哲學層次,在主觀能動性和 否定之否定的理論下創造了一種扭曲的責任感和邊緣文化現象。嬉皮士們帶着「烏托邦」式溫和美好的理想主義走到了盡頭,而隨後的新一代則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極端與其祈禱上帝,不如讓上帝屈服。今天人們提到更多的是朋克搖滾的內在思想,於是他們說,「焦點訪談是朋 克、尼采是朋克、魯迅是朋克、頻頻死機的電腦是朋克……」扯遠了,但是無論如何,朋克一直生活我們的世界裡,就像我們的影子,永遠如影隨形。搖滾樂是在自我利用的錯誤意識壓迫下的腐化情感,而朋克是美學上可以被認可但政治上註定失敗的自相矛盾。它獨特的嘗試革命性地影響了美式音樂和英式音樂的風格。朋克音樂在美國一直低調地存在,最終在80年代孕育了硬核搖滾和獨立搖滾概念。而在英國,朋克搖滾則成為大眾的寵兒。英國不是朋克搖滾的誕生地,它依舊是朋克音樂盛行和產生文化碰撞的地方,緊緊把持住其與美國在表達憤怒和叛逆上的不同思想。


朋克被譽為「英國朋克革命急先鋒」的「性手槍」樂隊。緊隨其後的還有:碰撞、詛咒、洛克西、褻瀆神靈等等。他們的音樂風格可能不大一樣,但音樂的特點卻同出一轍,那就是:反叛、反叛、再反叛!反叛傳統、反叛制度、反叛日漸枯燥毫無激情和意義的生活。他們的每一個人身上都帶有一種強烈的革命意識,事實上,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在七、八十年代平庸的歐洲大陸掀起一場深入生活的各個角落的大革命,以便在人類通向未來的旅途上添上些色彩。朋克音樂家們的創作往往直指人類的苟且,以挑戰一切既成的規則。他們用簡單的和弦,表達簡單的情感,用粗俗明了的語言,訴說人性的美醜。他們歌頌大麻,也歌頌上帝;他們呼喊着要社會關注那些單親的孩子;他們詛咒戰爭;他們生活靡亂,但對未來充滿嚮往,他們在顛覆舊有的糜費文化同時也創造新的糜費。總之,同文學上的「垮掉的一代」、美術上的「 達達主義」一樣,他們代表着人類發展方向的一種可能性和多種可選擇性,是人類多重矛盾集於一身的直接反映。


繼而,朋克文化從舞台走向生活,他們開始在表演以外的各個層面表現他們徹底革命的決心:穿上磨出窟窿、畫滿骷髏和美女的牛仔裝;男人們梳起酷斃了的雞冠頭,女人則把頭髮統統剃光,露出青色的頭皮;鼻子上穿洞掛環;身上塗滿靛藍的熒光粉,似乎非得讓你對他們側目而視才滿意,其實他們什麼也不為,只是要以此表現他們的與眾不同,表現他們的叛逆,表現他們對這個現實社會的不滿罷了。如果你以為他們是為了表現自己是朋克而如此裝扮,那就錯了,用朋克的話來說:「我朋克所以我朋克,如果是為了讓人認識到我是朋克,而把自己裝扮得像朋克的話,那就一定不是真的朋克。」如今這個社會似乎什麼都有假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假冒警察罰款的;假冒瞎子要飯的,當然也有假冒朋克的。這些假的朋克們不斷的自我標榜為朋克、自詡為鬥士,「我只會三個和弦!」天知道是不是第四個和弦苦練未遂才這麼說的,其實,他們骨子裡不過是比俗人更加虛偽的俗人。有假裝朋克的俗人就有假裝俗人的朋克,前者為滿足欲望和虛榮而後者卻為了滿足內心和精神需要。


朋克的雞冠頭,也稱「莫西幹頭」,源自北美地區的一個印第安部落,莫西干族人留的髮型就是莫西干髮型。


朋克精神

英國的工業革命後,它的輝煌在二戰中似乎散發暗淡。整個英國經濟蕭條,失業率日創新高。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一團廢墟中出現了當時連垃圾都不如的閃耀的文化復興,它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朋克復興。


最早的朋克,完完全全是貶義詞。是上流社會,或者普通人對流氓的蔑稱。就像中文的「混混」「小流氓」。這並沒有錯,因為掀起巨浪的青年正是這樣一個群體,60到70年代的英國誰也想不到這樣一群「punk」竟然創造了今天的奇蹟,甚至連這群「先祖」們也想象不到。


由於經濟暗淡無光,失業率上升。整個英國死氣沉沉。毒品、酒精等也燒得極旺盛。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上的青年抱着極大的不滿,用赤裸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與英國歷來的紳士形象反差極大,毫無修飾,赤裸裸的髒話辱罵着創口滿布的社會。沒有任何旋律的噪音,反社會、反人類,不講文明,極端的因素融合成了最初的「朋克」。


最初的「朋克」並沒有具有內在的內容,他只是一種發泄方式。就像你在商店買了個假貨,你對着天大罵髒話等,沒有任何含義。最早的「朋克」們站在大街上敲打着毫無節奏的鼓點,彈奏着噪音,嘴裡喊叫着對社會,對政府的不滿,每個人都厭惡地避開他們。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最初的「朋克」們產生了與社會不兩立的行為方式,想法很簡單,既然你們不喜歡我們,那麼我們就做我們,你們也不要想影響到我們。


而後這些噪音,這些赤裸裸背着英國歷來紳士形象的行為,激發了越來越多對社會不滿的人的情緒,有畫畫的,有玩音樂的,有服裝的,有工人,有農民,一部分正常群體裡面的人,在令人反感的社會基調下,拋開了虛偽的服飾,加入進了「朋克」的隊伍。


他們的努力,給朋克賦予了肉體。如果說「流氓」們製造朋克的靈魂,那麼這些「正常」的人群,製造了朋克的血肉之軀。他們從噪音中,找到獨特的演奏方式,並且大量引用了搖滾的鼓點,貝斯,電吉他的音樂成分。讓朋克音樂從噪音,演變成讓人振奮的歌曲。


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社會聽到不滿,赤裸裸的不滿。而不是報紙新聞里那修了又補的社論。


隨着朋克音樂的興起,朋克思想已經被定位。它一點也不深奧,很簡單。用我的話,用我想說的話,說我的不滿。用我的行為,用我想做的行為,去引發人群的共鳴……靈魂和肉體的出現,註定了他有外殼。


西裝革履,這英國的象徵讓朋克思想影響下服裝設計師大為喜愛。拋棄了傳統的穩重感。民族風極強的的蘇格蘭格子上加入了紅黑的強烈色彩。搖滾的元素下金屬更是不可少。哥特的薰陶中慘澹的裝也成為了朋克自己的元素。加入了更多的街頭因素,廢舊,爛,破,成為了朋克的外殼。


當這股風颳起來以後,甚至沒人想象它能像龍捲風一樣襲卷整個大不列顛。在最初的朋克思想基調下,更極端,更赤裸的也出現了。反。反對一切,反社會,反宗教,甚至反人類。雌雄同體,崇尚廢物,毒品酒精。讓朋克顯得更加瘋狂,荒誕。朋克像一個廢品堆裡面的閃耀的鑽石,激起了更多人的關注。朋克也像一個巨大的猛獸不斷強大自己,吞噬金屬元素,哥特元素,搖滾元素,一切可吞噬的。並在時間的洪水下發展至今。


如今的朋克已經不是真正的原始朋克。那無光的極端時期雖然已經被如今華麗的元素掩蓋,出現了流行朋克,搖滾朋克,重金屬朋克,哥特朋克,說唱朋克……他們或許已經完全不一樣,甚至互相不承認對方。但無可否認的是,「用自己的聲音說自己的話」這至高無上的「信條」洗禮着每一個朋克愛好者。


原始朋克(Proto-Punk)又叫前朋克!前朋克發生在美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當時的一些樂隊在簡約主義的思緒下,開始嘗試創 作粗糙的搖滾樂。當時以the Velvet Underground為代表的這種樂隊,並非有意識地扮演「重建搖滾樂,還搖滾樂質樸本質,推翻被美化的搖滾樂」這一好鬥的角色,很顯然,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是出於一種下意識的反應。儘管他們的音樂並未全面帶出日後朋克的影子,但至少他們已開始關注朋克文化的最深層精髓,只是不夠反叛罷了,朋克最終發現並延伸了前朋克含糊的樸素精神,並把徹底的造反精神融入前朋克粗糙的音樂,創造出一種挑戰社會、否定美化搖滾的時代強音,並被無數的青年接受,得以開創朋克王朝。


原始朋克是一群同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初期的主流搖滾圈子格格不入的藝術家們組成的鬆散聯盟。從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聲音實驗和假裝文雅的民謠搖滾,到狂野、熱衷於性內容的紐約妞(The New York Dolls),以及音樂詩人Patti smith,原始朋克涵蓋了一大批不同的聲音和風格,但他們都被一條共同的紐帶聯繫到一起,那就是一種躁動,附庸風雅的力圖顛覆,無視甚至改寫搖滾樂現有規範的嘗試。在這一過程中,這些藝術家的精神--有時候反倒不總是音樂--為日後70年代晚期的朋克革命撥下了種子。


現在有不少人總是將原始朋克和70年代中晚期出現的英美朋克混為一談,認為他們是一種類型的音樂,都簡單地一語蔽之曰「朋克」,這種觀點是有些欠妥的。儘管從音樂的表面看他們之間的確有不少相似之處,而且的確彼此之間也存在深厚的聯繫,再說這種聯繫只能使他們 可以歸入同一系統,而並不意味着他們就成了一種風格。這兩者之間聯繫是有的,可差別也不小。且如上文所言,原始朋克和朋克之間的這種聯繫首先是一種精神氣質上的,其次才是音樂形式上的。從精神氣質上講,對比原始朋克和後來的朋克音樂作品我們會清楚地看到在前者的身上更多的傾向於一種帶有玩世不恭色彩的技術家氣質,甚至是詩人氣質;而後者身上更多表現出的則是一種充滿碰撞性,破壞性,毀滅性和造反意識的反問化精神,有時甚至表現為囂張的「流氓氣焰」(尤其是The Sex Pistols).音樂上,前者帶有更多實驗性,先鋒色彩,即興的成分非常多;而後者則是回歸早期搖滾樂本源的同時又毀滅它,音樂結構上也顯得簡單和直接得多。當然,朋克的重要性也正在 於音樂從來沒有這麼簡單和直接過,這也是它對傳統搖滾觀念帶來的巨大衝擊與震撼。因此這兩者之間的文化價值取向和音樂審美取向是 存在不小差異的。


硬核朋克

硬核朋克(HARDC0RE Punk,又譯做核心朋克) 硬核朋克是朋克搖滾中最強硬和極端的一個變種,屬於極端搖滾。


硬核朋克誕生於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它把朋克搖滾進一步引向極端--更快、更噪、更僵硬的演奏,喊叫式的演唱、邋遢骯髒的錄音效果(有時也包括專輯封套)。這種音樂極其之快速,旋律簡單,錄製質量水平不高,歌手簡直就是在叫喊,疊句很簡單,作品看起來(或者聽起來)就像是在在什麼人家的地下室里錄製的。大多數這類樂隊相互之間聽起來都相似得令人難以置信,但也多少有一些帶有與 眾不同的聲音拋在身後,而僅僅保留其觀念。


硬核朋克最初產生於美國,主要是一種美國的現象,並且主要集中在洛杉磯和紐約地區,但在美國的全境內還有一些小規模的零星分布,先後湧現了BlackFlag、HuskerDu、Descendents、MeatPuppets、DeadKennydys、BadBrains等着名的硬核樂隊。


而硬核在整個領域的影響面之廣,是很少有風格可以望其項背的。


硬核的發展甚至影響了整個八十年代的金屬圈子,啟發了整個黃金時代。當時幾乎每種風格的發展都滲透着HardCore的影子,儘管有的很多喜歡技術派的人不願意承認,可激流金屬本身就是硬核與傳統金屬的結合產物。啟發了激流金屬的元老VENOM的,早期激流金屬樂隊EXODUS,甚至荷蘭死亡金屬元老THANATOS,美國老派死亡金屬樂隊Nunslaughter等一干早期樂隊,都在接受採訪時承認他們曾受到過硬核的 影響。


甚至一些激流金屬樂隊乾脆加強了自己編曲中的硬核成分,造就了Crossover這一激流金屬中非常重要的風格。


代表樂隊有D.R.I.、ATTITUDE、ADJUSTMENT、EXCEL、SIEGE、早期C.O.C.


Witches Hammer這樣的加拿大地下硬核樂隊也曾經坦言,80年代早期你能在加拿大羅斯灣看到身着Slayer服裝的雞冠頭,激流金屬演出現場也經常聚集一些喜歡硬核的人。因為有着同樣瘋狂的Riff。在現場音樂界限很模糊。而金屬和硬核的分家直到1986年才開始。


核心朋克繼續出現在90年代,而且繼續沒有匯入主流圈子,可是一些受到「核心朋克美學」影響的樂隊包括Nirvana為代表的一批新人成為90年代主要的搖滾明星,而早期的那些核心朋克樂手如Bob Mould,Henry Rollins,Mike Watt,Ian McKaye和Dinosaur Jr.樂隊的J Mascis卻轉變成了另類音樂的偶像,核心朋克的不少觀念和特點也被其他不少同時代的風格吸收和轉化(如重金屬和電子樂領域)。另外,核心朋克還有一個更加快速,吵鬧,非旋律性,有暴力傾向和白人至上主義傾向的分支--"Oi"。


硬核朋克雖然對以後眾多的搖滾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一直沒有主流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今天,代表樂隊:Converge,Hatebreed,Sick of It All,Black Flag,Dead Kennedys……


後朋克

1977年的朋克革命之後,有一大批的新樂隊組建。他們都從朋克搖滾獨立自主的精神和樸實的聲音中得到了靈感。為了避免複製The Sex Pistols的聲音,不少這樣的樂隊進入了更加實驗化的音樂領域,將朋克搖滾以外如Roxy Music,David Bowie和T.Rex的影響吸收了進來。結果導致了一由反主流文化精神和挑戰公認搖滾傳統的旗幟聯繫在一起的樂隊群體的出現。很多像Joy Division 或The Cure這類樂隊創造出了一種黑暗,陰冷的音樂氛圍,他們同時使用了電子合成器和吉他兩件主要樂器;另一些樂隊則在音樂上選取了更加輕快一些的路線,儘管他們的歌詞和聲音之間顯得有些脫節,但顛覆了傳統流行搖滾的歌曲結構。後朋克最終發展成了80年代的非主流音樂。代表樂隊:Gang of Four、Siouxsie & the Banshees、Joy Division、The Cure、 Cocteau Twins


新浪潮

朋克搖滾流行的時間雖然很短(約1977-1980),有人卻把它與普萊斯利、「披頭士」並列,認為是搖滾樂歷史上強調反叛精神的第三次「革命」。不管怎麼說,朋克搖滾的表現的確太極端了。可能為了逃避別人的指責,使自己不那麼被人討厭,緊接着朋克,出現了搖滾樂的一 個新名?新浪潮"。新浪潮的概念是模糊的。它可以看作是從朋克派生出來的一種搖滾樂,但其目的是為了區別於那些朋克樂隊,而且力求在材料和演奏方面更具專業性。於是到了70年代末,英國很多朋克樂隊,包括「衝撞」都變成了新浪潮樂隊。英國的新浪潮代表人物是埃爾維斯·科斯特洛(Elvis Costello,生於1955年),他將多種風格與搖滾樂相結合,剔除了朋克中極端的成份,使音樂聽起來不顯得那麼喧鬧。同時他也為朋克時期英國的搖滾樂走向專業化道路(使其具有音樂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新浪潮的概念在美國用得更為廣泛,只要不是明顯的朋克或帶有先鋒派特點的都稱作新浪潮。其中,最重要的樂隊是「傳聲頭像」(Talking Heads),他們帶領其他樂隊從朋克 走向新浪潮。「傳聲頭像」由領隊戴維·伯恩(David Byrne,生於1952年)建立於1975年。他們避免奇裝異服和舞台上的古怪行為,從現 代的嚴肅音樂中吸取材料,產生一種更加複雜的風格,歌詞經常強調個人與社會的矛盾衝突。專輯《永不熄滅》(Remain in Light ,1980)採用一種來自「簡約派」創作原則的搖滾樂風格。在器樂伴奏中,使用了非洲的複合節奏,持續不斷的音型貫穿始終,聽起來就像是巨大的機器穩定而連續地生產出音樂來一樣。在他們的作品中,有時還可感覺到雷蓋音樂(Reggae,見下文)和其他黑人音樂的影子。代表樂隊:Talking Heads、埃爾維斯·科斯特洛、Blondie、杜蘭杜蘭樂隊、B-52's、The Cure、Eurythmics、The Cars、Bauhaus


斯卡朋克

這是同第三次斯卡復興浪潮緊密相關的一個概念,因為大多數後一類型的樂隊都是建立在斯卡朋克基礎之上的。顧名思義,他是源自牙買 加的斯卡音樂同朋克搖滾的一個混種。


Ska-Punk最明顯的表現特徵是,不加失真(亦或失真很淺)的吉他音色,在弱拍上進行節奏鋪底,而貝司進行和聲旋律的走向。加之明快的節奏,音樂感覺很跳躍。在演出中,很多觀眾自發的跳起自編的無名舞蹈,隨意、歡快,之後出現了Ska舞。


斯卡(Ska) 牙買加的一種本土流行音樂形式(屬於雷鬼樂族群),50年代產生,60年代早期非常流行,是後來風行一時的雷鬼樂(Reggae)的直接祖先。它受到新奧爾良節奏藍調,爵士樂,非洲古巴黑人音樂,早期搖滾樂以及其他多種音樂形式的影響。這是一種輕快的音樂 ,蜻蜓點水般的吉他演奏和切分節奏是它的鮮明特色。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可以認為它是牙買加人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出的節奏布魯斯。


朋克復興Punk Revival(朋克復興): 九十年代初期,美國朋克迎來了第二個春天。Green Day和the Offspring的Punk Pop(朋克流行 樂)開始使朋克進入主流搖滾,或許受到八十年代末硬核轉變為速度金屬的啟發,朋克復興樂隊的音樂不僅保持了簡潔的音樂線條和飛快的速度,而且音樂愈發沉重起來。另一方面,強力流行樂討好的形象和更加圓滑的音效、講究的編排使聽眾在感受朋克力量的同時同樣可以感受到優美的音樂,這也正是朋克得以復興的法寶。Punk Pop被視為Post-Grunge(後垃圾樂,即溫和商業化的Grunge)重要組成部分 。


流行朋克

90年代朋克搖滾依然是一個熱門主題,儘管這種宿求有時候是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的,流行朋克便是這種性質上的一種「朋克復興」,期間Green Day樂隊商業上的成功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力。但這一「復興」已經失去了很多朋克的本色,因為它有大公司操縱的商業運作背景,朋克「憤世嫉俗」也正在被「健康向上」的商業流行因素索取代。


中國朋克

中國朋克 - 英文翻譯即 China punk中國朋克即中式朋克。由於中國人相對來說比較含蓄,沒有國外那麼直接。所以朋克傳入中國後,那些血腥、暴力、反政府、自殘等非主流的「朋克」,自然就得不到宣揚。也正是因為中國人的含蓄,把朋克的自信、精神、優良的朋克搖滾、簡單的皮革服飾等充分的發揮,結合中國人的性格張揚及對朋克精神的無比嚮往等諸多因素,從而產生一種新的朋克力量。


Straight

Straight Edge(或者寫為xXx,SE,SxE,或者sXe),是一種屬於硬核音樂領域年青人的文化形式,起源於80年代初期的美國。其中心思 想是:新一代Punk們對在朋克領域所普遍存在的酗酒、吸煙,特別是吸毒行為的反感和拒絕。其中一部分人還進一步放棄濫交、咖啡因,一些極端的傢伙甚至成為素食主義者,可以說是Hardcore Punk領域的修行者。


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更快、更極端的Hardcore Punk音樂從傳統的Punk音樂中發展分化出來,並吸引了大量的未成年人。但是這些年 輕人一方面得不到政治思想濃厚的傳統Punk樂隊的重視,另一方面又因為未達到合法飲酒年齡,因此無法進入多為酒吧,俱樂部,等賣含酒精飲料的樂隊演出地點。作為一隻年輕的華盛頓樂隊,Teen Idles遇到的問題更加複雜,他們不得不時常藉助假證件或者開後門來進入自己的演出場所,樂隊成員們為此傷透了腦筋。直到有一天,他們來到Los Angeles一家酒吧演出,這裡的門衛別出心裁,想出了一條兩 全其美的辦法。他在每一個未成年的手背上畫上一個大大的「X」,用來告誡酒保們,不要賣酒給這些人。樂隊後來把這個方法帶回了華 盛頓,至此,Straight Edge的基本標誌X已經成型,但是它還只是代表年輕的Punk擁躉,還沒有任何的思想意義。


Teen Idles1980年的EP--Minor Disturbance,樂隊首次以在拳頭上畫X的形象出現在封面上。


雖然Hardcore Punk領域依然充滿了暴力,酒精等不和諧音符,但作為HxC的代表精神之一,sXe的身後站立了一批生活自律,態度嚴肅, 思想深刻的年輕人。儘管sXe強調個人的控制比較多,與政治關係不大,但它更提倡關愛,提倡對社會公正和輿論道德的關注。在今天,sXe精神已逐漸擴大範圍,而且也越來越嚴肅。從僅僅對人本身的關懷,已經延伸到對世界的和平。以及對世界衛生環境,以及世界貧困人民 的注重。其對自身的高要求間接提升了樂隊對音樂的要求,表達種類變得五花八門,而且融合當今重型樂壇幾乎所有的元素。其中以硬核/金屬核和emo為主的倆大發向發展,情緒式的吉他轟鳴吸引了大批不信仰sXe但熱愛音樂的人們投身在其中。Straight Edge運動的影響從80年代一直到現在,其嚴肅精神已經融入了新派Hardcore/Metalcore的血脈之中。


Sex pistols,Bad Religion,NOFX,1GPOP,The Clash,Green Day,Weezer,Rancid,Nirvana,The Ramones,Blink-182,The All-American Rejects,Zebrahead,Lucky Boys Confusion,No Doubt.


Simple Plan,Busted,Sum41,Yellowcard,Good Charlotte,AFI,MxPx,Fall Out Boy,Bowling for Soup,Amber Pacific, Paramore,Destine,The Distillers,Pink-Lie.


Anti-Flag,All Time Low,The Offspring,Rise Against,Army of Freshmen,The Click Five,Yeah Yeah Yeahs,Social Distortion,My Chemical Romance,Panic At the disco,American Hi-Fi,Mongol800.


著名歌手

Avril Lavigne

All American Rejects

As it is

Kurt Cobain

Bracket

cobian Chixdiggit

Consumed

Dead To Me

Descendents

Dillinger Four

Ellegarden(日本人氣PUNK)


中國朋克樂隊

重塑雕像的權利(Re-TROS)

腦濁

花兒樂隊(早期)

皮痛(P-TOWN)

反光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