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後山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廟後山遺址[1]位於本溪市山城子村東廟後山的南麓山坡上,是我國迄今為止最靠東北部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洞穴遺址 。距今約50萬年以上,於1978年被發現。
1978-1980年先後經過4次發掘,出土了古人類化石4件、石製品76件、古動物化石76種,還有少量的骨製品和用火遺蹟。其中腫骨鹿和三門馬等動物化石具有劃時代意義 。被命名為"廟後山文化"。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稱"廟後山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東北地區早期人類歷史的空白","是迄今東北地區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考古界稱為"東北第一人故鄉",從發現至今,先後有中國、俄羅斯、荷蘭、韓國、日本等考古學者和專家30多人,來廟後山實地考察,認為廟後山遺址,在華北與鄰近國家遠古文化的傳播上,具有橋樑作用,是古人類向東北亞、北美遷移的重要據點。
2006年5月該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廟後山古人類遺址位於本溪市山城子村東廟後山的南麓山坡上,是我國迄今為止最靠東北部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洞穴遺址。於1978年發現,出土人類文化遺物14件和古動物化石76[1] 種,在第五、第六層還出土了兩枚人牙和一段幼兒股骨化石。1978-1980年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系統發掘,發現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腫骨鹿和三門馬及76種動物化石,一顆完整的人牙化石及部分石器、骨器,並有炭粒、灰燼等,故被命名為"廟後山文化"。
廟後山洞穴中文化堆積10多米厚,出土了大量的磨製石器和陶器等文化遺物,據考證最早年代距今約40萬年以上,約和北京猿人同期。廟後山遺址為研究遼東地區古人類分布和發展以及古地理環境等提供了寶貴資料,是一處頗具考古價值和旅遊價值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廟後山古人類遺址已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8月,本溪廟後山古人類遺址再次開始發掘 。這次發掘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其範圍主要是曾經出土多件人類遺物和多種古動物化石的A洞,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放線劃定 。本溪廟後山古人類遺址再次發掘兩個多月來,國家和省市縣的專家們已經發掘出各類古生物骨骼、牙齒化石上萬件、還有上百件古人類的石製品 。專家們還發現了距今將近50萬年可以初步確定為古人類用火的火塘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