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西馬兜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西馬兜鈴(Aristolochia kwangsiensis Chun et How ex C.F. Liang),又名大葉馬兜鈴、山總管,是馬兜鈴科馬兜鈴屬多年生木質大藤本。民間用塊根治胃痛,生物鹼部分有解痙鎮痛作用。 [1]

  • 原產地:中國。
  • 繁殖方式:播種。
  • 花果期:花期4~5月,果期8~9月。
  • 日照:全光照或半日照。
  • 溫度:生長適溫18℃~30℃。
  • 土壤:不擇土壤,以疏鬆、肥沃的微酸性壤土為佳。
  • 水份:喜濕潤。[2]

植物特徵

木質大藤本,具塊根嫩莖有棱。葉厚紙質至革質,卵狀心形或圓形。頂端鈍或短尖,基部寬心形。總狀花序腋生,有花2~3朵,常向下彎垂,花被管筒狀,上面藍紫色而有暗紅色的棘狀突起,喉部近圓形,黃色。蒴果暗黃色。

 

常數個相連,表面棕褐色,外皮常有裂紋,內面淡黃色;嫩枝有棱,密被污黃色或淡棕色長硬毛,老枝無毛,有增厚、條狀剝落的 木栓層。葉厚紙質至革質,卵狀心形或圓形,長18—25厘米,寬18—30厘米,先端常有小刺尖或短尖,基部心形,嫩幼葉面被稀疏短毛,成長葉兩面均密被長硬毛;基出脈5條,側脈每邊3—5條,網脈近橫格狀,在葉背明顯隆起;葉柄粗大,長5—15厘米,粗3—5毫米,密被長硬毛。

花1—3朵成總狀花序,腋生,花序長3—4厘米,常向下彎垂,密被長硬毛,近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鑽形,長約3毫米,密被長硬毛;花被管中部急劇彎曲,下部長2—3.5厘米,直徑約1厘米,彎曲處至檐部長3—4厘米,較狹,外面淡綠色,具縱脈紋和縱棱,密被長硬毛,檐部盤狀,近圓三角形,上面藍紫色,並具有暗紅色棘狀突起,具網脈,外面被棕色長硬毛,邊緣淺3裂,裂片平展,闊三角形,長約1.5厘米,寬約2厘米,邊緣常外反折,喉部近圓形,黃色。

花葯長圓形,成對貼生於 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長約1厘米,6棱;合蕊柱頂端3裂,裂片頂端鈍,邊緣向下延伸而反卷,具乳頭狀突起。蒴果橢圓柱狀,褐黃色,長8—12厘米,直徑約2厘米,具6棱,頂端具有長約3毫米的喙尖,基部收狹,成熟時自頂端向下6瓣開裂;種子卵狀三角形,長約5毫米,寬4毫米,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栗褐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3]

分布

思茅廣南富寧金平;生於海拔400—1 500米的河谷密林中、山坡灌叢。分布於廣西廣東貴州湖南浙江福建。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有小毒。[4]

觀賞用途

花姿奇特,具有較高的觀賞性,盆栽可用於陽台、天台綠化或庭院的棚架、花架栽培;也適合公園、風景區等花架、廊架綠化。

栽培方法

廣西馬兜鈴的栽培方法也比較常見,一般是以播種繁殖為主,也可採用分株繁殖法。早春4月播種於苗床上。播種前將成熟的種子用35℃的溫水浸種一天,用3倍濕沙拌種,裝入布袋內,埋在向陽的土坑中,蓋土,用塑料薄膜保濕及保溫,約15天種子萌芽後就可播種。

在苗床上按照一定的行距開溝,將發芽後的種子均勻地撤入溝內,覆土後加草覆蓋保濕,15—20天出全苗。苗高15cm時,按一定的株行距進行移栽。4月中、下旬,選擇2年生以上的植株,刨出後選擇健康的根,切成約10厘米的段,拌入適量草木灰,按行距開穴,每穴平放1段,覆土並壓實,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生根發芽。

田間管理

當苗高約3厘米時,即可鬆土間苗,苗高10厘米時,可按株距4—5厘米定苗,當苗高15—20厘米時進行移栽。定苗時,在缺苗處及時帶土補齊。幼苗較耐旱,嚴重乾旱要適當澆水。花果期要適當澆水,防止因水缺失而落花落果。雨季注意排水,施足基肥後,移栽第2年要每年追肥2—3次,夏季開花前,加適量的有機肥,在株旁開淺溝施入,有助於增產;在8月中下旬,以磷、鉀肥為主,促進根生長。

坐果後可用複合肥葉噴1-2次,防止落花落果。苗期要勤鋤草,苗高約6cm時要淺鋤,保持土質疏鬆、無雜草。清墩時1株要留2—3個健壯芽,其餘除掉。5—6月份後,生長進入旺季,有花蕾出現,要把生長過旺、無花芽的枝剪掉。10月份果實收完,將莖蔓割掉,清除田間雜草,施堆肥後鬆土,冬前培土,保溫過冬,為第二年高產做準備。當苗高30cm時,在植株旁插好竹竿或樹枝,架高約2m,有利莖攀援生長,使植株通風透光,促進結實。

藥用價值

廣西馬兜鈴之所以會廣泛的栽培,也是因為它的一些藥用價值,它的的塊根入藥,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痛之效,治喉痛、腹痛、跌打、瘧疾、蛇傷等。

醫學信息及健康食療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醫療的依據。任何健康問題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任何疾病的治療請遵醫囑。[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