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民系1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廣府民系1 |
廣府民系(英文名:Guangfu people),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廣府」是「廣州府」這一行政區劃的簡稱,廣府人是廣州府人的簡稱。廣府文化是以廣州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為主要通行範圍的粵語文化,它從屬於嶺南文化,在嶺南文化中底蘊最豐厚、個性最鮮明、影響最大。廣州市社科聯近日發布的《廣府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顯示,全球使用粵語的人數約6800萬至7000萬,廣東省內廣府族群約5900萬人,占全省人口57%;廣府籍港澳同胞365萬人,廣府籍海外華僑華人897萬人。在加拿大,粵語是繼英語、法語後的第三大語言。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是全球7000多萬廣府人的聯誼組織,每兩年舉辦一次。首屆世廣會於2013年在廣州舉辦。
簡介
「廣府」是「廣州府」這一行政區劃的簡稱。「府」在嶺南的設置最早可追溯到東晉南北朝所設的廣州都督府,隋唐時期設置總管府和廣州都督府,但都不是行政區劃,所謂「府」也只是官署之稱。宋、元時期的行政區劃上也不存在與「廣府」名稱相關的情況,直到明代開始設廣州府。廣府民系是指廣東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廣府人是廣州府人的簡稱。現在人們講的廣府民系,通常包括明代廣東肇慶府地區,這乃是其含義的擴展。而在廣府地區除了廣府人外,雜居在這一地區的居民還有客家人、疍家人、回族和滿族等。廣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與古越族雜處同化而成。廣府民系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最為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經濟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學者認為,嶺南三大民系——廣府民系、福佬民系、客家民系,其人口組合大致在宋元之際形成,廣府民系居民較多是古南越族自秦以後最早實現漢化的古嶺南人的後裔。
評價
廣府文化即粵語文化。「廣府」作為一個地理名詞,最早出現於《舊唐書·地理志》,是初唐時期「廣州中都督府」的簡稱。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廣州中都督府」管轄「廣、韶、端、康、封、岡、新、藥、瀧、竇、義、雷、循、潮十四州」;唐高宗永徽年間,又以「廣州中都督府」、「桂州下都督府」、「邕州下都督府」、「容州下都督府」和「安南都督府」五府「隸廣府都督統攝」。因此,「廣府」的版圖是很大的,今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以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在當時均屬「廣府」的範圍。「廣府文化」是廣府人創造的一種地域文化。廣府人屬於廣東三大民系(另兩大民係為潮汕人和客家人)之一。廣府人並非單純的嶺南原住民或南越原住民,而是中原移民與嶺南(南越)原住民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系。當時留駐嶺南的秦軍,以及貶謫嶺南的嘗逋亡人、贅婿、賈人、治獄吏不值者等,大約10萬人,再加上遷徙到嶺南供留駐軍人婚配的約1.5萬名中原婦女,總計12萬人左右。正是這些被貶謫、遷徙到嶺南(南越)的中原男女與粵人的「雜處」,即中原移民在政治、經濟、文化、婚姻各方面與嶺南(南越)原住民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最早的廣府人。漢高祖三年(前204),南海尉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趙氏統治嶺南的93年間,一直推行「和集百越」的政策,倡導「漢越雜處」,從而使中原移民與嶺南(南越)原住民的交流、融合得以制度化、常態化。有了廣府人,才有廣府文化。因此,廣府文化的起源時間可追溯到南越國時期。也就是說,廣府文化的起源時間比「廣府」這個名詞出現的時間要早800年左右。廣府文化的起源地是秦南海郡的治所及南越國的國都番禺,即今之廣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