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寒寨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寒寨鄉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下轄鄉,國家級生態鄉鎮之一。地處湘東區最南端,陳廣線最終端,東、西、北面與白竺鄉、東橋鎮相鄰,南連湖南省攸縣。全鄉總面積98.14平方公里,總人口6681人(2017年)。[1]

廣寒寨鄉氣候宜人,環境秀美,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為萍鄉後花園。

中文名稱: 廣寒寨鄉

外文名稱: Guanghanzhai Town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中國江西省萍鄉市

下轄地區: 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官陂村

電話區號: 0799

郵政區碼: 337026

地理位置: 萍鄉市西南部

面 積: 98.14平方公里

人 口: 6681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四八門、聚仙寺

車牌代碼: 贛J

行政代碼: 360313200

歷史沿革

廣寒寨最早設鄉始於新中國成立以後,1950年為官陂鄉,1957年為響應黨的上山下鄉運動,時任萍鄉縣副縣長的戴志明帶領200多名幹部建立了廣寒寨國營墾殖場,1958年官陂鄉併入。1984年政企分開,分別設立廣寒寨墾殖場和廣寒寨鄉。1988年鄉場合一。

地理位置

廣寒寨鄉地處湘東區最南端,位於東經113°36′,北緯27°18′-27°25′之間,東西寬13公里,南北長13.5公里。東接白竺鄉,全鄉總面積98.14平方公里。

行政劃分

全鄉現轄七個行政村,分別為官陂、官溪、洞溪、江山、塘溪、郊溪村;五個分場,分別為鳳形山、院沖、大竹山、先遣村、三十六灣分場和一個鄉辦林場,146個村民小組,人口8579人,總戶數3063戶,其中農業人口8368人,非農業人口為1916人,農村勞動力資源為6037人。墾殖場在冊職工718人,家屬1000餘人。

自然條件

廣寒寨鄉地勢東南稍高,西北偏低,最高海拔988.5米,境內以山地為主,其中耕地面積4560畝(水田3525畝,旱地1035畝),山嶺面積128636畝,已退耕3418畝,有林地面積127680畝,竹林面積51267畝(不含新增面積),竹林產量可達60萬根,糧食播面5025畝,糧食總產量達到2400噸。因其氣候溫和多雨而濕潤,土壤肥沃,孕育了豐富的植物資源,有許多珍貴樹種,如國家保護植物紅豆杉、植物活化石銀杏、野生紅山茶、楠木、方竹等都屬罕見,還有獐、靈貓、狸、穿山甲、長尾雉、猴面鷹、老鷹、棘胸蛙、五步蛇等珍稀野生動物。全鄉以山嶺為主,山嶺面積占95%以上,境內群山環抱,錯落有致,陡峭處如青劍刺天,蜿蜒處如蛟龍起舞,加上各種奇峰異石,點綴其間,形成獨特的地理風貌。年平均降雨量為1600mm,年平均氣溫15.6℃,極端最高氣溫不超過35℃。由于山地面積廣闊,,地形起伏大,使得其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最低氣溫-4℃,特殊年份最低氣溫為-12℃(1991年),由於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森林資源非常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85%,挺拔的松樹、成片的杉林、茂密的毛竹、滿山的杜鵑,把群山裝扮得阿娜多姿。參天大樹隨處可見,千年銀杏、千年楠木、紅豆杉等珍貴樹種矗立於群山之中,春天的杜鵑、夏天的油桐、秋天的山果、冬天的瑞雪,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在這裡盡情展現。每年一到旅遊季節,前來廣寒寨的外地遊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遊客人數逐年呈上升趨勢。

社會建設

經濟貿易

2011年全鄉生產總值3.37億元,2012年財政收入5032.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489元。

廣寒寨鄉交通便利,境內有縣級公路一條,全長3.5公里,全鄉都已鋪設水泥路,南通湖南攸縣,北達白竺鄉入蓮花縣,西接東橋鎮到湘東區,另不少村組也進行水泥路面硬化,一條條乾淨、寬闊的公路尤如玉帶樣婉轉廣寒寨清水綠水旁,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便利的交通樞紐也給廣寒寨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機。

廣寒寨鄉位於贛湘邊境,邊境貿易繁榮。全鄉有集市2個,位於官陂村及郊溪村,市場活躍,經久不衰,每逢墟日,人潮擁擠,境內從事貿易活動的門店主要銷售副食品、日用品、服裝、電器、家具等,促進了商品流通,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為山區經濟注入了活力。其豐富的水能資源使得小水電站遍布各處,素有「小水電之鄉」的美譽。礦產資源豐富,煤、 錳、銅、汞、高嶺土、磁鐵礦、石灰石遍布全鄉,工業以水電、電線、造紙陶瓷為主廣寒寨鄉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自然資源豐富,風光秀美,是重要林業基地,其它社會各項事業也齊頭並進,逐步形成了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生態文明,民風純樸的山區新氣象,也造就了一批獨具特色的農副產品,廣寒寨豆腐、黑山羊、野生蜂蜜、高倉野生河魚等特色產品享譽萍城。境內以竹製品、電線、電站為主體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廣寒寨三通電線行銷多省,多次榮獲省、市知名產品和農業部優質產品稱號,質量可靠,價格合理,深受廣大消費者好評與喜愛;以黑山羊、土豬、淡水魚養殖為主的養殖業和板栗、西瓜、無公害蔬菜、果樹為主的種植業也日益壯大。

社會管理

2005年財政供養人數為203人,其中教師130人,在崗81人;機關73人,在崗56人。全鄉(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對象595戶,925人,全年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5萬餘元,發放常年救助和臨時救助7.4萬餘元。2007年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3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9.7萬元,城鄉居民醫療救助款8.7萬元。五保老人由年初40人增加到52人,集中供養由原來的22人增加到41人,集中供養率達到80%。全年新增城鎮從業人員42人,淨增城鎮從業人員2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0人,4050人員等困難群體再就業5人。新增養老保險33人;新增工傷保險48人。各項民生指標均完成上級任務的100%以上。全鄉總共設有20個黨支部,黨員人數為514人。設一所中學,5所完小,2個教學點,在校學生總數869人。

2005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完成45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完成91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100元,財政收入達到624.4萬元。支柱產業和主要企業:小水電、竹木加工、造紙、電線業、陶瓷、磁鐵礦採掘、編織袋、山羊養殖。

優勢資源:磁鐵礦、高嶺土、水資源、竹林資源、珍稀動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