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東石豆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東石豆蘭

中文學名 廣東石豆蘭

拉丁學名 Bublophyllum kwangtungense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科 蘭科

亞科 蘭亞科

族 樹蘭族

屬 石豆蘭屬

廣東石豆蘭根狀莖粗約2毫米,當年生的常被筒狀鞘,根出自生有假鱗莖的根狀莖節上,假鱗莖直立,圓柱狀,葉革質,長圓形;花葶從假鱗莖基部或靠近假鱗莖基部的根狀莖節上發出,直立,纖細,遠高出葉外,總狀花序縮短呈傘狀,花瓣狹 卵狀披針形,花期5—8月。其全草入藥,有宣肺止咳的功效。[1]

形態特徵

根狀莖粗約2毫米,當年生的常被筒狀鞘,在每相隔2-7厘米處生1個假鱗莖。根出自生有假鱗莖的根狀莖節上。假鱗莖直立,圓柱狀,長1-2.5厘米,中部粗2-5毫米,頂生1枚葉,幼時被膜質鞘。葉革質,長圓形,通常長約2.5厘米,最長達4.7厘米,中部寬5-14毫米,先端圓鈍並且稍凹入,基部具長1-2毫米的柄。花葶1個,從假鱗莖基部或靠近假鱗莖基部的根狀莖節上發出,直立,纖細,遠高出葉外,長達9.5厘米,總狀花序縮短呈傘狀,具2-4 (-7) 朵花;花序柄粗約0.5毫米,疏生3-5枚鞘;鞘膜質,筒狀,長約5毫米,緊抱於花序柄;花苞片狹披針形,比花梗連同子房短或有時稍長;花淡黃色;萼片離生,狹披針形,長8-10毫米,基部上方寬1-1.3毫米,先端長漸尖,中部以上(約占整個萼片長的3/5)兩側邊緣內卷,具3條脈;側萼片比中萼片稍長,基部約1/5-2/5貼生於蕊柱足上,萼囊很不明顯;花瓣狹卵狀披針形,長4-5毫米,中部寬約0.4毫米,逐漸向先端變狹,先端長漸尖,具1條脈或不明顯的3條脈,僅中肋到達先端,邊緣全緣;唇瓣肉質,狹披針形,向外伸展,長約1.5毫米,中部寬0.4毫米,先端鈍,中部以下具凹槽,上面具2-3條小的龍骨脊,其在唇瓣中部以上匯合成1條粗厚的脊;蕊柱長約0.5毫米;蕊柱齒牙齒狀,長約0.2毫米;蕊柱足長約0.5毫米,其分離部分長約0.1毫米;藥帽前端稍伸長,先端截形並且多少向上翹起,上面密生細乳突。花期5-8月。[2]

產地分布

產浙江(遂昌、天台、開化、新昌、青田)、福建(崇安、德化、龍巖、漳浦)、江西南部至西部(安福、尋烏)、湖北(巴東一帶)、湖南西南部(洞口)、廣東(大埔、和平、紫金、肇慶、乳源)、香港、廣西中部至北部(象州、融水)、貴州東南部(榕江)、雲南東南部(富寧)。通常生於海拔約800米的山坡林下岩石上。模式標本采自廣東(羅浮山)[3]

藥用價值

功能 清熱,滋陰,消腫。

主治 用於風熱咽痛,肺熱咳嗽,陰虛內熱,熱病口渴,風濕痹痛,跌打損傷,乳腺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 虛寒者慎服。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對金色葡萄球菌中度敏感。

相關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風熱咽痛,肺熱咳嗽,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蒸後曬乾。[4]

石豆蘭屬介紹

描 述:Bulbophyllum Thouars 石豆蘭屬,蘭科,近1000種,分布於熱帶,我國有36種,產南部。附生蘭;假鱗莖生於細長的根狀莖上,頂端具1葉,極罕2葉;花葶從假鱗莖底部或兩假鱗莖之間的根狀莖上抽出,通常具頭狀花序、總狀花序或傘形花序,罕有減退為單花;3枚萼片相似,側萼片基部寬闊並與蕊柱足合生,但其內緣不粘合;唇瓣小,肉質,鉸鏈般地着生於蕊柱足,活動,不裂;蕊往短,常有明顯的翅,翅向頂端延伸成一對芒狀或齒狀附屬物,高出於花葯之上;蕊柱足明顯,花粉塊4,多少成2對,蠟質,一般無附屬物,罕有具粘盤。[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