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年味》是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年味
俗話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貨辦。」臘八節過後,鄉村的年味就變得越發濃了。
從臘八節起,人們便開始為迎接新年做各種準備。磨麵、蒸饅頭、畫年糕、殺豬宰羊、河塘出魚、燒酒、炒花生、炸丸子、做豆腐……這都是年前要準備的內容。舊時,農村物資匱乏、生活條件差,辛苦了一年,平時節衣縮食、勤儉過日子的莊稼人,在購置年貨迎接新年的時候最捨得花錢。油鹽醬醋要買,招待客人的魚肉菜蔬要買,門神、年畫要買,寫對聯的紅紙要買,孩子們過年總得穿身新衣裳,要買。好的年景,母親們會上街買上幾塊布料給家裡每人都做一件衣裳。
「女孩兒要花、男孩子要鞭炮」,花兒和鞭炮是以前孩子們過年不可少的。年關臨近,孩子們放假在家,村子裡到處都有孩子的身影。頭上扎着花的文靜小女孩,在門前空地上踢毽子、跳格子;調皮的男孩子偷偷地把父親買來的鞭炮拆散,裝在口袋裡,一個一個掏出來點放。小的鞭炮拿在手裡點,然後拋向高空或遠處;大點的鞭炮需要放在地上點燃;當然,放二踢腳之類的則是要躲得遠遠的,還得捂上耳朵。有時,膽大的小男孩還會跑過去搜尋沒有炸響的鞭炮,找出引線重新點着,沒有「弦子」的炮仗就掰開來玩「呲花」。於是,零星的鞭炮聲啪啪響起,鞭炮聲里夾雜着孩子們的歡笑聲,瀰漫在空氣中的火藥味和廚房裡飄出的飯菜香,讓人感覺到年味越來越濃。
「撣塵送灶」是如東鄉里舊俗。人們會趕在送灶前一天對屋子來一次大掃除,把一年積下的灰塵打掃乾淨,以迎接新年的到來。以前,人們對做衛生有不少忌諱,擔心撣塵會把錢財撣去,擔心撣塵招惹了「宅神」,因此,做這些事還得「選日子」。在臘月廿四送灶前的日子,就沒有這個禁忌,可以放心大膽地掃。早上,祖父從竹園裡斫來一根長竹子,將竹梢做成一個把子,綁在竹竿子頭上,成了一個大撣子,在屋子裡掃刷房樑上掛着的蜘蛛網——吊吊灰。日常被蜘蛛網罩着的屋頂一經刷淨,露出了被煙火熏得發黑油亮的光澤來。屋子掃完後,還要捅煙筒、刮鍋底、鏜爐灶、擦門窗家具、收拾餐具等,這些事也為過年營造出一種氛圍。
除夕的年味是最濃的。門上貼上紅紅火火的春聯,門楣上的喜箋在風中飄着,屋裡貼上彩色的吉祥年畫;一家老老少少都穿上了過年剛做的新衣服;從遠方歸來的遊子們與家人們團聚……團圓飯的「年年有(魚)余」是不能少的;守歲夜長明燈是必須亮着的;小孩子們的壓歲錢更是不可少的;春晚是要看的;凌晨前後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也是拒絕不了的……
如今,農民的生活條件好了,置辦的年貨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在年貨構成上,仍離不開吃、穿、用這「老三樣」,只是在裝飾品、家居家電、煙花、生態蔬菜魚肉等品種和規格上有了不少提升。然而,卻還是有人感嘆這「年味」變淡了,到底淡在哪裡呢,卻又說不清、道不明。
儘管,我也覺得現在的年味中少了點什麼,但我常常在憶苦思甜中告訴孩子們,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和祖父及父親輩們缺衣少食、挨餓受凍過年的日子相比,我們現在的每一天都是在過年!是的,因為平時就在過着過年的日子,那過年就缺少了新鮮感。不過,我相信,只要將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寫春聯、貼喜箋、掛燈籠、舞龍燈、唱大戲等中國春節的傳統文化元素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現代的年味就一定會更加濃郁。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