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平頂山下湯鎮基督教堂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平頂山下湯鎮基督教堂位於河南平頂山魯山縣下湯鎮環鎮路,是下湯鎮區唯一的一座基督教堂。當天的獻堂典禮上,平頂山市、魯山縣宗教事務局、基督教兩會及信徒約2000人參加了典禮。

獻堂典禮上,平頂山基督教歌頌樂團獻唱《耶和華殿宇》、《道路、真理與生命》等詩歌,來自全市各地的牧師分別誦讀、啟應經文,市縣基督教協會會長向會眾以及眾嘉賓傳遞了寶貴應許與盼望。

下湯鎮基督教會長作建堂報告,介紹了下湯基督教教堂從1994年決定選址、遷建到2015年3月復建,特別是開始復建直至建成歷時二年的時間裡所經歷的坎坷,數算了其中經歷的充滿上帝恩典的感人見證。

據悉,下湯基督教堂始建於1994年,距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是下湯鎮區唯一的一座基督教堂,2015年3月起開始復建,今年完工。期間,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對建堂表示關切,大家為了教堂的建設獻上時間、獻上金錢、獻上禱告,新堂最終建設完成。

目錄

教堂的產生

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