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遙看古(溫亞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遙看古》中國當代作家溫亞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平遙看古

晉中,有古城平遙。兒時玩火柴盒時對此地名深記不忘。長大後,常有友人歸來,細說其古色古香,真讓人嚮往。雖路途不遠,但終難成行。直至春秋輪迴幾十載,乙酉九月,塞上秋陽高照,縣文聯組織採風,我才有機會身臨其境,看古蹟、覓古人、聽古韻。

在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發展史上,平遙古城可謂是一顆耀眼明珠。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縣級古城,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庫。氣勢恢宏的古城牆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古城牆是明洪武三年(1370)重新修築。城牆平面略顯方形,東西北三面俱直,南城牆隨河流而蜿蜒。登高俯視,其城池狀似龜形,當地有「龜前戲水」之說,當然更有固若金湯之意。

據資料記載,平遙城牆高10米左右,周長6163米,牆身素土夯實,外砌磚石,牆基底寬9~12米,頂寬3~6米,牆頂外側築2米高的垛口牆,內側一般為0.6米的女兒牆。外牆每隔40~100米築有馬面,是城牆向外突出的墩台部分,可供守城士兵發動側翼攻勢,互為策應,消除守御死角。馬面上修建的深寬各3米、高近7米堞(或敵)樓,是為士兵提供登高眺望、躲避風雨、貯藏兵器的軍事建築設施。城周共築有堞樓72座,垛口3000個,隱喻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在軍事設施上尊奉儒聖孔子,武中蘊文,一張一弛,盡顯祖先守家衛土,祈求和平的思想和聰明才智。古城以市樓為最高點,整體布局錯落有致,井然有序: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院,嚴謹對稱。城內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岫蜒巷,恰好作了「龜」背的紋飾。大片民居,鱗次櫛比;商樓酒肆,遍布其中。青灰色調與明清格調,和諧地統一於古城。那每一磚每一瓦以及一磚一瓦結構成的建築,都是國家的文物,古城稱為「文物城」便當之無愧了。還有那瓮城前後的兩道城門,以及配備的守門刀車、滾木擂石、釘板兵器等或許當初就是為戰爭所設置,歷史卻無情地淘汰了它的防禦功能,只能把這城池原汁原味地留下來,讓人流連,讓人品味!

平遙是中國近代金融業的搖籃。明清時期,平遙商業發達,商賈雲集,一度成為全國重要的商貿集散地,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拉不完,填不滿的平遙城」之說。首家票號「日升昌」在平遙西大街創立。財東李大全、掌柜雷履泰,一個台前,一個幕後,抓住每一稍縱即逝的機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終於開創了「日升昌」票號百年基業,並把數百個分號開設到全國乃至海外。「日升昌」更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遂成全國金融控制中心。我很景仰李少東、雷掌柜一個披肝瀝膽、一個經天偉地之才,想過去聊聊,怎奈二人手挽着手,氣宇軒昂地走進了「日升昌」,門且隨手關了。只有平遙縣衙大堂的門敞開着,縣太爺正忙着審案,驚堂木和着衙役的吆喝聲,在平遙古城的上空迴蕩。我徜徉在平遙街頭,但覺古人熙來攘往,無數身影匆匆掠過。抬起頭,一個個熟悉的老字號映入眼帘。街上每一個奔波忙碌的人,很像當年的李少東、雷掌柜,只是所經營的生意不同罷了。細細想來,平遙古人,以吞天吐地的氣概,敢為人先的膽識,才使得中國首富在山西,山西首富在平遙,平遙商人遍全國。記得慈禧太后奔走長安,路經平遙,膳用點心時,曾進「長升源」黃酒館佐飲黃酒。我也想小酌一番,又恐不勝酒力。還沒等進得「長升源」黃酒館,就被滿街的古人看醉了眼,趔趄走在大街上,不知前腳踩了哪朝,後腳又踏了何代!

推開平遙古城厚重的城門,走過千百年歲月雕飾的街巷,足跡濺起悠悠清韻,側耳諦聽,仿佛非常久遠了。相傳遠古堯帝,即封地於此。周王也曾派兵屯守,修築城池。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此置縣,初名平陶,至北魏因避太武帝拓跋燾諱,改名平遙。自此,雖代有更迭,域有變遷,可「平遙」一直延續至今。步入小巷,細細品咂,我一下子發現,小巷本不是小巷,而是一條琴弦,輕輕一撥,就流淌出歷史的回音。小巷幽幽,一頭連着過去,一頭連着現在。那過去轉瞬間已滄桑成二十四史了,現在卻太陽下正輝煌着。街頭小販的吆喝聲,老字號里的商洽聲,早已變成城頭上歲月老人拉着黃包車招攬遊客拍照時的一嗓子吆喝、大街上小伙子載着姑娘風馳電掣的摩托聲,以及藝術家郭蘭英、歌唱家閆維文唱完「我的祖國」又唱「說!句心裡話」的甜美歌聲。這一切在現在的輝煌中縈迴着,是深沉渾樸的古韻亮出的新聲!

我不論是街上走、巷裡行、還是乘着電動遊覽車在古城穿梭,至多是個匆匆過客,數千年古風古雨古人古蹟古歌古調古情古意,盡作了一道古老的風景。我就為這風景來的,揮揮手,從古老中悄然走出,舉頭,照耀了千百年古城的太陽,還照耀着今天的我,且把我的影子定格在光潔的石階上,成為每年9月「平遙國際攝影大賽」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一段美好的回憶,一幀保存在歲月深處的底片![1]

作者簡介

溫亞洲,男,陝西神木縣人,大學本科學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