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遙弦子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遙弦子書

平遙鼓書原名弦子書,又叫平遙盲書,起源於平遙,流行於汾陽介休孝義等縣,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平遙鼓書,最初是單人坐唱,到清末才發展成為多人坐唱。分為紅、黑、生、旦、丑等行當。

基本內容

中文名:平遙鼓書

地理標誌:山西省平遙縣

發展演變

平遙鼓書的演唱形式起初是單人坐唱,左腿綁竹板,右腿捆銅鈸,右手持獸骨簽子,手指戴獸骨帽,盲人端坐,腿上立一把三弦就是「平遙弦子書」了,一個人就是一支能彈能撥會打擊的「樂隊」。後來人員增加,根據內容情節分出角色和紅、黑、生、旦、丑的行當,樂器也添置有大三弦、小三弦、四弦、板、鑔、胡琴等。

平遙鼓書的唱腔,最早吸取了晉東南琴書的一些韻味和晉中民歌小調的風味,隨着發展又逐漸加入了地方戲曲、秧歌的一些旋律,使其更加流暢好聽。它的板式有平板、散板、剁板、念唱板等,唱腔比較隨便,方言吐字真,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平遙鼓書的演唱內容,原來有自編的中國民間小故事、笑話、趣聞,後來由明眼人口授,也學說長篇的章回小說和連串的古書段。五十年代以後,說書藝人又新編了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書段,書目多達200多個。

平遙鼓書在中國民間孕育生長了300多年,有着極強的生命力。它的形成是歷代勞動人民真實生活、思想感情、藝術審美的綜合反映。其旋律是當地民歌、戲曲、秧歌及流行音樂相互交融、相互影響滲透而成的。它是平遙有代表性的傳統曲藝形式,流傳甚廣,在平遙地區和周邊一帶很受老百姓歡迎。因為它是在平遙特有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文化水準、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諸多因素下逐漸形成的,有着鮮明的地域特色,再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徵,對我們研究、探索平遙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有着重要的價值。

伴奏樂器

平遙鼓書的伴奏樂器有四弦、月琴。說唱曲調,原來多採用晉中民歌,後來,又吸取了祁太秧歌的某些長處而自成一體。說唱中,使用平遙方言,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代表曲目

平遙鼓書的代表書目有《青龍傳》、《五女興唐傳》、《接婆婆》、《飛扇子》等。新中國成立後,平遙鼓書在唱腔上有了新的發展和改進。

傑出人物

60歲的裴芙春,當地人都叫他「旺日」。按排序下來,旺日是弦子書的第三代「領頭人」。旺日的父親裴廣禮是弦子書第二代傳人,裴廣禮30歲時因眼疾失明,學起了說書,旺日是16歲時生眼病看不清後師從父親抱起了三弦。旺日有6個孩子,跟着他說書的只有眼睛失明的兩個兒子。

說書是份苦差事,得勤學苦練、遲睡早起、早背晚記,還必須「耳不聞邪,心無雜念」方能成才。平遙全縣有6支弦子書「盲人文藝說唱隊」,總共有十七八個能說書的。讓老藝人着急的是平遙弦子書「第五代」缺人。「記性好、嗓子好、年齡還得小。」選培養對象難,「照這樣,30年後就可能失傳。」

2005年平遙縣文化館館長武獻智組織盲人們首次灌制了平遙弦子書碟片——《盲藝人演唱專集》,由中華文聯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1]

參考文獻

  1. 平遙弦子書炎黃風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