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邊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邊策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平邊策


作者;王朴

'''平邊策'''》是一篇記敘性文言文,作者王朴。[1]

原文

臣聞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當失之時,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內,遠者叛於外,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僭。天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其號,幽、並乘其間而據其地。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安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為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即與天意同。

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惟吳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攻虛擊弱之法,不必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南人懦怯,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可乘虛而取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平之也。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若其不至,則四面並進,席捲而蜀平矣。吳、蜀平,幽州亦望風而至。惟并州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敗,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

方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群下知法,諸將用命,一稔之後,可以平邊。臣書生也,不足以講大事,至於不達大體,不合機變,惟陛下寬之!

譯文

臣聽聞唐(後唐)君主無道,從而失去了江淮(楊溥稱帝,立國號『吳』)、川蜀(孟知祥稱帝建後蜀)等地。晉(後晉)君主無道,從而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因觀其失道緣由,從而得出應對之策。當其失道之時,君主昏庸亂政,將士驕縱不法,而民眾困苦不堪。奸臣在朝,叛將在外,其初雖是小惡而加以姑息,不加裁製,以致於局面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個個裂土僭越。天下人心四散,不附於朝廷。四方賊寇趁亂僭稱偽帝,或據州府以求自固,不奉朝命。而應對之策便是與唐、晉反其道行之而已。必先引入賢士執政,黜退無能者以正時局。用賢能替換無能來認清其才能,以恩義及信用來獲取天下人心,賞罰分明令民眾各盡其力,儉約用度以豐國庫,薄徵稅賦以令民富。待我國庫充盈,軍備有餘,人心向附時則可舉兵出征。敵國民眾,若知道我朝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國力強盛,人民安樂,且有必取敵國之勢的話,則熟悉敵國國情之人,會為我朝充當間諜。熟悉敵國山川地形之人,便會成為我方進攻敵國的嚮導。若敵國之民與我朝之民心意相通,則是天意即是如此。

若是天意如此,則沒有不成功的道理了。但凡攻城略地之道,應從易着手處開始。如今惟有吳地(南唐)方便攻取。東起黃海,南至長江。我朝可攻略與南唐間的國境線長達二千餘里。先從他們守備薄弱的地方進行攻擊,若他們防備東邊我們則攻擊他們西側國境,若他們防備西邊則襲擊他們東邊國境。南唐必定奔走兩端以救急。

當敵軍奔走之時,可以得知他們的虛實,並攻其弱勢,則我軍就所向無前了。攻其弱勢之法,則在於不必大張旗鼓,只以少數精銳對其進行襲擾,打完就撤。南唐若知我朝進攻,必定會舉傾國之力來救援。就這樣,經過數次襲擾,敵方接二連三地傾國來援,其國內必定民生凋敝。只要有一次他們不是舉眾來救,我方則趁機掠取。等待南唐國勢衰竭,則江北諸州盡歸我朝所有。如得江北之地,則直接擁此地民眾,揚我朝兵威,江南之地救不難平定了,這樣便是事半功倍。倘若能攻下吳地,則桂、廣兩州便與我朝接壤,兵威之下順理成章使其成為附屬。而川蜀之地則可旦夕徵召入朝,如果他們膽敢違命,則我朝將四方並進,合圍席捲蜀地,頃刻即平。吳、蜀兩地一旦平定,則幽州將望風歸附。只有并州(北漢 劉崇)是我朝死敵,不可以恩信招誘,必須以大軍攻擊他。但是自高平之戰以後,北漢已經被我們打的心驚膽寒,氣力衰竭,不足為患,可將此事暫時擱起,以後再慢慢收拾他們。

現在我朝兵精糧足,軍械完備,群臣守法,諸將效忠,一年之後,便可平邊。臣王朴一介書生,不足以論朝廷大事,若有不通大體,不合朝廷方略的地方,還望陛下包容!

參考來源

《戰國策》-講解

參考資料

  1. 平邊策原文譯文?,360問答 , 2021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