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平話 |
中文名: 平話 地 區: 華南地區 |
平話是廣西地區漢語方言的一種,屬漢語何種方言尚無定論,有的學者或方言書刊把平話歸入粵語,有的則認為平話是獨立方言。 平話名稱古代即有,涵義不明。使用人口200多萬。平話又分為桂北平話和桂南平話,桂北平話與湘南土話,粵北土話有近緣關係。[1]
簡介
習慣上以柳州市為界,將平話分為桂北平話和桂南平話,南北兩者差異大,北部平話內部差異亦大。桂北平話語音系統與西南官話、桂北湘方言、客家話、粵語、閩方言均不像,混合程度高,通用程度低。桂南平話在語音、詞彙及語法等方面受粵語影響較大,內部差異不大。其中桂南平話傳統上將其歸入粵語,但在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把平話列為一個不屬於粵語的漢語方言。與此相關的討論散見於各種學術平台,未達成統一的意見。
使用地區
平話主要分布在廣西地區鐵路、河流等交通線附近的城市郊區、集鎮和農村,城區一般沒有集中的分布(只有個別小城市例外,如賓陽城內多數人說平話)。以桂林市郊縣、永福縣、南寧市郊縣平話居民較集中。從靈川縣沿鐵路到南寧市、橫縣,以及邕江上游、右江沿岸,沿途水陸交通要道附近,都散居着平話居民。湖南省與廣西毗連的道縣、寧遠、藍山和通道侗族自治縣等十多個縣的集鎮和部分農村也有分布。此外,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縣等地也有一部分人使用平話。 關於使用平話的人口,《中國語言地圖集》A2「中國漢語方言圖」文字說明,以及B14圖的文字說明都說使用平話的人口大約二百多萬人。 桂南平話主要使用於賓陽、邕寧、橫縣、貴港、上林、馬山等縣和南寧市郊區以及左、右江流域的一些集鎮和部分村莊中。 桂北平話主要使用於桂林市郊區和臨桂、靈川、永福、龍勝、富川、鐘山、賀縣、融安、融水、羅城、柳江、柳城等地的集鎮和村莊中。 從桂林以北的靈川向南,沿鐵路(古官道路線)到南寧形成主軸線,鹿寨以上為北段,柳州以下為南段。北段從桂林、臨桂經龍勝、永福、陽朔、平樂到富川、鐘山、賀縣一帶,是桂北平話的分布地區。南段南端從南寧由水路分出三支,右江支到百色(再遠至雲南富寧),左江支到龍州,邕江支到橫縣,是桂南平話的主要分布地區。南段北端從柳州、柳江沿融江北上,經柳城、羅城到融水、融安一帶,雖然在廣西北部,語音上另有特點,仍可歸屬桂南平話。平話在各地有不同稱呼,如百姓話、土拐話、蔗園話、客話(不同於客家話)、某某(地名)土話等等,平話是統稱。平話的使用人口估計不下三四百萬,其中以桂南為多。除漢族外,也還有個別地區的瑤族、壯族、仫佬族、侗族使用平話。
語言特點
各地平話有一個共同的語音特點,即古全濁聲母清化後塞音塞擦音大多不送氣,和全清聲母合流。以靈川三街話(桂北平話)和南寧心圩話(桂南平話) 。各地平話有或大或小的差別。桂北平話內部分歧較大,桂南平話內部一致性較高。以南寧市亭子平話為代表的桂南平話語音系統聲母22個,韻母43個。根據研究人員發表於學術刊物上的材料,平話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項: (1)保留入聲(塞音韻尾)分尖團; (2)中古漢語中先、蕭等三等韻的主元音作細音,齊、痕等韻作洪音; (3)歌、寒、唐等韻的主元音作a; (4)全濁(濁塞音、濁塞擦音)清化,不分平仄,一律不送氣; (5)陽入分上下。 其中後三項常被引作平話獨立於粵語的證明。但又有學者指出,若干粵語次方言也具有全濁不送氣的特點,而陽入分上下在平話內部也不統一,相對於為數眾多的粵(標準粵語,廣州話)平兩語的共同點來說,平話的特點尚不足以支持其成為獨立的方言。
來源
據《宋史》及族鐠載,說平話的居民祖先是宋代從山東(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這時,山東是一個地域性的泛稱,還不是一個準確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時代,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被稱作山東,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東專指齊魯之地。到了金代,設置了山東東、西二路,山東才真正成為政區名稱。明代初期設置山東行省,後改稱山東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名。古人以左為東,故又稱山東為「山左」。)隨狄青南征廣西屯駐下來的。有一種傳說認為平話是由北宋狄青征討廣南西路蠻首儂智高時(1053年)所率領的軍隊帶入的。據史籍記載,儂智高平定以後,這支軍隊的一部分就留駐當地,不再北歸。從所在地區看,儂智高的根據地是在左江流域境外越李朝的廣源州(現越南高平省廣淵縣),而廣西平話的分布以古官道、賓邕地區及左右江一帶最為集中(雲南富寧在右江上游,當時也屬廣南西路),似乎還反映出當時用兵和鎮守的態勢。從方言淵源看,留戍軍隊中多山東青州、萊州、登州籍人,而平話區的居民也大多以山東為祖籍,表明早期的情況正和平話相同。如榮城話:這一傳說因為有歷史記載和語言事實的支持,很多人認為可信。
關聯
看來上述史實和平話、特別是桂南平話存在某種關聯。不過平話的形成如果只和所說留戍軍隊相聯繫,恐怕是不全面的。桂北平話區就不存在與上述史實有關的傳說。因此,比較穩妥的看法也許應該如梁敏、張均如所認為的,平話是漢唐以來從中原地區及湖湘等地進入廣西一帶的移民、商人、官吏、軍人所說的漢語,在少數民族語言以及後來其他漢語方言的環境中,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一種漢語方言。
方言分片
從調類、調值的異同情況來看,雲南省富寧縣的平話跟桂南平話基本相同,而湖南南部的平話則與桂北靈川等地的平話相近。因此,平話方言可以分為下列三片: 1.桂南平話,包括桂南和雲南富寧一帶的平話。 2.融柳平話,包括桂北的臨桂(五通和兩江等地區)、融安、融水、柳城、羅城、柳江等地的平話。 臨桂縣平話話大概分四、五種,按照地域分布;北片義寧話(五通土話)----五通--保寧-中榮-宛田-黃沙方言;西鄉話---西片兩江渡頭話;壯話--茶洞部分地區及兩江山口村委地區,;廟嶺四塘話----廟嶺鄉-四塘鄉及兩江東路地區(大廈,洲村兩村委);六塘-會仙-南邊山的南鄉話等幾種。 3.靈龍平話,包括桂北的靈川、龍勝、富川、賀縣、鐘山和湖南省南部各縣的平話。融柳平話和靈龍平話在《中國語言地圖集》里,都叫「桂北平話」。 使用平話的人,其民族成分絕大多數都是漢族,但廣西龍勝縣泗水和江底一帶的部分紅瑤和富川縣的平地瑤均已放棄了自己的母語而改用平話。南寧市西部和邕寧縣部分地區的壯族,羅城黃金、龍岸一帶的壯族、仫佬族和湖南通道縣的侗族也有不少人兼通附近的平話,連他們的民歌也多用平話來編唱。平話在各地的自稱不大一致,南寧市郊區、邕寧、平果、桂北的臨桂和湖南的寧遠、道縣、通道等地自稱平話;融安、融水、羅城、柳江、柳城一帶自稱「百姓話」。到了唐宋時期,平話成為廣西比較統一使用的公共通用語。 桂南平話內部的一致性比較大,在桂北平話中,融安、融水、羅城、柳江、柳城的平話比較一致,它們跟桂南平話也比較接近,以聲調為例,融安平話六個舒聲調中有五個調的調值分別與桂南片的心圩平話相同或相近似;而廣西靈川、龍勝等地的平話因受湘方言和西南官話的影響,跟融安、柳城等及桂南平話的語音差別比較大,最顯著的是入聲韻的塞音韻尾[-p-t-k]消失,變成開尾韻母,原來的入聲調或自成調類,或併入其他舒聲調。請比較下列心墟、賓陽等四處平話的聲調,並拿南寧粵語和廣州話作為參照。
歸屬
平話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強勢的方言。它的分布面積要大於現代平話。從漢越語反映的情況看,它的古全的語音特點早在十世紀前就已經形成。它還向周圍非漢語大量輸出借詞。這種情況和廣西地區在古代具有較為重要的軍事經濟文化地位有關。但清初以後,兩廣的經濟文化重心移向沿海一帶,廣西地區相對變得落後,平話也開始衰落。如果說平話在早期還能對桂東粵西的粵語施加影響,都是不同方言影響的結果。 平話的分布地區日漸縮小。它不僅從絕大多數城市退出,退卻到集鎮和農村地區,而且逐漸由社會交際工具向家庭內部用語蛻變。官話,桂南平話區內粵語也日益通行。社會交際作用的逐漸喪失還使各地平話失去交流機會,導致方言分歧的加劇。而這一結果反過來又將進一步加快平話喪失社會交際作用的過程。 前文提到,關於平話在方言區劃中的地位問題,要考慮到共時和歷時兩個方面。平話在歷史上無疑有過不同於其他方言的獨立發展,而且對周圍其他語言和方言有過重要影響。但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桂南平話可能融入粵語,桂北平話和湘南土話、粵北土話可能消亡。在這種情況下,把一個沒有發展前景、又正在失去社會交際功能的方言和官話、吳、湘、贛、客、粵、閩等大方言並列納入一級分類的系列,恐怕是需要斟酌的。但把它歸入其他方言(如粵語)也還不適宜。而是作為各大方言以外的一種土話(這種情況可能不止平話一例)暫時擱置,同時注意它的發展,以後再作處理。 討論方言的歸屬,既要着眼於方言共時的特點,也要注意歷時方面有無共同發展的經歷。桂南平話和粵語語音相近,還必須探索平話的歷史,說明它和粵語經歷過共同發展的時期。但事實並非如此。 特別是明代傅友德、沐英平定雲貴(1382年)以後進入廣西北部的,存在不過六百多年。粵語是清初海禁大開、洋貨湧入以後,由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商人、移民循水路帶入桂東南的,存在也不過三百多年。客家話是清乾隆以後廣東沿海的客家人向內地反向移民時帶入的,時間更為短促。湘語則主要是近一百年來由湖南湘語區的移民帶入的。但據史籍記載,早在漢唐時就已經有漢人進入廣西地區了。因此,廣西當地必定早已存在一種和上述各種方言都不相同的漢語方言。這種漢語方言應該就是平話的前身,可以把它叫做「古平話」。
區別
廣西地區的漢語方言有平話、官話(西南官話)、粵語、客家話和湘語等數種。就使用人口來說,平話居第四位。平話分布面積不大,又主要在集鎮和農村地區,沒有一個有代表性的城市方言。 桂北平話的分布地區大多也分布有西南官話。在官話的影響下,桂北平話的字音多有文白異讀,文讀音接近官話。桂北平話區屬雙方言區,平話多在本地人之間或家庭內部使用,正式場合或對外交際使用西南官話。 廣西粵語的分布在桂東南較為集中,在桂南平話區則主要分布在城市,顯得零散。桂南平話和當地的粵語有一些共同特點,語音面貌相近。 根據以上情況,不少人主張把平話,或至少是桂南平話歸入粵語。不過桂南平話和當地粵語的區別還是相當明顯的。
外來成分
平話中古全濁聲母清化後塞音塞擦不送氣的情況,粵北土話中更為少見。而且,湖南土話粵北土話中古全濁聲母塞音塞擦音的音值還有如下幾種不同情況: ①全部為濁音,如湘南東安花橋土話; ②全部為送氣清音,如桂北臨桂兩江,湘南桂東、寧遠,粵北曲江白沙周田、南雄烏逕、武江上窯、北江臘石、湞江石陂、仁化石塘等土話; ③因調類不同而有送氣清音和不送氣清音的區別,如湘南資興譚村、新田南鄉、粵北南雄百順等土話; ④因聲母發音部位發音方法不同而有送氣清音和不送氣清音的區別,如湘南臨武、道縣、宜章、桂陽、敖泉、嘉禾,粵北樂昌皈塘黃圃長來、連州星子保安、連南三江(石蛤塘)、乳源桂頭、曲江犁市等土話。 以上古全濁聲母因調類不同而有送氣與否的區別是漢語中調類影響聲母演變的情況。全部為濁音或送氣清音可能是周圍方言影響造成的結果,由此有可能產生這些土話的歸屬問題。這說明古平話在影響周圍語言的同時,也會受到外來的影響。因聲母發音部位發音方法不同而有送氣與否的情況無法以漢語的演變規律來解釋,而是否是外來影響的結果,還需要在下面結合有關方言的情況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