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平水韻是中國的一個學術名詞,屬於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目錄

名詞解釋

原為金代刊行的供科舉考試用的韻書,是當時及之後文人創作詩歌的用韻依據。因最先刊刻於平水(今山西臨汾),故名(一說因刊刻者之一劉淵是江北平水人而得名)。押韻是詩歌的重要藝術特徵,從上古至隋代,詩歌押韻遵循自然的音韻規律。隋代統一天下,融合南北文化,陸法言(562—?)等人折中南北官話音系,編寫了《切韻》一書。唐代科舉考試科目中有詩賦,《切韻》等自然成為詩歌創作的用韻標準。北宋在繼承《切韻》的基礎上,編纂、頒行了《廣韻》和《禮部韻略》作為官韻。《廣韻》《禮部韻略》有 206 個韻部,然而,在唐宋時期的詩歌創作中,實際使用的韻部大約只有一百多個。金代採用詩賦取士的制度,其官韻以北宋韻書為基礎,對其中的韻部進行了合併。在這個大背景下,金、南宋並存期間,金王文郁刊刻了《新刊韻略》,共 106 韻;宋劉淵刊刻了《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共 107 韻。這兩部韻書的韻部基本一致。原書雖已亡佚,但它們確立的「平水韻」是對唐、北宋詩韻的直接繼承,而且更為簡潔,方便文人學習和使用,因此成為元明清三朝乃至今天寫詩押韻的重要依據。

引例1

江南監本,免解(jiè)進士毛氏(晃)《增修禮部韻略》,江北平水劉氏(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互有增字。今逐韻隨音附入,注云「毛氏韻增」「平水韻增」 (熊忠《古今韻會舉要·凡例》) (江南國子監刻本,有免解進士毛晃編纂的《增修禮部韻略》,有江北平水人劉淵編纂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其中韻字各有增加。現在依照韻目次序和讀音,將這些字附在後面,並註明「毛氏韻增」「平水韻增」。)

引例2

近平水書籍王文郁攜新韻見頤庵老人曰:「 稔聞先《禮部韻》,或譏其嚴且簡。今私韻歲久,又無善本。文郁累年留意,隨方見學士大夫,精加校讎,又少添注語,既詳且當。不遠數百里,敬求韻引。 (許古《〈新刊韻略〉序》,見《皕(bì)宋樓藏書志》卷十七「經部」 ) (最近平水管圖書刻印的官員王文郁,攜帶新刻韻書來面見頤庵老人,說:「一向聽說有人譏諷原先的《禮部韻略》設韻嚴格而注釋簡單。現在都是私下流傳的韻書,年代很久了,而且沒有好的刻本。我多年來留意此事,隨時隨地向有學問的人請教,對此書精心校勘,又少量增加了一些注釋,詳細而且精當。我從幾百里遠的地方過來見您,請您為這部韻書寫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