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限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平均年限法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平均年限法,又稱直線法,是按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平均地提折舊的方法。按此計算方法所計算的每年的折舊額是相同的,因此,在各年使用資產情況相同時,採用直線法比較恰當。它是最簡單、最普遍的折舊方法。
平均年限法的計算公式
平均年限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固定資產的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淨殘值)÷預計使用年限
固定資產的月折舊額=年折舊額÷12
涉及到的其他公式:
淨殘值率=預計淨殘值÷原值x100%
年折舊率=(1-預計淨殘值率)÷預計使用壽命x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x年折舊率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x月折舊率
或
月折舊額=年折舊額÷12
平均年限法的適用條件
固定資產折舊平均年限法的適用條件是:固定資產在使用壽命內各期負荷程度相同,則各期應分攤相同的折舊費用,此時採用年限平均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固定資產在使用壽命內各期負荷程度不相同,採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時,則不能反映固定資產的實際使用情況,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與固定資產的損耗程度不相符。
平均年限法的缺點
平均年限法的缺點為:平均年限法忽略了折現因素,按直線法計算的淨利,會給人們以投入資本總額的收入率在不斷提高的假象。隨着固定資產的使用,修理費越來越多,到資產的使用後期修理費和折舊額會大大高於固定資產購入的前幾年,從而影響企業的所得稅額和利潤。
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
平均年限法是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之一,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餘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消耗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其中:
工作量法的計算公式為: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1-淨殘值率)÷預計總工作量;月折舊額=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雙倍餘額遞減法的計算公式為:固定資產年折舊額=固定資產期初淨值×年折舊率=(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年折舊率;年折舊率=2÷預計使用年限×100%;固定資產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年折舊額÷12;最後兩年每年的折舊額=(固定資產的原值-預計淨殘值-以前年度累計折舊)÷2
年數總和法的計算公式為:年折舊率=尚可使用期限÷預計使用壽命的年數總和;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淨殘值)×年折舊率;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