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海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平原海岸是中國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平原海岸曾有「沙岸」之稱,系由巨厚而鬆散的沉積物組成。這種海岸的岸線平直、單調,岸上地勢平坦,有些地方多沙洲、淺灘,潮間帶寬闊,缺乏天然良港和島嶼。
特徵
①由細粒的粉砂和淤泥質沉積物所組成;
②有着極為低平而向海方向微微傾斜的地勢,地面坡度很小,約在1/1000一1/4000;
③其內緣往往與沖積平原相連接;
④海岸動態十分活躍,岸線的沖淤變化很快,因此岸線很不穩定。
平原海岸主要發育於構造沉降區,在波浪作用下形成各種各樣的海積地形。潮流在乎原海岸的形成中也起重要作用,在比較大的潮差及強大的潮流作用區,常常形成淤泥質淺灘和潮成三角洲。
我國有長達2000千米的平原海岸,主要是渤海西岸及黃海西岸的江蘇沿海這兩處。此外,在松遼平原的外圍以及浙江、福建、廣東的一些河口與海灣頂部,也有小面積的分布。
參考文獻
- ↑ 中國人中國字|看中國人專屬的浪漫和智慧!,搜狐,2022-10-12
- ↑ 了不起的中華文明: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搜狐,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