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干布國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干布國王,佛陀告訴阿難:「在無量劫以前,俱光如來出世的時候,在他的教法下有五百羅漢。有一天,這五百位羅漢出遊,到王宮內化緣後,來到附近的公園,在樹下結跏趺坐,進入滅盡定。隔天早上,有位名叫干布的國王,帶着王妃及眷屬一同去花園中遊玩。干布國王獨自坐在角落,觀賞周遭的景色,王妃眷屬們則四處採花、摘果,自由地嬉戲。當她們看見樹下安祥坐禪的羅漢們時,頓時生起無比的歡喜心,便對他們合掌、恭敬,祈求傳法,其中一位長者對她們宣說佛法。

——殘殺五百羅漢,恆在地獄受苦

原文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候,有一個正在地獄受苦的怪物。牠的軀體龐大,沒有雙眼,全身潰爛,潰爛處還有許多小蟲不停地吸食,真是苦不堪言。當它跑到平原時,有獅子、老虎、豹子、大熊等用鐵嘴一塊一塊撕咬他的身體。而當它跑到河裡時,又有鐵嘴大鯊魚與毒蠍子吃它、咬它。即使飛到空中,也有鐵嘴老鷹、烏鴉、貓頭鷹等爭相啄食它。它無法忍受地跑進森林,頃刻間森林全變成鐵刺林,布滿劍、矛、弓等尖銳兵器,一一刺向牠,全身被刺得千瘡百孔;跑到角落或山洞裡,又有業力所現的惡人手拿着刀、矛、劍等各種武器攻擊牠。它四處跳竄,無處安身,到處奔跑,到處受害,身心痛苦不堪,大聲嚎叫。

這時,釋迦世尊觀察舍衛城的人民,發現應當用「使他們生起厭離心」的方法來教化他們,於是以神通力把這隻怪物從地獄裡勾召到人間,讓它出現在舍衛城邊的康丹河內。

由於這隻怪物的業力不可思議,使牠到了人間還是受着地獄裡的痛苦。牠四處奔跑,無論躲到哪裡,都被各種野獸追咬、啖食,還被各種惡人以兵器窮追猛打,牠痛苦得大聲哭喊嚎叫。

悽慘的叫聲大到全舍衛城的老弱婦孺都能聽到,一下子城中的眾生全都跑來,親眼看到這隻來自地獄裡的怪物,所遭受一幕幕極為痛苦的慘景,他們皆覺得不可思議,互相揣測討論:「這到底是什麼業緣?這到底是什麼果報?」

這時,世尊要阿難聚集比丘們一起前往康丹河邊。人們遠遠地看到佛陀向康丹河邊走來,他們更是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未信佛法的人趁機毀謗:「你們看,世尊規定出家人不可以看集會,今天他卻親自率領比丘來河邊觀看……」

而信仰佛法的人則是滿懷欣喜:「今天佛陀親臨,絕對會有精彩的授記,或有殊勝的法緣……」

世尊與比丘僧眾就在大家紛雜的聲音中來到河邊,跏趺而坐。這時,世尊心想:「我應該讓牠回憶前世,並能開口與我對答,使大眾自然而然地深信因果。」接着就進入使牠能憶起前世,且能說人話的禪定。

「你是干布嗎?」世尊慈祥地問牠。

「世尊,我是干布啊!」牠垂淚說。

「身口意所造的業有報應嗎?」

「有啊,有報應啊!」

「所感受的果報,你覺得痛苦嗎?」

 「痛苦,非常痛苦!」

「你以前皈依哪位惡知識,造成今天這個樣子呢?」

「不是其它人,而是我沒調伏好自己的心。」

當世尊與牠問答的時侯,在場的人都覺得疑惑:「干布是誰啊?為什麼它能回憶前世,還說有報應,受痛苦?」想請教世尊,卻又因世尊的威嚴而不敢親自去問,只好悄悄地請阿難尊者代為發問。

於是,阿難尊者對世尊恭敬頂禮問道:「世尊!剛才說話的那位眾生是什麼人?牠造了什麼樣的惡業,而遭受這樣的痛苦呢?祈求您的開示,我們都希望聽聞。」

佛陀告訴阿難:「在無量劫以前,俱光如來出世的時候,在他的教法下有五百羅漢。有一天,這五百位羅漢出遊,到王宮內化緣後,來到附近的公園,在樹下結跏趺坐,進入滅盡定。隔天早上,有位名叫干布的國王,帶着王妃及眷屬一同去花園中遊玩。干布國王獨自坐在角落,觀賞周遭的景色,王妃眷屬們則四處採花、摘果,自由地嬉戲。當她們看見樹下安祥坐禪的羅漢們時,頓時生起無比的歡喜心,便對他們合掌、恭敬,祈求傳法,其中一位長者對她們宣說佛法。

當時,國王聽見花園中有男人的聲音,因嫉妒而當場生起大瞋恨心,於是立刻抽出鞭子,沖向羅漢們,把他們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又命令手下拿矛、劍等兵器刺殺他們,再把他們切割成一塊一塊的。干布國王邪眼瞅着已肢離破碎的羅漢肉身,餘氣未消地命令手下拿去餵狗。

比丘們,你們作何感想呢?當時的干布國王就是這位正受極大痛苦的眾生。因為他以瞋恨心及邪眼盯着羅漢們,所以這輩子沒有眼睛;又因為用鞭子抽打他們,所以全身潰爛;由於他殘殺五百羅漢的惡業成熟,因此他從俱光如來到現在,都還在無間地獄中承受極大的痛苦。」

比丘們接着請問世尊:「世尊,那干布國王還需受多久的地獄苦報呢?」

世尊回答:「未來賢劫五百佛出世以後,干布才會脫離這種惡報,轉生到賤種人家,成為一位獵人。某天,他在林中設下一些陷阱,準備次日再來取回獵物。恰巧當天來了一位獨覺,在附近打坐入定,因此野獸不敢接近。

第二天,獵人滿懷期待地四處察看,卻只見到一位獨覺坐在那裡,其餘陷阱都是一無所獲。他當下生起大瞋心,心想:『要不是這位獨覺,絕對能捕到獵物!』一怒之下,就把獨覺殺死了。因此他死後又墮入無間地獄,受無量劫難忍的苦報。此業報受盡後,遇到正覺師如來出世,才在正覺師如來的教法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證果後,他示現比丘相外出遊方。

有一天,他走到王宮附近的花園內坐禪。當時,有位國王正帶着王妃一同遊樂,王妃四處採花摘果,恰巧遇見他,對他生起信心,求他傳法。在傳法時,國王聽見男子的聲音,心生嫉妒而立即跑去舉鞭抽打他,並命令手下拿刀、劍、矛等兵器刺割他,把他的身體切成塊,丟去餵狗。直到此時,他的果報才完全受盡。」

聽完釋迦世尊宣說這個漫長的因果過程後,舍衛城的觀眾都覺得因果不虛,人身是苦,於是生起深深的厭離心。這時,世尊觀知他們已能夠受法,就為他們宣說相應的法。

聞法後,有些人得到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位,有些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羅漢果,有些得金輪王位,有些得梵天位,有的得獨覺果,有的種下無上菩提的因,其它的人也對佛法生起信心而皈依佛門。[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