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乾親是指沒有血緣關係或婚姻關係而結成的親戚,又稱寄親,如乾爹、乾娘。[1]

含義

乾親是指將子女承寄他人認作干父母的做法,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以來較為流行的一種習俗。認乾親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因子女的「生辰八字」不好,承寄對象多是睦鄰友好,目的是為子女免除災禍,以求吉祥;一種是一些青年時起彼此結交之好友,到中老年,為了不使深厚的友誼終止,就讓其子認對方為父,以延續友情。

乾親雙方無法定的權利義務關係。乾親,是個特定稱謂,其中的「干」字指的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拜認的親屬的統稱,如乾爹、乾媽、乾女兒、乾兒子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乾爹」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爹;「乾媽」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媽,「乾女兒」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兒。

儀式

拜乾親」就是認義父、義母,是流行全國的一種保育習俗。在北方叫「認乾爹,乾媽」;在南方則稱為「認寄父、寄母」,俗稱「拜過房爺、過房娘」。

嬰兒時期拜認的乾親可能是永久性的,終身保有這種關係,也有可能是臨時性的,多則三五年,少則匆匆一晤,從此各不相干。「拜乾親」的對象有的是人,也有的是物。其目的一是怕孩子嬌貴,不好生養,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無子,借「拜乾親」消災免禍,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乾親」來轉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

為了讓孩子好養,「拜乾親」一般都喜歡認兒女較多或貧寒的人家做義父、義母,因為兒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動物一樣,容易長大;另外,貧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較多,又不嬌貴,反而容易養活、長大。當然,也有兩家為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願認對方兒女作義子、義女的事情。至於那些富翁顯貴認坤伶、舞女做乾女兒,那是別有用心,已不在我們討論之列。 「拜乾親」的習慣,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禮節習俗方面也存在着較大的差異。 在北京,人們一般認為認乾爹,乾媽會對於爹、乾媽自己親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親好友,人們一般是不敢求其作為自己孩子的乾爹、於媽的;而且拜乾親,雙方要互送禮物,並擺酒席,以後每年三節兩壽,乾兒子、乾女兒家都要給乾爹、乾媽送禮,做乾爹、乾媽的也要回贈禮物,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是難以應酬的。 既然要「拜乾親」,那麼就得擇一個吉日舉行儀式。屆時,做父母的除了要準備豐盛的酒席外,還要替自己的孩子預備孝敬乾爹、乾媽的禮物。這份禮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給乾爹的帽子和送給乾媽的鞋子,另外,還要配上衣料之類的物品。當然,乾爹、乾媽並不是只進不出。乾爹、乾媽送給乾兒子、乾女兒的東西一定要有飯碗,筷子和一把長命鎖,另外,還要有一套小衣服,鞋襪、帽子、圍嘴和兜肚等。過去,為了這些禮物,有錢的人家都是到首飾店去訂做銀碗銀筷,或者到護國寺、白塔寺喇嘛那裡去買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如果萬一打碎碗的話,就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在河南、陝西的一些地方,「拜乾親」是通過「碰」來完成的。在河南鄭州、開封一帶,嬰兒出生的頭一天早上,嬰兒的父親便要出門「碰」姓。「碰」到的第一個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嬰兒的父親都要跪下磕頭,然後向其說明家中生了孩子,並請對方為小孩起名。過去,農村早起的多為拾糞老頭,有的毫無思想準備,但礙於習俗,不便推卻,只好信口胡謅一個。於是,「糞筐」、「籮頭」、「狗娃」、「貓娃」等名字就出來了。這些名字雖然有點不雅,但好在只是小名,是人們對小孩的愛稱,只是小時候叫,也就沒多大關係。有的地方,被「碰」到的人除了給嬰兒取名外,還要送給嬰兒一件禮物,並被認成乾親。在陝西一些地方,「認乾親」一般是在孩子「滿月」的那天,由其祖母或祖父抱出去,出門後碰見的第一個成年人即拜為乾媽或乾爹。當然,這種「碰」除了有一定的隨機性外,大多數場合往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碰」見的第一人,或是與他家關係要好,或是有地位有身份之人。 在杭州,小孩「拜乾親」卻有另一套風俗。他們所拜的乾親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魯迅先生文章中經常提到的「無常鬼」。在那裡,「父母恐其子不壽,又懼拜乾爹娘用費大,便不寄於人,而寄於無常鬼」,俗稱「拜胡干爺」。據當地傳說,無常鬼是閻羅王專門派來拘攝死者之魂的鬼,將子女寄於無常鬼,是希望它不要拘攝寄子之魂,以保長壽之意。過去,世人不知道無常鬼的名義,而將它訛為胡姓,於是便有「胡干爺」的稱謂。寄拜胡干爺的方法是:小孩的父母先要做一件嶄新的白衣衫,然後將它帶至廟中,用它去換取胡干爺偶像身上的舊衣,並以燒酒、燒餅、香燭、銀錠供而焚之。最後,由廟中和尚為出寄之子取名。以後,每年七月,小孩的父母都要抱其前往寺廟拜賀胡干爺的生日,直到小孩年滿16歲為止。

除漢族以外,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也有「拜乾親」的習俗,如土家族就非常有代表性。土家族的小孩除了寄拜給別姓之人作為「乾兒子」、「乾女兒」之外,有些人家還將小孩寄拜給樹木、岩石、水井以及豬、狗、雞等物,並以寄拜之物為小孩命名。如果是男孩,一般謂之為「岩保」、「水保」、「豬保」、「雞保」等;如果是女孩,則一般取名為「岩妹」、「水妹」、「狗妹」、「雞妹」等。因為在土家人看來,只有將小孩寄拜給他人或事物,才能消除災星,讓小孩順利成長。 不過,普通「認乾親」的儀式,只要孩子正式向乾爹、乾媽磕上三個頭,並改口稱呼乾爹、乾媽即算完成。若孩子幼小和特別嬌貴,認乾親時,乾媽要穿一條特別肥大的紅褲子,坐在炕頭上,由旁人抱着孩子從褲襠里鑽出來,以表示孩子是自己親生的。然後乾媽給他(她)戴上長命鎖,起個乳名,以後用於爹、乾媽所贈送的碗筷吃飯。這寓意着小孩從此成為他們的孩子,吃他們家的飯,和親生父母不相干了。從此,小孩也就可以借乾爹、乾媽的福氣,順利成長,健康長壽。

「拜乾親」這種保育習俗,儘管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我們仍能從中找到一些共同之處,那就是:(1)目的相同,都是為了讓小孩好養和順利成長;(2)起因相似,都帶有較為濃厚的迷信色彩;(3)情感一致,都富有極為濃烈的人情味道。

認乾親是舊時山西鄉間比較流行的一種民間禮俗。認乾親之後的交往,大都比較頻繁,而且都仿照親情的交往方式,形成比較固定的親戚關係。 認乾親,在鄉間雖然沒有固定的程式,大致都是認乾爹、乾媽、乾哥、乾姐之類的乾親。形成認乾親的原因,大致是這樣,兩家是朋友,交往甚好,為把這種交往相對固定,就採用讓下一輩認乾親的辦法使交往加深。諸如認義父、義母之類。有些是因為一方對另一方家中有大恩大德,一方圖報對方的恩情,就以認乾親、當義子的辦法,以相對固定的程式形成長期交往關係,以達到知恩圖報的目的。還有的,是由於孩子嬌貴,怕中途夭亡,便採用認乾親的辦法,讓乾爹、乾哥、乾姐保住孩子,使其能避免不幸,長大成人。也有些人家,是為了攀高結貴,讓孩子認有錢人為乾爹,或能將來從中得到好處。也有的,孩子從小送到奶媽家餵奶,從而使孩子與奶媽形成了一種新的關係,鄉間稱之為奶媽、奶爸、奶哥,實際上,這也是一種乾親的關係。認乾親原因種種,但是,這種乾親的出現,使兩家的關係自然地進入一種親戚交往的序列之中。 認乾親在山西各地都有,以雁北、忻州、晉中、晉南更為普遍。 鄉間習俗,一旦認乾親,凡事都須按鄉間交往的一般程序進行,凡認乾爹乾媽之後的孩子,過年、過節、壽誕、生日、都要按鄉間禮俗程序去做。做乾兒子的,平時要照料上了年歲的乾爹、乾媽,盡一定做乾兒子的義務,從經濟上也要給予一定的支持;而乾爹乾媽,對於兒子的娶妻、生子、蓋房等重大活動都要過問,而且給予必要的支持與資助。 山西鄉間的認乾親,隨着社會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少,但仍在鄉間存在着,這是一種社會上存在着的特殊親戚關係,成為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一個側面。

視頻

乾親 相關視頻

晴朗哥講故事:錯位的乾親關係
男子網聊認「乾親」,兩年被騙幾十萬,民警立即介入調查

參考文獻

  1. 魯西南方言雜談-乾親,簡書,2021-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