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幞頭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幞頭
來自快資訊的圖片
幞頭

中文名稱 :幞頭

文學家 :趙壹

年 代 :漢代

文學體裁 :賦

幞頭(fú tóu)亦作"幞頭",一種頭巾。亦名"折上巾"。一般認為幞頭巾子起源於北周。

【釋義】:亦作"幞頭",一種頭巾。亦名"折上巾"。一般認為幞頭巾子起源於北周。當代學者沈從文先生根據出土文物(如墓俑等)及傳世壁畫考證認為:"若指廣義'包頭巾子',或'平頂帽'而言,商代早已使用。如狹義限於'唐式幞頭'或'四帶巾'幾個特點而言,即材料用黑色紗羅,上部作小小突起,微向前傾,用二帶結住,後垂或長或短兩帶(大小及上下位置也常有變化)。這種式樣實出於北齊到隋代,但到唐初才定型。元明人說'唐巾',也指的是這一式而言。至元代,主要不同處,是後垂兩腳如匙頭,向左右略分開。"幞頭為貴賤通用,宮中女官及女樂亦用之,一般都是用黑紗羅製成,早期以軟胎、微向前傾為常見。有的用桐木作骨子,使高起,名"軍容頭"。有的後垂巾角是軟的,叫做"軟腳幞頭"。繼而又改變硬角的不同形狀與角度,於是有"弓角幞頭"(見《宋史·儀衛志二》)、"卷腳幞頭"(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其兩腳稍屈而向上者,名"朝天巾"(見王得臣《麈史·禮儀》)。王圻《三才圖會》又有"展腳幞頭"、"交腳幞頭"等。宋代的幞頭,以藤織的草巾子作里,用紗作表,再塗上漆,叫做"幞頭帽子"。

隋唐時期,中國的文化發展非常快,也出現了一些特殊的產物,在服飾上也有很大的改變,原本隋唐政權的統治者,都是有着一些胡人血統,再加上之前是漫長的南北朝時期,胡漢迎來了一段融合期,因此文化服飾上出現了一些變化,胡風開始深入到內地。隋唐很多的文化特點,都具備着胡人的風格,傳統服飾發生改變,人們的着裝習慣也開始出現變化,那麼古人常常會帶着頭巾或者是冠帶,這也是身份的一種象徵,古代男子也是習慣留長髮,冠帶就是非常重要的東西。當時男子成年也被稱為是加冠,這是由於在成年的時候要進行束髮加冠的禮儀,不同階層的人,頭上的裝飾是不一樣的,在唐代出現了一類特殊的頭巾,它被稱作幞頭。像《長安十二時辰》這樣描述唐代生活的劇,裡面就有關於幞頭的描述。

幞頭是一種特殊的頭巾,它是在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不過在唐代才真正盛行,當時的男子都喜歡來佩戴幞頭,很多女性在穿男裝的時候,也會佩戴幞頭,這種特殊的冠帽,也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發展,早期的幞頭就是一塊單純的頭巾,直接用布將頭髮給包裹起來,民間的百姓是經常這麼用。隨着時代發展,到唐代幞頭漸漸發展成型,也開發出了不同的樣式,除了民間百姓這麼穿戴,像朝中的大臣貴族,甚至皇帝也習慣來佩戴幞頭。我們在影視劇裡面常常能聽到烏紗帽,這也是官員們的象徵,所謂的烏紗帽,就是由幞頭髮展出來的。幞頭在製作的時候,主要是用紗羅這樣的材料,後來宋代對此進行了一些改良,就成為後來的烏紗帽。不過與之前包頭布和後來以幞頭為基礎改良的冠帽相比,唐代的幞頭是非常獨特的,它有着自己的特點,況且由於五代十國的影響,唐代的很多文化就沒有繼續傳承下來,唐人的風格也無法在後世重現,那麼唐代幞頭到底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一個特點就是朝着高冠峨髻的方向發展,唐代幞頭出現了不少的高巾、圓巾。因此發展到了後期,幞頭就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式的帽子,早期的幞頭主要是平頭樣式,可到了高宗,武周朝時期,國內就已經開始流行高巾。人們開始更加重視自己的髮髻,因為要戴帽子的話,必須要考慮到自己的髮型,人們的髮髻不斷隆起,那麼要戴平頭樣式,自然就無法體現出自己髮型特點,因此幞頭在設計上,要考慮到人們的髮髻形態,佩戴起來一定要體現髮髻隆起。其次,幞頭的材質發生了不少的改變,唐代社會生產力較為發達,國內長期安定,因此服飾的發展非常快,在唐之前,幞頭是主要用繒絹製作而成,那麼到了唐朝,就主要是以黑色薄質羅、紗。並且還生產出了專門用來製作幞頭的紗,材料的改變,對於後世冠帽的影響也非常大。那麼除了材料外,在樣式上的變化是最多的,唐代幞頭可以打造出不同的樣式,在生產的時候,還會專門製作出一個帽坯架,利用這種架子,在生產幞頭的時候就可以做出不同的形狀。武周時期給大臣們訂製的高頭巾被稱為「武家諸王樣」,中宗朝則是改變為「英王踣」,等發展到了玄宗朝,就成為新的「官樣圓頭巾子」。

幞頭樣式的不同,能從它們的頂部體現出來,像玄宗時期的幞頭頂部是兩個凸起的圓球,隨後一直發展下去,幞頭頂部就變得越直越尖。上面也曾提起過,幞頭底下是有特殊的帶子,既可以用來固定,也可以來當做裝飾品,兩根帶子是垂在腦後,人們在佩戴的時候,飄在後方就非常有特點。後來帶子也在不斷加長,還有的是專門來打結,帶子的樣式也變得或圓或闊,並在周邊用絲弦或銅絲、鐵絲作骨,襯以紙絹。 因此這些帶子還可以往上翹起來,像帝王們在佩戴幞頭的時候,為了體現自己的尊貴,自然就會用這種翹腳式的幞頭。皇帝們要是這麼佩戴了,那麼一般的臣子或者百姓就不能這麼佩戴了,這種樣式就成為皇家的特例,其他人要隨意穿戴,那就有可能會被殺掉。其實早期的幞頭,也只有身份尊貴的人才能佩戴。

幞頭的配搭方法,在唐代也是有了很大改變,原本的幞頭是搭配軟巾,被稱為軟裹軟腳,人們由於喜好不同,再加上自己的身份不一樣,自然就可以選擇不同的面巾來包裹幞頭,這些面料還可以體現出自己頭型的特點。當時對於幞頭的佩戴方法,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大家都可以靠着自己的喜好來採用一些獨特的方法,有不少人就發明了一些奇特的佩戴方法,因此幞頭還沒有統一的樣式,這種配搭倒是符合了審美,不過就是有些太麻煩了,畢竟要考慮到自己的髮型,還要考慮到系法。穿衣戴帽搞那麼麻煩也沒有大用,因此人們就開始琢磨怎麼去簡化幞頭的佩戴,於是從軟巾開始變為硬裹,也就是更改材料,利用一些竹木鐵的骨架來固定好,隨後就省去了裹巾的步驟,用的時候直接戴上就好了。

這也是帽子的一種由來,後來宋明時期的官帽,都是從這種硬裹幞頭髮展出來的。這種配搭,還可以增加一些別的裝飾,帝王們也非常鍾愛這類的幞頭,可以說唐代幞頭,對於後世的影響非常大,決定了後世冠帽的整體架構,也引領了時代潮流,後來人們在唐代幞頭的基礎上也進行一些加工,比如增加一對大硬翅,或者是改變一些佩戴方法。 但幞頭仍然能保留下來,不過隨着明朝的滅亡,入主中原的清朝對於這類的冠帽佩戴沒有什麼興趣,它也就被滿式冠帽給取代,但幞頭的生命力還是非常頑強的,能從秦漢一直延續到明朝,這麼長時間都是主流的冠帽,說明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還符合了不同時期人們對於冠帽的需求,幞頭已經成為華夏服飾的一個重要代表。

那麼幞頭為何沒有能一直流行下去呢?其實滿清的冠帽有着他們民族的特色,也沿用了幞頭的一些特點,等於是一個不斷融合發展的產物,幞頭的一些影子在這些冠帽上仍然存在,不過由於滿清統治下,人們的髮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剃髮留辮成為了新的特點,繼續佩戴幞頭就不行了,要是頂上沒有什麼頭髮,也沒有辦法去佩戴這些幞頭,傳統滿人的髮型與幞頭是相悖的,後來雖然滿人髮型也在發生着改變,但仍然沒有發展到適用幞頭的類型。 總得來說,幞頭雖然沒有能繼續傳承下來,但它千百年來的發展,已經承載了傳統文化,通過對於幞頭的研究,也能更好去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如今人們復古穿戴漢服,也會重新來嘗試幞頭,不過現代人平頭短髮,也不會真的沿用幞頭,但它仍然會繼續留在我們的文化當中。[1]

視頻

視頻名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