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帶着鮭魚去旅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代最富盛譽的記號語言學大師安伯托·艾可,在讀者拜倒在他的小說巨作《玫瑰的名字》、《傅科擺》和《昨日之島》之後,他的雜文小品集《帶著鮭魚去旅行》,再次讓人驚艷。艾柯給出的一系列建議之匯編:怎樣辨別色情電影,怎樣過個充實的假期,怎樣提防寡婦,怎樣討論足球,等等。對感興趣的讀者而言,《繪製1:1帝國地圖之不可能》和《五斗櫥上的三隻貓頭鷹》,是了解歷史、經濟、政治、文學和哲學上重大事件的大好時機。

通過艾柯的一些專欄文章集成冊子,對於生活中的戲謔、挑釁、怪誕、機智,對我們從未想過的問題予以解答,又對我們已視為常識的問題之答案進行質疑。《帶着鮭魚去旅行》以艾柯一貫的橫溢才華,遊走於無用、有趣和出人意料之間。本書並非所有篇目都是仿諷之作,其中也有說教意圖的文章。

本書裡面收錄的雜文,原本是刊登在文學雜誌上的專欄「小記事」,內容大多是他對當代生活若干滑稽突梯的觀察、咬文嚼字的反諷以及各式各樣的遊戲文章。從帶著鮭魚出差惹出的麻煩,到米蘭監理單位的辦事效率;從來自地獄的咖啡壺到飛機經濟滄上可怕的食物;從傳真機、電腦到大哥大,艾可都興致勃勃地大發議論。他以誇張、諷刺卻不失幽默的手法,將生活瑣事變得趣味盎然,令人讀來捧腹大笑;他憑著過人的淵博知識,呈現出獨具慧眼的觀察和見解,也令讀者們深思再三。

1932年出生於意大利的安伯托·艾可,身兼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和美學家多種身分,學術研究範圍廣泛,知識極為淵博。他的個人藏書超過三萬冊,已發表過十餘本重要的學術著作,《玫瑰的名字》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出版後即贏得各界一致的推崇和好評,並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文。遲至八年後,他出版了第二本小說《傅科擺》,再次轟動世界各地,成為最熱門的閱讀話題。他的雜文集《帶著鮭魚去旅行》的出版,為喜愛他的讀者帶來另一種不同的閱讀趣味;對那些不熟悉艾可的讀者而言,本書也可當作進入艾可文字世界的另一條途徑。

對第一輯《小記事》的出版我曾懷有愧疚之情,因為覺得它不夠嚴肅,走的仿諷路線是旁門左道;但如今我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堅信寫作仿諷文學不僅合理,而且根本就是我的神聖責任之所在。——安伯托•艾柯這一系列迷你文章是種種神奇指南之匯編:怎樣辨別色情電影,怎樣度過充實的假期,怎 樣在空中吃喝,怎樣提防寡婦,怎樣討論足球,怎樣與出租車司機相處……戲謔、挑釁、怪誕而又機智。艾柯對這些人們從未想過的問題予以解答,又對習以為常的答案提出質疑。這段令人捧腹不已的閱讀旅程,帶我們窺探現代生活的荒誕。十足幽默。…… 其出彩之處在於,艾柯完全不是想要搞笑,尤其是在最後一篇,他深情、動人、精彩地描述了他對故鄉亞歷山德里亞的觀察與回憶。——《獨立報》深刻與世俗不可思議的結合。——《舊金山紀事報》頑童般的機智和天才般的玩世不恭。——《大西洋月刊》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 ),1932年1月5日出生於皮埃蒙蒂州的亞歷山大,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哲學家、符號學家、歷史學家、文學批評家和小說家。 《劍橋意大利文學史》將安伯托艾柯譽為20世紀後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並盛讚他那貫穿於職業生涯的;調停者和;綜合者意識 。艾柯的世界遼闊而多重,除了隨筆、雜文和小說,還有大量論文、論著和編著,研究者將其粗略分為8大類52種 ,包含中世紀神學研究、美學研究、文學研究、大眾文化研究、符號學研究和闡釋學研究等。 2016年2月19日,意大利偉大作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在米蘭家中逝世,享壽84歲。 埃可的學術作品強調中世紀美學理論與實踐的巨大差異。對於此,他如此說:(中世紀美學)在理論上是一個由幾何與理性構架的有機體,然而在實踐中卻是一種完全不設框架的由形體與意象自然生成的藝術生命。埃可於1959年發表了他的第二本書《中世紀美學的發展》(Sviluppo dellestetico Medievale),一舉奠定了他在中世紀研究與文學界的地位。 埃可的哲學論著大多都與符號學,語言學,美學與倫理學有關。 重要作品 他的學術性作品有《缺席的結構》(1968年)

內容預覽

1959年至1961年,我在盧恰諾·安切斯基主編的文學雜誌《Il Verri》上主持一個名為「小記事」(Diario Minimo)的專欄。這個專欄有倖存活托福於安切斯基的勇氣,因為那個年頭文化評論都是板着面孔說話,而「小記事」卻與之相反,專門刊登一些另類文章:或戲謔調侃當下生活,或戲仿咬文嚼字的文風,或書寫五花八門的奇思異想,或記錄林林總總的「瘋」言「瘋」語……它的作者包括意大利最有天分的青年才俊,有詩人、批評家、哲學家和小說家。同時,這個專欄也轉載從報紙上摘引的各種奇文怪論。在我印象中,該雜誌的許多作者都曾為這個專欄寫過稿,這使它的內容大為豐富。既然號稱主持人,我撰稿自然要比別人勤快些,最初多寫些道德寓言,後來則以文學仿諷(literary pastiches)為主。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