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帕爾·拉格維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帕爾·拉格維斯
帕爾·拉格維斯
原文名 Par Fabian Lagerkvist
出生 (1891-05-23)1891年5月23日
瑞典南部斯莫蘭省
逝世 1974年7月11日(1974-07-11)(83歲)
國籍 瑞典
職業 小說家、劇作家、詩人
知名於 "由於他在作品中為人類面臨的永恆的疑難尋求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力和真正獨立的見解",195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帕爾·拉格維斯Par Fabian Lagerkvist,1891年5月23日-1974年7月11日)瑞典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951年,"由於他在作品中為人類面臨的永恆的疑難尋求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力和真正獨立的見解",拉格維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

個人生平

  • 1891年5月23日出生於瑞典南部斯莫蘭省的總教堂所在地凡有鎮,父親是鐵路局的職員。
  • 1910年,拉格維斯進入烏普薩拉大學攻讀藝術史。三年,他突然離開學校,前往巴黎。在巴黎,他和當時的立體主義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當年他回到再見,發表了他那篇定名為《文學的藝術與繪畫的藝術》的專論。在文中,他大膽地抨擊了當時文壇的衰微不振,認為"作家的任務是要從藝術家的觀點來闡明他的時代",來"表達透露出這個時代的思想和情感"。這篇專論可以說是一篇現代主義的文學宣言。
  • 1951年,"由於他在作品中為人類面臨的永恆的疑難尋求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力和真正獨立的見解",拉格維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1974年7月11日逝世。

主要作品

《永遠的微笑》
《幸福者之路》
《重生的人》
《天才》
《瘋人院裡的仲夏夜之夢》
《侏儒》等

表現特徵

拉格維斯的創作在一開始便有表現特徵。他所追求的是主題的偉大與象徵。他的作品明顯分為三個時期。20年代是他文學是文學創作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時期較著名的作品有小說《永遠的微笑》(1920),詩集《幸福者之路》(1921)和戲劇《重生的人》(1928)。在這些作品裡,拉格維斯力圖通過人與生活的抗爭來表現人的偉大與高貴。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他創作的多產期,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詩集《天才》,劇本《瘋人院裡的仲夏夜之夢》(1941),小說《侏儒》(1944)。拉格維斯在這些作品裡繼續對人的生存狀況作形而上的思考,主張用人來對抗野蠻,並對西方傳統的文化信仰提出懷疑。5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第三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幾乎全都和上帝的形象、"神"的價值,以及使人具有信仰的可能性有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長篇小說《巴拉巴》(1950)。

作品在台灣的出版

邱豐松/譯,《巴拉巴》,台北市:水牛,1970年、1973年。

張伯權/譯,《侏儒》,台北市:志文,1975年、1978年、1985年。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拉格維斯特(1951)/摩里亞珂(1952)》,台北市:九華出版:環華發行,1981年。

張南星/重譯,《女神巫》,台北市:大林出版社。

張南星/重譯,《阿斯威盧斯之死》,台北市:大林出版社。

張南星/重譯,《聖地》,台北市:大林出版社。

張南星/重譯,《海上朝香客》,台北市:大林出版社,1977年。

張鶴琴/譯,《黑落德與瑪利安妮的故事》,台南市:聞導,1988年。

沈東子/譯,《大盜巴拉巴、侏儒》,台北市:桂冠,1994年。

Christopher Fry/編劇,Richard Fleischer/導演,《巴拉巴》,台北市:百科衛星頻道,2002年。數位影音光碟片,約135分。

作品在中國的出版

北島/編譯,《北歐現代詩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參考資料

  1. Pär Lagerkvist Facts 諾貝爾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