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師緣.思源(鍾克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師緣.思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師緣.思源》中國當代作家鍾克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師緣.思源

大學四年裡,雖然與義山先生師生之交時間不長,但是先生對我們的教育之恩,是天長地久的,傳遞給我們的智慧之光已照亮一生。那情牽筆者四十年情感的校園、課堂,時不時又浮現在眼前。先生講課的神態、音容笑貌,給我的學習指導等,像電影又一幕幕的閃現在腦際。

結緣在挑戰權威的答辯會

當年在南充師範學院讀書,我認識義山先生比漢語言文學八零級絕大多數同窗都早。那還是我們讀大二的春季,一個偶然機緣,悉知學院中文系「第一屆」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同班的小兄弟藍文才告訴我,鄭臨川老師給他說某日研究生答辯,叫他去幫聽,問我去不去。出於對知識學問的嚮往和好奇,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與文才毫不猶豫地去看研究生們的答辯。就在那特殊的環境裡,我們見識了義山先生的風采。

記得答辯會場在學校的圖書館樓上。那天,時節雖然已經進入春天,由於那日陰天,所以天氣還冷颼颼的。因為我們是旁聽答辯,所以不敢過早闖入會場,按照老師的指點,大約上午九點鐘,我們小心翼翼地進入答辯場。

進到現場,答辯似乎已經開始。會場氣氛很嚴肅,嚴肅得有點壓抑。也許是我這個沒有見個世面的「土包子」的感覺,畢竟我們還是大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只見主席台正襟危坐的五位教授,年事都有點高了,其中有兩位是本校的教授,我們都熟悉,其他三位,後來聽說其中一位是四川大學的陳教授,另兩位是當時四川師範學院的王教授。會場前排坐着4位學生,看樣子個個都在30歲左右。旁聽的學生沒有幾人,我和藍文才都不認識他們,也許是本專業下屆的研究生吧。

第一個學生答辯結束後,接着就是那四位研究生中年齡相對較小的年輕人答辯了。當他按照程序和要求陳述論文後,便進入答辯環節。師生你來我往,不多時便見那個答辯者與主席台上的陳教授爭論起來,而且越爭越激烈,誰也不讓步。最後在老師的勸導下,這位研究生不再發聲了,但表現出不服氣的神情。後來我們才知道他叫趙義山,答辯沒有通過。

不管當時還是事後,我和藍文才談論到大學裡見到的學術之爭這一幕,都很佩服趙老師,覺得他不畏權威,對的就是對的,敢于堅持真理。當學生的都知道,不管是什麼層次的答辯,學生不接受老師的觀點和評論是要吃虧的,趙老師明知與答辯老師爭執,堅持自己的觀點是會影響前途的,但他就是不妥協。義山先生的這種學術精神,一直長住在我心中,至今仍讓我佩服不已。

我們與趙老師的緣分就是在學校的這次學術之爭中搭上的,不過當時對他的印象就是一個堅持己見、敢於挑戰權威的一個個性鮮明的學生,只是比我們學習的層次高一點,年歲大一點罷了。事情過後對他也就淡忘了。然而我對這個校園故事裡主角的印象,是後來他給我們上課當老師才逐漸加深的。但不管怎麼說,我在旁聽中文系首屆研究生答辯會,就認識了趙義山老師。

他從宋詞中走進我們的心裡

學生像一棵棵綠樹,無不沐浴着老師智慧的陽光。唐詩、宋詞讓我喜愛一生,這其中少不了趙老師給我們授課的影響。

在我的記憶中,義山先生是在80級中文系第五學期與我們結上師生之緣的。那是1982年秋季開學後,第一周的一天上午1-2節,是我們的古代文學課,上課地點是那棵大黃角樹下的104階梯教室。隨着上課鈴聲臨近,一位年輕老師從從容容走進了教室。當我看清他面目時,一下很驚奇,嘿!這不是上學期研究生答辯不服答辯主席陳教授點評,並與老師爭辯的那位研究生嗎?不是說畢業論文被答辯組老師給「掛」了,怎麼來給我們當老師講課了呢?

在教室里有此詫異的同學,可能只有我和藍文才,因為當時只有我倆去旁聽了研究生答辯,見識了他的風采

上課鈴聲響後,他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出他的名字,並作自我介紹。這時我才真正把趙老師的尊姓大名記在心裡。

古代文學是我們的專業課,每周四節,隨着學習進程的延續,我對趙老師上課的感受越來越好。記得趙老師開始給我們講授的是宋詞,最先講的是什麼,不翻當年的筆記本現在已經記不清了,但我畢業後進入社會,一說到宋代文學首先想到的是趙老師講授的宋詞,而燦若星辰的宋詞名家中,首先進入我大腦屏幕的不是蘇辛,而是柳秦以及女詞人易安,這一偏愛不得不「歸咎」義山先生那精彩講課對我的「刺激」。

我感受先生講柳永和秦觀的作品特別精彩,賞析作品激情洋溢。記得講柳永的《雨霖鈴》,在闡述了柳三變進士及第的坎坷,對宋詞的貢獻後,便分析作品。趙老師深厚的文學修養,課堂上聲情並茂的鑑賞,很快就把我們帶進了作品的意境中。「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詞中特定的意象,經趙老師藝術般的演繹,出現我們眼前的便是如詩如畫的景象。

無論是詞中那「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淒楚悲涼,還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無可奈何,至今讓我一觸及宋詞,就想到這些離人傷感的詞句。

趙老師給我們講秦觀,儘管幾十年了,那上課的聲音在我耳邊仍舊如初,那神采仍在眼前。對秦少游的作品,我們課本里選了三首,趙老師重點講了第二首《鵲橋仙·纖雲弄巧》,這首詞雖然短小,但在五十六個漢字里卻蘊含着萬般柔情和無限悵惘。此詞經趙老師有聲有色的講授,其意境既柔情似水,又無限宏闊,詞中句子皆成名言。

秦觀雖然是蘇門學士,就文學造詣,他與老師蘇軾相比,還是略遜一籌,但是說到宋詞,在我的記憶磁盤裡,秦觀比蘇軾刻錄得更深,往往第一時間就會蹦出「纖雲弄巧,飛星傳恨」的美句,這也許是義山先生精彩的課堂教學對我的影響。四十年了,他所講的這首詞的內容,我還依稀記得一鱗半爪。

他說呀,這首詠「七夕」的節序詞,少遊學士借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悲歡離合,天長地久而不棄不舍的傳說,謳歌了真摯、純潔、堅貞的愛情。小詞哀怨、喜樂交織,融天上人間為一體,將深沉的感情與優美的形象巧妙結合,極力讚揚美好的愛情。尤其最後兩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其意境高遠,情感真摯,使詞的思想境界得以超凡脫俗,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遂成千古佳句,不愧千古絕唱。趙老師講到最後這兩句的形態和聲音,至今我還記憶猶新。

總之,趙老師給我們講宋詞講得真好,後來隨着教學藝術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講元散曲講得更好,而且課越講越好。

先生是我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

大學四年的學習,要完成學業成為合格的畢業生,除了前期的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最後還有一項檢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實際獨立完成課題的能力,就是做畢業設計或寫畢業論文,我們文科專業是寫論文。我的畢業論文是《試論李清照詩歌的愛國主義思想》,指導老師就是趙老師。 當年我們做畢業論文,指導老師是自選還是由系裡安排指定,我已經記不清了。本人愚鈍不懂怎樣選擇指導老師,就由系裡安排,結果趙先生又成了我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有幸加深了這師生緣分。

也許當時趙老師剛留校上課不久,連講師都還不是,所以在他名下指導我們年級做畢業論文的學生不多。我依稀記得,我們八零級一班就我一個,三班和四班還有兩三個,在趙老師名下總的沒有超出五個學生。

我的畢業論文開始是稀里糊塗的,不知該怎麼去做,從哪裡下手,怎麼選題,這些根本弄不明白。在與上屆的同學聊到畢業論文之事,正好有位師兄想研究李清照,已寫了一點東西,問我要不要,乾脆就給我。

我正在為畢業論文一籌莫展之時,這無疑雪中送炭。選題有了,也有一些研究基礎和思路,但是要作為畢業論文還有相當差距。雖然觀點有了,但是研究假設怎麼確立,論證材料找哪些文獻,論文架構怎麼設置等,這些都是糊裡糊塗的。我研究的對象是李清照,她作為宋代的一位著名的女詞人,生活在南北宋交替時期,雖然才華橫溢,詩詞創作不讓鬚眉,但是作品大多是兒女私情,玩耍嬉戲情調,或者夫妻不能長相廝守的哀怨情愁。須知她又出生在官宦家庭,優越和比較開明的家庭使她從小就受父母的寵愛,出嫁也是落到官宦之家,而且她又處在程朱理學大行其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對這樣背景的女詞人李清照,硬要說她的作品有愛國主義思想,確實有些牽強附會,能顯現愛國情愫的作品,也僅是生處國破家亡後亂世中所作的《夏日絕句》:「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僅此而已,就要給她定論愛國主義,還真有些難度。但是在趙老師的指導下,我的畢業論文不但完成了,而且還得了良好。

這些除了自己思考和努力外,主要歸功於趙老師的精心指導。

在我記憶里,那時義山老師就住在我們學生宿舍前面的東二樓,他因剛留校不久,資歷不夠,家屬還沒調來,因此學生去找他請教問題很方便。那時做畢業論文不像現在的大學需要學生答辯,因此截稿時間比較晚,記得當時都五月份了,即將畢業的學生都還在忙論文。做論文那段時間,我經常到趙老師家打擾請教。記得我有兩次到趙老師那裡請他指點論文(當時只能手寫文稿),時間已到五月底,南充那座「小火爐」已經很熱了,先生穿着白背心,手裡拿着紙扇,一邊看我的論文稿,一邊扇着手中的扇子,這個鏡頭在我大腦里至今都還很清晰。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我們雖然隨着歲月的剝蝕慢慢老去,「歲歲年年人不同」,但對潤澤吾輩一生的恩師之情,仍是「年年歲歲花相似」。[1]

作者簡介

秦道廉,曾經的老三屆知青,四川綿陽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