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拉曼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拉曼特
 

布拉曼特( 1444一 1514),意大利文藝復興後期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在 羅馬城為教皇服務,是當時新建築樣式的熱烈倡導者。1506年,布拉曼特奉教 皇朱利葉斯二世之命主持重建聖彼得大教堂。在這項任務中,他勇於創新,打 破了建築史上基督教教堂長方形建築的傳統,而是將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為正方 形,再在其上加蓋一個大圓頂。不過,這一創新的設計方案遭到了當時許多人 的反對,被指責為「反對傳統」,因而未能付諸實施。 此後,由布拉曼特設計的坦比埃多圓形小教堂發揮了他的建築藝術才能。坦比埃多圓形小教堂雖然規模較小,但頗具氣勢。教堂採取了圓形集中式的布 局,利用不同尺度的古典柱式和精美的裝飾雕塑呈現出莊嚴而精巧的建築特 色。坦比埃多圓形小教堂的建成標誌着文藝復興興盛期建築黃金時代的開始。4、 [1]

人物簡介

布拉曼特( 1444一 1514),意大利文藝復興後期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在 羅馬城為教皇服務,是當時新建築樣式的熱烈倡導者。1506年,布拉曼特奉教 皇朱利葉斯二世之命主持重建聖彼得大教堂。在這項任務中,他勇於創新,打 破了建築史上基督教教堂長方形建築的傳統,而是將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為正方 形,再在其上加蓋一個大圓頂。不過,這一創新的設計方案遭到了當時許多人 的反對,被指責為「反對傳統」,因而未能付諸實施。 此後,由布拉曼特設計的坦比埃多圓形小教堂發揮了他的建築藝術才能。坦比埃多圓形小教堂雖然規模較小,但頗具氣勢。教堂採取了圓形集中式的布 局,利用不同尺度的古典柱式和精美的裝飾雕塑呈現出莊嚴而精巧的建築特 色。坦比埃多圓形小教堂的建成標誌着文藝復興興盛期建築黃金時代的開始。

布拉曼特拉斐爾的朋友,米開朗琪羅的對手布拉曼特(DonatoBramante,約1444--1514),是盛期文藝復興意大利最傑出的建築家,他一生主要在米蘭和羅馬工作,把古羅馬建築的形式借用來傳達文藝復興的新精神。在米蘭度過22年後,布拉曼特來到教會的中心羅馬,這時他已經55歲了,是一位成熟的大建築家。雄心勃勃的教皇朱理二世計劃重修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聖彼得大教堂,這個任務首先落到布拉曼特的身上。

代表作品

在米蘭度過22年後,布拉曼特來到教會的中心羅馬,這時他已經55歲了,是一位成熟的大建築家。雄心勃勃的教皇朱理二世計劃重修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聖彼得大教堂,這個任務首先落到布拉曼特的身上。布拉曼特大膽地拋棄了傳統手法以及巴西利卡式教堂的形制,設計了一座集中式教堂,用他本人的說法,就是"要把萬神殿安放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巴西利卡之上。"但直到他逝世之際,聖彼得大教堂還遠沒有建成,在漫長的建造過程中,這座教堂最後的面目同他的設計已有相當距離了。現存布拉曼特完整的代表作之一,是位於羅馬蒙托里奧聖彼得修道院中的小教堂坦比埃多(1502--1508)。這座成為盛期文藝復興建築最初範例的小型建築,從古典神廟獲得啟示,由莊嚴的多利斯式圓柱構成迴廊,上面的槽部托着架在鼓形座上的彎窿,整個建築渾然一體,雖然不大,卻頗具氣勢。它的和諧,它的單純,它的勃勃生機,均體現了這個不同於中世紀的新時代的理想。

意大利學術界將文藝復興建築分成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在佛羅倫薩,為人文主義階段,即整個十五世紀。第二階段為羅馬的經典時期。第三階段是風格主義階段。其中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幾乎是同時並存的,時間大約在1500年到1580年間。文藝復興經典時期誕生於羅馬。這要歸功於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1444-1514)、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1483--1520)和米開朗基羅。 三者之中,年齡最大的是布拉曼特。在來到羅馬之前,他一直在米蘭接受繪畫的教育,並在那裡工作。據說,他改行搞建築,是認識藝術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之後。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繪畫技術即使再努力也無法超越達芬奇。到15世紀中期,意大利倫巴第人的建築仍深受哥特建築風格的影響。後來,米開羅佐(Michelozzo,1396-1472)、達芬奇、安東尼奧•迪•彼得羅•阿韋利諾(Antonio di Pietro Averlino,1400-1469)、等藝術家的到來逐漸改變了這樣的局面。

1461年到1470年間,阿韋利諾在米蘭建造了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醫院(Ospedale Maggiore)。這是一個內部帶有天井的巨大建築,且仍保留着一些中世紀的建築元素。還有喬萬尼•安東尼奧•阿馬代奧(Giovanni Antonio Amadeo,1447--1522)於1470年到1472年在米蘭附近的貝爾加莫(Bergamo)興建了科萊奧尼禮拜堂(Cappella Colleoni)。阿馬代奧還改建了帕維亞的切爾托薩修道院(Certosa di Pavia)。

布拉曼特於1477年到達米蘭,在米蘭建造了聖沙弟樂聖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presso San Satiro)中的後殿。這是15世紀最為傑出的藝術精品。人們將其稱其為「能產生錯覺的後殿」(famous for the illusory prospect of " false apse .")。這顯示了高超的繪畫技能。

隨後,他建造了米蘭恩寵聖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圓頂(tiburio)。這是一個中心布局的建築。教堂前面是修道院。教堂模仿的是布魯萊內斯基設計的美第奇家族的墓地室。但這個圓頂過於陡峭,加上過分的裝飾,其合理性較差。

當布拉曼特於1499年去往羅馬後,其風格明顯受到古羅馬遺蹟的影響,性格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變得更加嚴肅。他在羅馬的早期作品證明了這點,例如,羅馬的和平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a Pace),模仿的是米蘭聖母天主教大學的迴廊(chiostri di Sant'Ambrogio),下層門廊使用多力克立柱支撐,而上層使用的是半露方柱。有着濃重的羅馬神廟的感覺。

坦比哀多建於1502年,這是羅馬經典時期的傑出作品,這個建築雖然也屬於中央布局式建築。但與佛羅倫薩中心布局式建築相比,顯然不是一個類別。 坦比哀多使用16根多力克立柱組成的圓形迴廊,支撐圓頂。空間感更強。據說,伯拉蒙特模仿的是古羅馬的維斯塔神廟(Temple of Vesta)。場地則按以往的傳統,建在聖人彼得遇害的地方。因此這個建築與聖人彼得遇害的時代相匹配。從外觀上看,其嚴格遵循古典建築的對稱和比例關係。有人曾測量過,圓頂的高度與建築的直徑(14.7米)恰好相等。即正面的投影是一個正方形。

坦比哀多被建築業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為經典的建築,也是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建築。梵蒂岡聖彼德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巴黎先賢祠(Panthéon,Paris)、倫敦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其圓頂結構都是模仿坦比哀多。

在設計完成了梵蒂岡的貝爾韋代雷庭院(Cortile del Belvedere)後,布拉曼特被指定負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的重建工作。受到萊昂納多•達芬奇有關中央布局式教堂研究的影響,其設計方案為一個希臘十字。設計圖中的對稱性,無法顯示後殿的具體位置。教堂的中央為一個巨大的圓頂,四周有4個小圓頂。另外還有4個鐘樓。內部,側面的禮拜堂屬於希臘十字的附屬部分。

模仿布拉曼特希臘十字設計有許多教堂,有名的教堂包括羅馬的埃利焦•德•奧雷菲奇教堂(Sant'Eligio degli Orefici),蒙特普齊亞諾的聖人比亞焦教堂(La chiesa di San Biagio)、托迪的聖母瑪麗亞神廟(tempio di Santa Maria della Consolazione)等。

布拉曼特大約在1508年與拉斐爾相識。藉助布拉曼特的幫助,拉斐爾設計了羅馬的埃利焦•德•奧雷菲奇教堂(Sant'Eligio degli Orefici)。並以布拉曼特的聖彼得教堂設計圖為背景,繪製了《雅典學院的繪畫作品》。

蒙特普齊亞諾的聖人比亞焦教堂(La chiesa di San Biagio)是由安東尼奧•達桑加羅設計,建造開始於1518年。

托迪的聖母瑪麗亞神廟(tempio di Santa Maria della Consolazione)與達芬奇的設計有些類似。這個工程的實際建造者是布拉曼特。 布拉曼特在聖彼得教堂的影響力,也影響了一些小型的設施。例如,羅馬的人民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 Popolo)的基吉禮拜堂(cappella Chigi)在結構上模仿的是聖彼得教堂。

在布拉曼特的職業生涯中,他對民用建築也十分關注,例如,他與拉斐爾設計的卡布里尼宮(Palazzo Caprini),建於1508年。它被視為16世紀文藝復興建築的典範。這個建築結合了佛羅倫薩文藝復興建築的特徵,包含了美第奇里卡迪宮的石磚和魯切拉宮的立柱,並分別作為一層和二層的正面。使用圓拱作為一層的開口,而立柱則演變為支撐屋檐的手段。

後來這個樣式被複製。包括羅馬的維多尼·卡法雷利宮(Palazzo Vidoni Caffarelli) 米凱萊·聖米凱利(Michele Sanmicheli,1484-1559)設計建造的維羅納的蓬佩伊宮(Palazzo Pompei)和卡諾薩宮(Palazzo Canossa)。 帕拉第奧的齊韋納宮(Palazzo Civena)、波爾托宮(Palazzo Porto)、蒂耶納宮(Palazzo Thiene)。 另一類居住式建築是法爾內塞宮,主要出自小桑加羅(Antonio da Sangallo il Giovane,1484--1546)之手,後期由米開朗基羅完成。這個建築沒有使用石磚和立柱。但卻使用了布拉曼特和拉斐爾在卡布里尼宮(Palazzo Caprini)窗戶和附帶的人字架。 [2]

傑出設計

 《聖彼得大教堂》(1502--1508) 聖彼得大教堂最初是由布拉曼特( Donato Bramante )設計,他在設計圖賦予羅馬的偉大建築–萬神殿新的解釋,實現他所得意的中央堂形式的最大規模。重建聖彼得大教堂的計劃在1506年便決定下來,當布拉曼特在設計這個新的中樞式的大教堂時,面臨着幾個問題:聖彼得的陵墓在高壇之前,因此必須建在圓頂之下始之成為教堂的中心點;另外,但意大利自古典時代以來便沒有建造過像聖彼得教堂那樣宏偉的建築:而且當聖彼得教堂的建築計劃圖剛完成時,布拉曼特卻被召去重建梵諦岡的部份建築。布拉曼特在1514年去世時,新的聖彼得教堂的地基已準備妥當,但他所提出用來支撐圓頂的支柱卻不足以承擔其重量,以致後來接掌這個工程的人不斷增加這些支柱的厚度,以致經費不斷的追加,使得工程進行緩慢。這個問題一直到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在 1547 年接管以後才獲得解決。整個教堂共花了一百多年才完成,教堂大多根據米開朗基羅的設計建造,整個教堂有一百八十七公尺長,面部全部以大理石裝飾,包跨十一個小禮拜堂和四十五個祭壇。教堂的中心是教宗的祭壇,兩旁走道有七十六公尺長,其上則是米開朗基羅所建造的巨形圓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