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堆畫的歷史淵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堆畫的歷史

來自網絡的圖片

布堆畫的歷史淵源陝西延川布堆畫源自廣泛流行於當地民間的撥花,原為枕頭頂、裹肚、鞋面、墊肩、錢包、煙袋包上的裝飾物。其創作材料為棉紡織土布,染以青、赤、黃、白、黑諸色,以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花鳥禽獸為題材,運用純民間的複合造型法,進行貼塊、拼接、鑲花、堆疊、縫合,製作出極具特色的圖案。畫面大多誇張變形、意象生動、想像奇特、堪稱陝西一絕。下面一起來看看布堆畫的歷史。[1]

布堆畫,又稱撥花、撂花、布貼畫,流傳歷史悠悠,是延川民間藝術中的珍品。它起源於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由婦女們給孩子衣服打補丁演化而來,小孩子在會爬或初學走路階段,褲子的膝蓋,衫子的肘頭最易磨破,需打補丁。一些心靈手巧,愛好美觀整潔的婦女,對補洞生出一種新思路,即據洞口大小將補丁剪成適宜裝飾的各種圖形,選擇宜於搭配的各色布,縫綴上去,獲得一舉兩得之效。


這種做法,不斷自發傳播,並由此得到啟發,擴大了應用範圍,逐漸應用於衣肩、衣兜、披肩、鞋頭、褲腳,形成了一種裝飾新招數,於是不再局限於補破洞,而且圖案花樣也變名。巧婦們不僅給孩子做老虎帽、獅子鞋,而且選用各種吉祥喜慶圖案,給新婚男女做布堆畫枕頭頂,有《魚戲蓮》、《石榴結子》、《胖娃娃》等,蘊藏着恩愛和睦、生育稱心之意;也有做成《孫悟空》、《小老虎》、《小狗》、當作禮物送人,表示友誼和慶賀。這就是最初朦朧的布堆畫。

隨着生活條件的改善,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婦女對美的認識領域進一步拓寬,竭力構思他們崇尚生殖繁衍、神靈保佑、吉祥如意的圖畫,揭示人類產生、生存以及發展變化的奧秘。20世紀80年代初,馮山雲率先搜集、整理研究民間廣為流傳的布堆畫藝術,在此基礎上立求創新,使這朵生根民間、隱居野外的珍異奇葩,大放光彩,引人注目。

1992年,延川鎮成立民間藝術開發研究中心。1994年6月18日成立延川縣布堆畫協會。協會堅持每年舉辦4至5期布堆畫創作培訓班,不斷培養扶植藝術新人。此後鎮文化站幹部成為協會的台柱子,負責藝術指導。至1995年,會員增至40餘人,創作出布堆畫作品500餘幅,並予以分類建檔。

2001年9月至12月,全國著名的民俗文化學者、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先生和陝北藝術家馮山雲先生前往延川小程村採風。發現此處民間藝術的非風之處,繼而轉入考古、搜集、研究、指導培訓,為時達3個月之久。期間,選出28位民間藝術家。隨後,延川黃河原生態文化保護髮展協會經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在延川縣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創建了小程民間藝術村。2002年2月至2004年6月,又創建了碾畔黃河原生態民俗文化博物館。湧現出了高鳳蓮、劉潔瓊、郭如林、劉小娟、袁隨花等一大批布堆畫藝術家。[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