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坦坦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坦坦研究所位於巴西聖保羅州西郊大學區BUTANTA,是專門從事毒蛇、毒蜘蛛、毒蜈蚣和毒蠍子等各種毒性動物的研究、生產疫苗和抗毒血清的研究所[1]

中文名:布坦坦研究所

外文名:Butan टैन संस्थान(印地語) Butan Tan Instituto(葡萄牙語) Butan Tan Institute(英語)

拼 音:bu tan tan yan jiu suo

地 址:巴西聖保羅州西郊大學區BUTANTA

介紹

印地語:Butan टैन संस्थान

地址:巴西聖保羅州西郊大學區BUTANTA

專門從事毒蛇、毒蜘蛛、毒蜈蚣和毒蠍子等各種毒性動物的研究、生產疫苗和抗毒血清的研究所。它是全球收藏毒性動物標本最多的科研機構之一,這裡最多時曾存有8.5萬個毒蛇標本,其中也包括巴西和泰國獨有的劇毒毒蛇金剛王眼鏡蛇。研究所的生物博物館面積為150平方米。研究所常見的有響尾蛇蝮蛇珊瑚蛇等。珊瑚蛇由於身體的花斑有如珊瑚而得名。珊瑚蛇儘管有「毒蛇」的惡名,但只有把它惹火了,它才會張口咬人,釋放毒液。巴西蝮蛇毒性較大,個體也較大,最長達到4.5米。巴西人最害怕的是一種俗稱「雅拉拉卡」的毒蛇。巴西85%被蛇咬傷的人都是這種毒蛇的受害者。雅拉拉卡毒蛇長約1米。雅拉拉卡毒蛇也被譯成「南美蝮蛇」或是「矛頭蝮蛇」。

史記

1889年,沿海城市桑托斯港爆發了腺鼠疫情,州政府邀請以研究「抗蛇毒血清」著稱的醫生維塔爾組織一個工作小組,研究提煉能夠預防腺鼠疫的疫苗,並買下一個名叫「布坦坦」的莊園,作為生產抗鼠疫血清的實驗室。

1901年2月23日,巴西總統阿爾維斯簽署法令,正式組建了「巴西血清療法研究所」,後改名為「布坦坦研究所」。維塔爾醫生和助手們在抗毒血清研究領域取得許多重要成果。  1989年該所研製成功抗胸腺細胞血清,可用於抑制人體器官移植後產生的嚴重排異反應。現在,布坦坦研究所每年生產近2億劑疫苗和100萬支抗蛇毒血清,占巴西全國所需疫苗和抗毒血清的大約80%。

布坦坦研究所的毒蛇、毒蜘蛛、毒蠍子既有科研人員野外採集的,也有民眾主動送上門的。布坦坦研究所建所以來,大約有100多萬人次曾經為該所收集研究毒性動物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幫助。研究所85%的毒蛇、毒蜘蛛、毒蠍子和毒蜈蚣是由民眾主動送來的。  布坦坦研究所在100多年內整理和收藏了大約50萬個毒蜘蛛、毒蠍子和毒蜈蚣標本,8.5萬個毒蛇標本以及大量的研究卷宗,作為南美蛇類信息的一部分,泡在裝滿福爾馬林液的大罐子裡。

「阿爾瑪德依拉」蜘蛛是最常見的傷人蜘蛛。這種毒蜘蛛的身體為鉛灰色或是深棕色,肢體長着短毛,成年蜘蛛肢體長17厘米。除去足長,身體部分也有4厘米左右。毒性最大的是「瑪隆」蜘蛛。瑪隆蜘蛛肢體長3厘米左右,除去足長,身體部分只有1厘米左右。此外,還有腹部有紅點的「黑寡婦」蜘蛛,生活在草原上的「草蜘蛛」,個體粗壯、足上有花斑、腹部有長毛的「蟹蜘蛛」等。這些蜘蛛毒性不大,人被咬傷後,雖然有疼痛感覺,但不會危及生命,也不必用抗毒血清治療。

布坦坦研究所由此成為全球收藏毒性動物標本最多的科研機構之一,大量的資料記錄着毒性動物的學名和俗名、發現時間和地點等情況,這為研究和繪製巴西毒性動物的地理分布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和實物樣本。

在布坦坦研究所的微生物博物館遊客可以了解研究人員如何從毒蛇、毒蜘蛛等動物身上提取毒液或毒素進行研究,也能了解到製作抗毒血清和生物疫苗的過程以及該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可惜的是,2010年5月15日,布坦坦研究所生物標本庫房發生了一場大火,8.5萬個毒蛇標本幾乎燒毀殆盡。所幸記錄毒蛇資料的研究卷宗沒有受損。

視頻

巴西衛生監督局23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已授權聖保羅布坦坦研究所進口600萬劑中國新冠疫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