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茅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茅果
t01a0f6f4cd93556566.pn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454042&sid=1537216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巴茅果

漢語拼音:Bā Máo Guǒ
別名:牛草果、苦蘆骨
性味:味甘、辛,性微溫
功能:具有解表透疹,行氣調經之功效
主治:常用於小兒疹出不透,胃脘痛,疝氣,月經不調

巴茅果,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芭茅(五節芒)Miscanthusfloridulus(Labill.)Warb.的根莖部葉鞘內的蟲癭。性微溫味甘、辛,具有解表透疹,行氣調經之功效。常用於小兒疹出不透,胃脘痛,疝氣,月經不調。[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巴茅果

拼音名:Bā Máo Guǒ

別名:牛草果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五節芒根莖部葉鞘內的蟲癭。蟲癭全年均可採集。

原形態

五節芒,又名:萱仔、馬兒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根莖橫生,具葉鞘,常在鞘內生有蟲癭,腫大如竹筍形。稈無毛,節下具白粉。葉鞘無毛或僅邊緣疏生纖毛;葉片披針狀線形;長25~60厘米或更長,寬15~30毫米,先端漸尖,邊緣粗糙,主脈闊,白色。圓錐花序頂生,寬大而稠密,長30~50厘米,分枝纖細;每節着生2小穗,一具長柄,一具短柄;基盤上有白色絲毛,長於小穗;第1穎漸尖,有脈2~3條,中脈不明顯或缺;第2顆與第1穎相似,有脈3條,中脈明顯而粗糙;不孕花的外稃披針形,較穎稍短;結實小花的外稃短尖,先端2齒裂,齒間有一長約1厘米的芒;內稃卵形,長不及1毫米。花果期5~11月。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或草地。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安徽江蘇等地。

性味

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

順氣,發表,除瘀。

複方

治月經不調

巴茅果五錢至一兩。泡酒半斤,每次服五錢。

治小兒疹出不透

巴茅果三個。煎水服。

治小兒疝氣

巴茅果三個,茴香根五錢,香附米三個。蒸甜酒服。[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文獻

  1. 巴茅果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巴茅果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