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彥木仁蘇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彥木仁蘇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中東部,東經:106°12.21′--106°51.629′,北緯:39°38.497′--40°23.108′,現轄聯合、烏蘭布和、巴彥樹貴、巴彥套海、上灘、烏蘭素海6個行政嘎查。總面積2634平方公里,總人口2040人(2017),回族占總人口67%,是一個以回族人口占多數,蒙、回、漢等多民族聚居的蘇木;農村牧區戶籍人口1231戶2833人,占總人口的89.6%。[1]

中文名稱: 巴彥木仁蘇木

別 名: 老磴口

行政區類別: 蘇木

所屬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下轄地區: 聯合、烏蘭布和、巴彥樹貴、巴彥套海、上灘、烏蘭素海

政府駐地: 聯合嘎查

電話區號: 0483

郵政區碼: 016055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中東部

面 積: 2634平方公里

人 口: 2040人(2017)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老磴口鹽務所、清真東大寺、好來寶清真寺

機 場: 烏海機場

火車站: 烏海火車站

車牌代碼: 蒙M

平均海拔: 800--1500米

地理環境

地形西低東高,地貌以沙漠、荒漠草原和黃河衝擊堆積階地為主,西靠烏蘭布和沙漠,總面積2634平方公里;東臨黃河,入境流程67公里,荒漠乾旱及河灘草場利用率約占40%。氣候屬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氣候,降雨稀少,蒸發強烈,風沙多,氣候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48.52毫米,最大年降水量225㎜,最小降水量69.2㎜,年蒸發量2981.23㎜,年平均日照時數3000-3300小時,年平均氣溫8.3ºC,無霜期156~165天,全年大風日數15天,多為西北風。

沿革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選定此地為吉蘭泰食鹽外運碼頭,並設衙署,駐紮司員,促進了當地手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此設磴口總管公署;1958年成立巴音木仁蘇木;1959年與磴口縣中灘友誼公社合併成立巴音木仁公社;1983年改為巴彥木仁蘇木,並沿用至今。巴彥木仁系蒙古語譯音,意為「富饒的江河」,因地處黃河之濱,故名。

資源

黃河左岸、沙海之濱,西部烏蘭布和大沙漠神奇莫測,東部黃河一瀉千里,境內河叉密布,綠草如茵,天鵝、白鷺、野鴨、野兔、野狐等野生動物資源比比皆是;肉蓯蓉、鎖陽、甘草和沙漠葡萄等特色沙生植物種植歷史悠久;紅公雞、紅嘴雁、紅公牛、紅眼魚並稱「四紅」,以其肉質鮮美聞名全國。境內儲有豐富的鹽、鐵、金屬鈮、鉀長石、雲母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

民族

蘇木以回族聚居為主,回、蒙、漢等多民族雜居,回族和大部分蒙古族均信奉伊斯蘭教。我們都知道蒙古民族大多數信仰佛教,信仰伊斯蘭教的是少數。這裡的蒙古族講蒙古語,使用蒙古文,也與蒙古族一樣過放牧生活,但他們信仰伊斯蘭教,以伊斯蘭的戒律要求自己,成為蒙古民族中最為奇特的一支。當地居民稱他們為「蒙古回回」、「科布爾蒙古」或「纏頭回回」。

區位

地處黃河中上游「三市一盟」交匯處,東臨黃河,與天驕聖地鄂爾多斯市隔河相望,南依新型工業城市烏海市,西接全國八大沙漠之一的烏蘭布和沙漠,北靠全國商品糧基地河套平原。對外交通便利,北距磴口縣60公里,南距烏海市30公里,距離盟府巴彥浩特鎮200公里;跨河浮橋直接連入110國道、包蘭鐵路,距離烏海機場僅22公里,有定期航班飛往全國各地,初步構成公路、鐵路、航空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是內地聯繫廣袤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和窗口。

經濟社會

2015年全蘇木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71萬元,同比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收入4372萬元,同比減少4.0%;第二、三產業收入2499萬元,同比增長60.9%。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64:4:32。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06.62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574元。

農村牧區概況

巴彥木仁蘇木主要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現有耕地11038.61畝,全部為揚黃灌溉;有黃河河灘地75605.24畝,可供耕種的河灘地近4萬畝;基本草原190萬畝。2015年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58123畝;年末牲畜總頭數30289頭(只)。農牧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地緣獨特,交通便利,市場潛力巨大;二是水利灌溉設施完善,成本較低;三是土地資源豐富,待開發空間大;四是河灘地面積大,飼草料充裕;五是有沙漠、黃河、濕地、草原等獨特景觀,發展旅遊業前景廣闊。

視頻

巴彥木仁蘇木:調整產業結構 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