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山鎮

巴山鎮崇仁縣城所在地,位於崇仁縣中部,東經116°3′,北緯274°5′,境東與郭圩鄉相連,南接石莊,西與馬鞍連接,北面與河上毗鄰[1]。全鎮方圓170平方公里,鎮區(縣城)面積13.5平方公里,下轄8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現有人口13.89萬人(多為漢族江右民系),耕地面積3.181萬畝,山林面積11萬畝[2]。巴山鎮交通便利,地處撫州市半小時經濟圈,撫吉高速、撫八公路、撫樂鐵路貫穿全境;物產豐富,盛產香甜爽口的毛板栗、富含氨基酸的油茶,是「中國麻雞」的原產地[3]。以種植水稻為主要經濟來源。鎮企業主要有紡織、金屬加工、飲食業等。

中文名	
巴山镇
省	
江西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人口	
10万(2013年)
方言	
赣语
电话区号	
0794	
国家	
中国
行政区类型	
乡镇
面积	
170余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车牌代码	
赣F
邮政区码	
344299

政區沿革

巴山設鎮始於唐代廣德二年(764年),為縣署所在地;明代中葉築南、北兩城城垣,南城為民城,北城為官城;

巴山湖

清代設里制,分東耆、西耆、北耆三里;民國前期沿襲清制,民國二十年(1931年)推保甲制,設區署,巴山鎮為第一區;1940年撤區設鎮,分為橋北、橋南兩鎮,1944年又合併為巴山鎮;1949年前屬縣一區,仍分官城、民城;1949年7月改名城關鎮,1952年改城關鎮為城關區;1953年復為巴山鎮;1958年10月成立城關人民公社,轄寶水、巴山、石莊、樂豐、橋北、永勝、和平、羅梘、寶塔、文溪、小港等11個大隊;1961年改稱巴山鎮人民公社,1966年8月更名為紅旗鎮人民公社,1980年12月復名巴山鎮人民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鄉,仍設巴山鎮;2001年10月,撤原沙堤鄉、郊西鄉併入巴山鎮;2010年7月,原永勝機械廠、江西第一木材廠社區併入巴山鎮。

政區劃分

國土面積170平方公里,耕地3.79萬畝,村委會19個,居委會10個,村民小組200個,人口13.89萬人,其中農業人

口3.89萬人,其中勞力8.9萬人,外出務工3.8萬人,鄉(鎮)屬單位6個,幹部職工126人(其中鄉鎮屬單位88人),村委會幹部 95人,居委會幹部 60人。 2011年末領導中大、勝利、中山、西路、道南、新街、黃家、城北、一木、永勝10個居民委員會,寶水、巴山、東門、躍進、光明、永紅、圩里、羅梘、洋州、中分、宣華、劉渡、開發、樂豐、羅溪、何家、竹山、永勝、里坊1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46個居民小組、201個村民小組。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3.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5萬人,城鎮化率73.2%。另有流動人口1.65萬人。總人口中,男性6.52萬人,占48.1%;女性7.06萬人,占51.9%;均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2 ‰,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 7‰。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5.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8.7千米,總面積19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72平方千米,占77%;山地面積96.6平方千米,其中林地56.6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58.6%,水域25平方千米,占12.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90人。

經濟發展

廣場 巴山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調整農業,優化工業,發展第三產業」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特色農業,一手抓訂單農業;一手抓企業轉制,發展個私經濟,一手抓招商引資,夯實工業基礎;一手抓鎮域經濟發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全鎮充分發揮地域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現在全鎮建立了以縣城為中心的3000畝蔬菜生產基地,800畝田藕生產基地和2000畝的果業開發基地。利用平緩荒山草坡散養麻雞800餘萬羽,建立了集孵化、養殖、加工的麻雞生產銷售一條龍體系。逐步形成了蔬菜種植村、麻雞養殖村等一村一特、一村一品格局。同時鎮黨委、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訂單農業,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全鎮引進外資建立了8個苗木花卉生產基地,採取「公司+農戶」生產經營模式。2004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40元。

巴山公園

2006年巴山鎮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1.79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586.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80元。

2007年我鎮預計可實現財政收入2454萬元,比2006年預計增長55.6%;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4.6億元,比上年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主要投資於鄉村公路建設和城鎮建設;引進了廣東省陽春市張江清先生投資2200萬元興辦了「江西穗豐鉗剪有限公司」;農民人均純收入5260元,比上年增長11.8%。

2009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7.9億元,實現財政收入4073萬元。

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433600萬元,財政總收入12672萬元(其中,國稅2421萬元,地稅7055萬元,財口319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87207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0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00元。 2017年,巴山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47.22億元,比上年增長8.9%;完成財政收入10436萬元,比上年下降17.6 %,其中:國稅完成2746萬元,增長13.4%,地稅完成5662萬元,下降19.7%,財口完成2028萬元,下降36.5%;農民人均純收入13497元,比上年增長9.2%;巴山鎮鎮域範圍內城區棚戶區改造、寶水新區海綿城市等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17.12億元。 農業 耕地面積3.8萬畝,人均0.97畝;林地面積10.9萬畝。是(國家/省級)重要的麻雞、大棚疏菜生產基地。農業總產值2011年達到4.5億元,比上年增加20%,占GDP的比重27%。[3]

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0779噸,人均799千克,其中水稻29371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大豆、紅薯等。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0.09萬畝,產量110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1908噸,其中花生643噸;蔬菜種植面積3.2萬畝,產量33585噸。

畜牧業以麻雞、生豬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4.3萬頭,年末存欄1.4萬頭;牛飼養量0.1萬頭,年末存欄0.08萬頭;家禽飼養量2708萬羽,上市家禽2124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23682噸,其中豬肉2371噸,牛肉63噸,禽蛋1807噸,畜牧業總產值2.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0%。

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2.26萬畝,其中防護林8200畝,經濟林12000畝,竹林12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0.42萬株,林木覆蓋率56.6%。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0.68萬畝,產量1700噸,主要品種有桔子,其中桔子1200噸。

漁業以水庫、魚塘養殖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淡水水面22平方千米。2011年,人工水庫養面積2052公頃,產量7400噸;魚塘養殖面積148公頃,產量534噸;水產品總產量2000噸;漁業總產值0.3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

2011年,擁有大型農業機械0.39萬台(輛);農民人均純收入5700元。 工業 2007年我鎮實現企業銷售收入34195萬元,比上年增長58.4%,主要集中在招商引資項目、機電、機制磚廠銷售收入比上年均有較大增長;2007年完成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入640萬元,主要有明正新建廠房一棟及設備,四分廠新增一條生產線,益華新增一套設備。2007年新上企業5家,分別是福興建材廠、崇仁縣華電電氣廠、恆康紙品廠、江西穗豐鉗剪、明正變電設備有限公司。

是崇仁縣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機電、成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重點規劃了機電產業園、永康工業園、盛世創業園等產業集群。工業總產值2011年達到7.9億元,比上年增加11%,占GDP的比重17%。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職工0.48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 7.9 億元,比上年增加11%。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 3家,被列入國家(省級)電力業500強。工業園區1個,省級1個;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3256個,職工8942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7億元,比上年增加13.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3億元,比上年增加9.3%。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7300萬元,比上年增加1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400萬元,比上年增加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830萬元,增值稅1900萬元,企業所得稅270萬元,個人所得稅32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加9%、16%、11%、12%。人均財政收入6100元,比上年增加12%。

社會事業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鎮黨委、政府注重為民辦實事,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幾年來先後爭取立項資金80餘萬元,興建了巴山鎮第四小學教學樓,籌資400餘萬元硬化了鎮村公路,籌資120餘萬元興建了巴山鎮敬老院,籌資80餘萬元解決了各小街小巷髒亂差的面貌,同時深入開展創評「文明樓院」、「十星文明戶」等活動,在廣大公民中倡導講文明、樹新風、強服務、樹形象、除陋習、別愚昧道德風尚。鎮黨委、政府先後被省政府評為「稅改先進集體」,被省委宣傳部、省計生委評為「全省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鎮」,被市政法委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被市、縣委評為「先進鄉鎮黨委」等榮譽稱號。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文化藝術團體4個,會員156個,其中團體會員86個,個人會員70個,創作完成的文化藝術作品有儺舞、人生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2個,演職人員45人,劇院(場)1座,座位600個,每萬人擁有0.2個,年演出120場次,觀眾達7.2萬人次;電影公司1個,電影放映單位1個,電影院1座,座位600個,每萬人擁有0.2個,年放映24場次,觀眾達12000人次;文化館(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室)1個,建築面積450平方米,藏書3.5萬冊;檔案館1個,建築面積480平方米。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兒園(所)6所,在園幼兒4887人,專任教師93人;小學19所,在校生6556人,專任教師40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055人,專任教師6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6%,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5%。

2011年教育經費達170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200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500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2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9.7%、11%、9%。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7%,比上年地提高了4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衛生院1所;病床36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3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固定資產總值45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 59人,其中執業醫師41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1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註冊護士0.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2萬人次,住院手術1470台次,出院病人2.3萬人次。[3]

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4/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6萬人,參保率98%;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69.5歲,其中男性68歲,女性71歲;孕產婦死亡率2/10萬,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2‰、1‰、1.5‰。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903戶,人數6542人,支出1587.5萬元,比上年增長8%,月人均202元,比上年增長7.5%;城市醫療救助26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542人次,共支出65.4萬元,比上年增長8%;2004年8月,接收三峽移民428人,分布在6個安置點。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78戶,人數1089人,支出118萬元,比上年增長7%,月人均108元,比上年增長11%;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9人,支出3.42萬元,比上年增長8%;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17人,支出18.25萬元,比上年增長11%;農村醫療救助18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87人次,共支出4.5萬元,比上年增長9%;農村臨時救濟460人次,支出25萬元,比上年增長11%。

社會福利費23.37萬元,比上年增長10%;社會服務單位1個,床位90張,其中生活無着人員救助床位79張,社區服務床位80張,社區服務設施10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0個,社區服務站10個。組織9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萬人,其中參保職工0.21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0.12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0.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13萬人,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民工0.10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52萬人。

交通運輸

已形成由鐵路、公路、水路等多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絡,2011年客運總量8.9萬人次,貨運總量6720萬噸。

鐵路向樂線過境,境內長5.8千米,為雙軌單向鐵路,設崇仁1個站。

臨八線省道過境,境內長17.5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撫州、吉安。有縣鄉 (鎮)級公路6條,總長150千米。2011年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1560輛,6410噸位。[3]

參考資料: 1. 崇仁縣巴山鎮基本情況

撫州市政府信息公開 2017-09-06 [引用日期2017-09-06] 2. 巴山鎮基本情況

撫州市政府信息公開 2017-09-06 [引用日期2017-09-06] 3. 巴山鎮

撫州市政府信息公開 2017-09-06 [引用日期2017-09-06] 4. 機構概況

撫州市崇仁縣政府信息公開 2018-02-04 [引用日期2018-02-04] 5. 巴山鎮2007年工作總結及2008年工作計劃

撫州市崇仁縣政府信息公開 2018-03-15 [引用日期2018-03-15] 6. 政府工作報告(2018)

撫州市崇仁縣政府信息公開 2018-08-26 [引用日期2018-08-26] 7. 巴山鎮工業發展情況說明

撫州市崇仁縣政府信息公開 2018-02-04 [引用日期2018-02-04] 詞條標籤: 鄉鎮 江右 贛東 崇仁縣 撫州市

視頻

重慶市城口縣巴山鎮 2018年05月18日發布

巴山鎮省級生態鎮宣傳片《最終》 2017年05月19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