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巴山吊鍋(楊雲新)

巴山吊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巴山吊鍋》中國當代作家楊雲新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巴山吊鍋

「巴山一大怪,盪着鞦韆做飯菜。」這裡的鞦韆是特定對象,即吊鍋。吊鍋懸在火兒坑上,悠悠晃蕩,像鞦韆,像一首古老的歌謠。

我剛當兵時,接見我的首長聽說我是巴山人,開口便說吊鍋仍巴山之怪。巴山吊鍋成為巴山兵與外地兵交往中的關鍵詞。外地兵喜歡這樣介紹我們巴山兵:籍貫吊鍋縣。我們覺得被羞辱,兵齡一長,成了兵油子,就說吊鍋早已成為歷史,巴山人早就進入了電飯煲時代。

這是真實的假話。電飯煲進入了巴山沒錯,但是鞦韆依然在盪,不但盪出古老的炊煙,盪出巴山的離騷,而且盪進了大雅之堂:城郊的農家樂,罐兒飯賣出了俏價錢。

巴山吊鍋讓外地人少見多怪,是因為它自身的古怪而導致。它的結構簡單又複雜,原始又科學。吊鍋不僅是鍋,還包含着罐。鍋罐是主體,還有不少附件,可以說巴山吊鍋是一個系統,缺了任何一個環節,運轉起來都成問題。

為了敘述的方便,就自上而下開始吧。粗壯結實的木杆橫擱在兩根樓桴上,木杆上穿着火吊鈎。火吊鈎由三部分組成,上部和下部是麻花狀鋼筋,中間是活動三角鐵連接,下部的鋼筋尾部是鈎,朝上,象稱鈎,用以掛鍋罐。火鈎能伸能縮,全靠那個三角鐵控制。這可雷翻了當年那些重慶知青,他們剛到時,不知道其中的訣竅,要升高鍋罐,把火鈎住上抬,火鈎不聽指揮,要降下鍋罐,把火鈎往下使勁拉,火鈎紋絲不動。他們像面對八卦,不得不請教貧下中農。貧下中農邊示範邊解說:不管升和降,都要一手握住三角鐵套,一手握住下端的鐵鈎,向上推或者向下放。特別強調,向下放,不是拉。高度恰到好處,兩手一丟,三角鐵咬住上下的麻花狀鋼筋,怎麼也不會滑落,只是鍋罐晃蕩着,像鞦韆,知青就故意推動幾下,鞦韆盪得更大,覺得很好玩,當然,這樣火力不能集中於鍋底,玩兩下,伸手抓住穩一下,鍋罐就不再晃了,裡面的水沸騰起來,發出咕嘟聲,像在與人對話。

知青恍然大悟,說這個三角鐵真不可小瞧,它把幾何、力學原理都用上了,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貧下中農說,到底是知識青年,剛開始鍛煉就能夠理論聯繫實際。

火塘,是在地上掘出的土坑,深有尺把,空間是一米多的正方形,由青石條筐邊。挖火兒坑,講究陰陽五行,比如時間,方位,順向,可不是說挖就挖的。

火鉗,材料是好鋼,兩個把手像牛耳朵,鉗杆則有尺多長,不管大柴細柴,就像老虎抓羔羊沒有跑脫的。

吹火筒,是老池竹或者老楠竹,一米多長。嘴巴吻着筒口,雙手捧住,對準火塘中心,鼓着腮幫用勁吹,火就由暗而明,烈焰騰騰,發出轟轟的聲音。看似簡單,但知青們也吃過它的苦頭,火沒吹得燃,反而「吹」得滿嘴是灰。自然又接受着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重新吸入空氣時,嘴巴依然吻着火筒口,怎不吸入灰呢。正確方法是,嘴巴得調到一邊,重新鼓足氣,再對準吹。

鍋罐,即鍋和罐,全部是生鐵鑄就,大多產於南壩。南壩是川東名鎮,生產鍋罐歷史悠久,產品特別有名,巴山各縣場鎮的鍋罐店鋪,南壩貨經常脫銷。鍋是敞口鍋,兩邊有耳子,連接着弓形鐵板,懸於火鈎,主要功能是炒,炕,烙。罐,像球體削去小半,蓋像飛碟,也是生鐵。主要功能是煮,燉,烘,煨。各家各戶,通常是一口鍋,多隻罐。有大罐,客多時才用,還有二號罐,三號罐,四號罐,分別俗稱抬罐,二罐,小罐,磬罐。

柴火燒得旺旺的,罐子裝上幾瓢清水,放入大米,用鐵瓢伸入罐底攪上幾轉,不然就粘底。當年重慶知青看到水沸而漲,不知釜底抽薪,而是用鐵瓢將水向下壓,結果是越壓越漲,撲到火塘里,搞得滿屋烏煙瘴氣。煮上十來分鐘,沒有硬心了,湯稠了,就將罐子提到必飯架上,扣上罐蓋,罐子倒置。架下是木盆,乳白的米湯擠出來,接在盆里,幹了,再掛上火鈎,微火烘一陣,再揭開鍋蓋側耳聽,注目看,沒有聲音,不冒氣泡,蓋上,把火塘里的旺炭刨到一邊,將罐子放上去,旋兩下,穩當了。這下就掛上敞口鍋炒菜。敞口鍋沒有生鐵蓋,如需高溫,就蓋上木蓋。忙着鍋里,不忘罐子,隔上幾分鐘,把罐子旋轉四十餘度,不然要吃糊飯,完成一百八十度,大概鍋里的活也結束了。如果有客人來,火塘里不僅煨着飯,可能還有雞肉鬆菌湯,臘肉湯等,香的氣味,從罐蓋縫隙擠出來,十分誘人。

小孩做不來飯,就被吩咐坐在火塘邊,專門經管火。如果把火搗熄了,大人就教小孩:人怕鬧,火怕造。大人忙那邊,小孩就可能用火鉗推鍋罐,盪鞦韆,自然招來一頓責罵。

電飯煲電炒鍋,只能與吊鍋比姿色,無法比飯菜的滋味。其中有說不清的秘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生鐵吊鍋,比重金屬炊具更低碳,環保,有利於健康。吊鍋煨出的鍋巴,黃燦燦,牙齒好的人咀嚼鍋巴,那爆發於牙齒的脆響,那滲透肺腑的香,那進入食道的過程,是世間獨一無二的美好感覺。再把米湯泡鍋巴,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如果有人動作慢了,喝不上米湯,可能會搞點笑:把頭伸到盆里舔米湯。

吊鍋,還是巴山人一冬的溫馨。大雪紛紛揚揚,全家圍住火塘,坐於柏木長板凳上,吊鍋在火吊鈎上晃悠,蒸氣把蓋子沖得呯呯地響,烤火的人,說崖上崖下的事情,說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的故事,講青面獠牙或者有身無頭的鬼故事,聽得我們渾身一陣一陣發麻,鑽進被窩就進入噩夢。如果沒有吊鍋的晃悠,那就如聽着一曲沒有伴奏的清唱,大為乏味兒。

而今,巴山人只有在特別忙碌的時候,才使用電飯煲,農閒的時候,停電的時候,仍然要用吊鍋,戀舊的原因,除了吊鍋飯好吃,無害,還因為用吊鍋罐可以燒出很多的草木灰做肥料,催生出綠色食品

吊鍋,雖然面臨現代文明的挑戰,但卻具備巴山不倒,它就存在的優勢[1]

作者簡介

楊雲新,筆名時在,曾用名楊雲興,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