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士底廣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士底廣場法語PlacedelaBastille)是法國首都巴黎的一個廣場,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紀念地方。

過去是巴士底獄所在地,直到攻占巴士底獄,隨後在法國革命期間的1789年7月14日到1790年7月14日之間,被徹底破壞,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這個廣場跨巴黎市的3個區:第四區、第十一區和第十二區。這個廣場和周邊地區簡稱為「巴士底」。

立於廣場中心的七月圓柱由路易-菲利普一世興建於1833年到1840年,是為了紀念1830年的七月革命。其他顯著的特徵包括巴士底歌劇院[1]巴士底地鐵站以及一段聖馬丁運河。在1984年以前,歌劇院所在的地方,曾經是巴士底火車站。

這個廣場經常舉辦音樂會或類似活動。巴士底的東北部擁有許多咖啡館、酒吧、夜總會和音樂廳,夜生活頗為熱鬧。

由於這個廣場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也經常用於政治示威,包括大規模的2006年3月28日法國勞工抗議。

在巴士底廣場交匯的道路有聖安托萬路、聖安托萬市郊路、亨利四世大道、里昂路、勒努瓦大道、博馬舍大道等。

簡介

位於巴黎塞納河右岸,巴黎市區東部,是昔日巴士底獄所在地[2]。從亨利四世林蔭大道向北伸延的曲折砌石線標明了原巴士底獄的範圍,在聖安東尼街和雅克—葛爾街的交角上一塊大理石上刻着:「這裡原為巴士底獄前院大門。

史稱它始建於1370年,本意是做為國王查理五世的王宮。據說它有八個炮樓,二十四米高的圍牆、二十五米寬的護城溝。儘管礕壘森嚴,巴士底獄卻曾在內戰中七次被克、六次投降,威風落盡。亨利四世時代,巴士底宮被用來做為儲存軍費之處,藏有四百五十萬利弗爾。但是亨利四世死後,這筆錢被他的敗家子老婆、攝政王瑪麗·德·美第奇揮霍殆盡。於是巴士底獄後來又被改為監獄。封建貴族們以「後門」弄到一紙「御璽令」(也譯為「國王火漆信」),不必經過司法程序,即可以公報私仇,隨意關押各類人士,包括大名鼎鼎的「鐵面人」和伏爾泰。1784年,御璽令被取消,巴士底獄進行了清理,只留下三十二個瑞士衛兵和八十二個榮軍院士兵留守。實際上,當1789年7月14日被巴黎民眾攻克時,裡面只剩有七名囚犯。

歷史

1789年7月14日,人們由此攻進古堡。「巴士底」一詞的法文意思是「城堡」。1369年至1382年這裡是一座軍事堡壘,用以抵抗英國入侵。1382年,改為王家監獄,最初用於幽禁失寵貴族,而最先被關進去的竟是其修建者、巴黎總督奧布里耶。從黎胥留時代起,巴士底正式改作國家監獄。巴士底獄占地2670平方米,由高牆和8座30多米高的塔樓圍護,四周是寬24米的深溝,有吊橋供進出。從16世紀起,這裡主要關押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兩次囚禁於此。巴士底獄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占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從15日起,民眾就揮鎬搗毀這座陰森的魔窟,把拆下的石塊墊到塞納河的協和大橋上,讓行人日日踐踏。在攻克巴士底獄1周年紀念日,當地群眾在監獄遺址組織了盛大的節日慶祝活動,並且立起一塊巨牌,上寫:「人民在此舞蹈!」1791年,巴士底獄被徹底拆毀,巴黎人民把這裡改建成巴士底廣場。1830年,巴黎通過法令,決定在巴士底廣場為「七月革命」的烈士立碑,於是建造了至今猶存的「七月圓柱」。這是一座高52米的巨大青銅圓柱,柱頂立着金翅自由神像,勢若凌空。他額上朗星閃爍,右手高舉火炬,左手提一條被砸斷的鎖鏈,以顯示自由戰勝專制暴政。柱身分為3截,以象徵「光榮的三天」,上邊刻滿烈士的英名,下面台基上的題詞為:「獻給在1830年7月難忘的三天(27~28~29)里為大眾自由捐軀的法蘭西公民。」1880年6月,法國國民議會把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巴士底廣場是法國歷史的見證之一:1848年2月,巴黎人民在這裡宣布成立共和國;「六月起義」和巴黎公社時,無產者又在這裡與敵人拼搏,以捍衛這座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1981年5月10日,密特朗當選法國總統,30萬群眾湧向巴士底廣場,遊行、聯歡,以示慶祝。

視頻

巴士底廣場 相關視頻

巴士底廣場:「紅圍巾」VS「黃背心」
巴黎我愛你:巴士底廣場

參考文獻

  1. 巴士底歌劇院,ParisCityVision
  2. 法國巴士底廣場探尋巴士底獄的前世今生,北京中國國旅,201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