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已讀音為yǐ,象形字,"已"本作"巳",後為了區別,遂留下了缺口作"已"。故"已"與"巳"、以(㠯)同源。金文和篆文中是同一個形象。都是"巳"的倒形。即頭朝下的胎兒形,表示胎兒已經成熟,即將要降生。 懷胎截止是其範式。

本義:停止。如:《論語》:"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後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如:不能自已、雞鳴不已。

衍義:完結。如:已經、已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已

拼音; yǐ

注音; ㄧˇ

部首; 已

四角碼; 17717

鄭碼; yya

五筆; nnnn

統一碼; 5DF2

倉頡; su

筆順; 515

字形結構; [ 首尾分解查字 ]:匚乙(kuangyi)

[ 漢字部件構造 ]:已

[ 筆順讀寫 ]:橫折、橫、豎彎鈎

基本字義

1、本義:停止。如:《論語》:"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後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詩·鄭風·風雨》:"雞鳴不已。"

又如:不能自已、雞鳴不已。

2、衍義:完結,表示過去。如:已經、已矣、事已至此、已往、業已。

3、衍義:後來,過了一些時間,不多時。如:已忽不見。

4、衍義:太、過。如:不為已甚。

5、古同"以"。

基本信息

詞目:已

拼音:yǐ

注意:書寫這個字時,不能和"己"和"巳"混淆。

翻譯:⒈ already⒉ (used in old times) to end

詳細字義

1、本義:停止。如:《論語》:"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後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詩·鄭風·風雨》:"雞鳴不已。".《詩·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傳:"已,止也。")。"

2、衍義:完結,表示過去。如:漢 張衡 《東京賦》:"千品萬官,已事而踆。"。《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注:"畢也。")"。唐 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幽賞未已,高談轉清。"杜甫《石壕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又如:已經、已矣、事已至此、已往、業已。

3、衍義:治癒、病癒。如:《呂氏春秋》:"苟已王之疾,臣與臣之母以死爭之於王。"。《捕蛇者說》:"然得而臘(xī)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luán wǎn)、瘺(lòu )、癘(lì)。"。

4、衍義:罷免:如:《論語》:"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5、衍義:廢棄。如:《孟子》:"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

6、衍義:以前的。如:《大戴禮記·保傅第四十八》:"夫殷周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如不能從,是不法聖知也。"。

7、衍義:後來,過了一些時間,不多時。如:已忽不見。

8、衍義:表示程度,相當於:"太、過。"如:《詩·唐風》:"無已大康,職思其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又如:不為已甚。

9、衍義:不允許。《荀子·王霸》:"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楊倞注:"諾,許也。已,不許也。")。《禮記》:"與其有諾責,寧有已怨。"

10、衍義:相當於"此、這、這樣"。如:《論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11、衍義:表示超過一定限度。相當於"太、過"。如:《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外。"。韓愈《原毀》:"是不亦責於人者已。"。《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

12、衍義:表示時間相隔不久。相當於"隨後、不久"。如:《原涉傳》:"已為中郎,後免官。"。《項羽本紀》:"廢以為侯,已又殺之。"。《項脊軒志》:"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13、衍義:表示事情或狀態在此前發生或存在。相當於"已經"。如:《莊子·內篇·逍遙遊》:"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馮諼客孟嘗君》:"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唐)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又如:木已成舟、事已至此、由來已久、時間已到。

14、衍義:終歸。如:《荀子》:"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

15、衍義:相當於"就、便"。如:蒲松齡《促織》:"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

詳細字義

16、衍義:表示行為的頻率。相當於"又"。如:《世說新語》:"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17、衍義:表示出意外。相當於"卻、竟然"。如:《漢書·食貨志》:"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

18、衍義:表示程度。相當於"更加、愈加"。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19、衍義:只、僅僅。如:《資治通鑑第四卷》:"子勉之矣,吾見子已今年耳。"。

20、衍義:用在方位詞前,相當於"以"。如:《資治通鑑》卷一零四《晉紀二十六》:"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

21、衍義:用作連詞。表示假設。相當於"假如"。如:《陳涉世家》:"楚已誅秦,必加兵於趙。"。

22、衍義:用作語氣助詞。在陳述句末,表示確定。同"矣"。相當於"了、啦、罷了"。如:《論語》:"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史記·貨殖列傳》:"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韓愈《原毀》:"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又如:如此而已。

23、衍義:表示決斷或終結,相當於"呢、的"。如:《荀子·堯問》:"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戰國策·秦策三》:"此亦淖齒、李兌之類已!"。

24、衍義:用在祈使句末,表示祈請、勸阻。相當於"吧"。如:《楚考烈王無子》:"先生置之,勿復言已。李園,軟弱人也。仆又善之,又何至此?"。

25、衍義:表示疑問,相當於"呢"。如:《莊子·雜篇·列禦寇》:"若是則汝何為驚已。"。

26、衍義: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如:《尚書·康誥》:"已!汝乃其速由茲義率殺。"。

27、衍義:用在時間副詞後,作詞尾。相當於"而"。如:《荊軻刺秦王》:"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荊軻刺秦王》:"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28、衍義:用作"已而",由動詞加連詞構成。表示在前一個動作後又發生了下邊的動作,義為"過後又"。作用有兩類,一類作謂語,相當於"這樣做,算了"。如:《莊子·內篇·養生主》:"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楚狂接輿歌》:"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29、衍義:一類凝固為副詞,作狀態語。相當於"過不久、隨即"。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中山狼傳》:"已而簡子至,求狼弗得,盛怒。"。

30、衍義:可作偏旁用。凡從"已"取義的字,皆與終止等義有關。

31、古同"以"。

常用詞組

已而yǐ ér⑴ [soon]∶不久;後來。突然雷電大作,已而大雨傾盆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已而英、霍山師大起。-- 清·全祖望《梅花嶺記》⑵ [let it be]∶罷了;算了。⑶ [sometimes…sometimes…]∶時而(疊用)旁觀皆為之嘻笑,已而嘆駭,已而怒罵。--宋·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

已後yǐ hòu[after;later] 同"以後"已後典籍。--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已經yǐ jīng[already] 業已經過夜已經很深了

已來yǐ lái[since] 同"以來"自董卓已來。--《三國志·諸葛亮傳》

已乃yǐ nǎi[soon]副詞。旋即,不久已乃發前兵。--清·邵長蘅《青門剩稿》已乃勸輸巨室。已乃分城而守。

已去yǐ qù[afterwards;later] 表示從起到將來的時間。"已"同"以"。可譯成"以後"從此已去。--唐·李朝威《柳毅傳》

已然yǐ rán[have already become a fact;be already so] 已經如此;已經成為事實與其補救於已然,不如防患於未然

已甚yǐ shèn[excessive;undue] 過分;過甚不為已甚

已往 yǐ wǎng[before;previously;in the past] 在過去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清· 袁枚《祭妹文》

已矣yǐ yǐ⑴ [finish;be over]⑵ 語氣詞連用,加強語,表示事物的發展變化,可譯成"啦"⑶ "已"為動詞,止,完結。"矣"為語氣詞"了"。"已矣"可譯成"完了","算了"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已知數yǐ zhī shù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羊己切《集韻》《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止也,畢也,訖也。《廣韻》成也。《集韻》卒事之辭。《易·損卦》已事遄往。

又《玉篇》退也。《廣韻》去也,棄也。《書·堯典》試可乃已。《論語》三已之。

又太也。《廣韻》已,甚也。《孟子》仲尼不為已甚者。《注》不欲為已甚,太過也。

又《廣韻》過事語辭。《史記·灌夫傳》已然諾。《注》索隱曰:謂已許諾,必使副其前言也。

又《類篇》語已也。《增韻》語終辭。《前漢·梅福傳》亦無及已。

又逾時曰已而。《史記·高帝紀》已而有娠。

又與以通。《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前漢·張良傳》殷事以畢。

又《廣韻》《集韻》$羊吏切,音異。義同。

相關成語

逼不得已解釋:逼:逼迫。迫不得已。

斃而後已解釋:斃:倒下,死亡。指努力工作或為某一目的奮鬥終生,至死才罷休。

不得已而用之解釋:用:使用。沒有辦法,只好採用這個辦法。

不為已甚解釋:已甚:過分。不做過分的事,要適可而止。多指對人的譴責或處罰要適可而止。

不得已而為之解釋: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

不能自已解釋:已:停止。指無法控制自己,使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

大勢已去解釋:大勢:事情發展的趨勢。有利的形勢已經喪失,前途已經沒有希望。

低回不已解釋:低回:徘徊留戀;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連忘返。形容傷感難忘的心情。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解釋: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憤圖強,晚年並不晚。

方寸已亂解釋:心已經亂了。

過為已甚解釋:過:過分;為:做;已甚:過頭。做得太過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解釋: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鬥終身。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解釋:烈士:志向遠大的英雄。已:停止,衰減。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並不衰減。

莫為已甚解釋:不做得太過分。 多指對人的責備或責罰適可而止。

木已成舟解釋:樹木已經做成了船。 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墓木已拱解釋:墳墓上的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麼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這是罵人的話。後指人死了很久。

迫不得已解釋:被逼得沒有辦法,不得不這樣。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解釋: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

如此而已解釋:如此:象這樣;而已:罷了。就是這樣罷了。

生生不已解釋:形容一切生物新陳代謝,永無停止。

死而後已解釋:已:停止。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一夔已足解釋:夔: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有加無已解釋:已:停止。不停地增加或事態發展越來越厲害。

意望已過解釋:已經超出了原先的願望。

稱賞不已解釋:賞:讚賞。不已:繼續不止。連連稱讚。[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