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差不多先生傳,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 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 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 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
原文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 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 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 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 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 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 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里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 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 常常罵他,他只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 同八點三十二分開, 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裡總不很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着東街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裡焦急,等不得了,心裡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 ……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 ……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 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 叫他做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胡適寓言(選自葉聖陶《文章例話》)
賞析
「五四」運動以來,「改造國民性」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主題之一。對「國民性」的探討,成就最大者, 首推魯迅。他的《阿Q正傳》,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要「畫出國民的靈魂」,可說是他探討「國民性」的藝術總結。另一位曾經對新文學作出過貢獻的文學家胡適,他寫的《差不多先生傳》,也可看作是他對「國民性」的探討。當然,無論從哪方面講,《差不多先生傳》無法同《阿Q正傳》比肩,但它反映了胡適對「國民性」問題獨特的思考,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差不多先生傳》是以傳記形式寫的寓言。
其主人公差不多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形象。正如阿Q最大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差不多先生最大的特點是「差不多」。他的處世哲學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從小到死,他一生都奉行這一哲學。在他看來,紅糖與白糖差不多,陝西同山西差不多,甚至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作者是把「差不多」作為中國人「國民性」中的弊病來揭露和諷刺的。作品開頭,作者說差不多先生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作品結尾,作者又說差不多先生死後,「無數無數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僅如此,作者進一步指出,大家並不認為「差不多」有什麼不好,反而認為這是「看得破,想得通」的「德行」。因此這種弊病就帶有更大的危害性。——這正是作品的深刻之處。
作者揭出差不多先生的弊病, 目的是引起療救的注意。作者讓差不多先生死在自己奉行的「差不多」哲學上,是耐人尋味的;而作品結尾說:「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這是作者對國人發出的嚴厲警告。
作者用了重疊的手法來突出人物的特點。在這個短小精悍的作品中,差不多先生講「差不多」就達九次之多。這不是羅嗦重複,而是為了突出人物特點必要的重疊。重疊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重複,而是在重複中有變化,有新意,加深讀者的印象。差不多先生講「差不多」就有多種表達方式:「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是差不多嗎」,「也還差不多」,等等;特別是差不多先生臨死時說的「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不僅維妙維肖地表現了人物臨死時有氣無力因而斷斷續續的口氣,而且辛辣地諷刺了這種人物至死不悟,可謂傳神之筆。
解放後,作家何遲在相聲《買猴兒》中塑造了一個著名人物:馬大哈——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他把「火速買猴牌肥皂五十箱」寫成「火速買猴兒五十個」,害得採購員「走東北,到廣東,跑四川,雲遊了半個中國」。這位馬大哈,無疑是差不多先生的子孫。可見作為藝術形象,差不多先生是有藝術生命力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