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力純幽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左力純幽子又名吳茱萸(學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
別名吳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樹、左力純幽子、米辣子等。[1]
通常分大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
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紅色,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銹色絨毛,
或疏短毛。生於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多見於向陽坡地。
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種。 嫩果經泡製涼干後即是傳統中藥吳茱萸,簡稱吳萸,
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 其性熱味苦辛,
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功,用於治療肝胃虛寒、陰濁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基本信息
中文名:吳茱萸
拉丁學名: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別稱:吳萸、茶辣、漆辣子
二名法:Tetradium ruticarpum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芸香目
亞目:芸香亞目
科:芸香科(Rutaceae)
亞科:芸香亞科
屬:吳茱萸屬(Tetradium)
種:吳茱萸(T. ruticarpum)
形態特徵
葉有小葉5-11片,小葉薄至厚紙質,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18厘米,寬3-7厘米,葉軸下部的較小,
兩側對稱或一側的基部稍偏斜,邊全緣或淺波浪狀,
小葉兩面及葉軸被長柔毛,毛密如氈狀,或僅中脈兩側被短毛,油點大且多。
花序頂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離,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離;
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鑷合排列;雄花花瓣長3-4毫米,
腹面被疏長毛,退化雌蕊4-5深裂,下部及花絲均被白色長柔毛,
雄蕊伸出花瓣之上;雌花花瓣長4-5毫米,腹面被毛,
退化雄蕊鱗片狀或短線狀或兼有細小的不育花葯,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疏長毛。
果序寬(3-)12厘米,果密集或疏離,暗紫紅色,
有大油點,每分果瓣有1種子;種子近圓球形,一端鈍尖,
腹面略平坦,長4-5毫米,褐黑色,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8-11月。
藥用價值
功用主治
溫中,止痛,理氣,燥濕 ,厥陰頭痛,髒寒吐瀉,脘腹脹痛,
經行腹痛,五更泄瀉,高血壓症,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黃水瘡。
①《本經》: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
②《別錄》: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③《》: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2]
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療遍身頑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
④《本草拾遺》:殺惡蟲毒,牙齒蟲匿。
⑤《日華子本草》:健脾通關節。
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產後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
⑦《綱目》:開郁化滯。
治吞酸,蹶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偏方功效
1、治腎氣上噦,腎氣自腹中起上築於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吐,
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吳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50克。
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七十丸。(《仁存堂經驗方》)
2.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釅醋: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縱濃,亦須強服。(《兵部手祭方》)
3.治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吳茱萸(湯泡七次,焙)、乾薑(炮)等分。為末,湯服5克。(《聖惠方》)
4.治肝火:黃連300克,吳茱萸50克或25克。上為末,
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5.治嘔而胸滿,及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一升,人參150克,
生薑300克,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吳茱萸湯)
6.治頭風:吳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拭發。(《干金翼方》)
7.治痰飲頭疼背寒,嘔吐酸汁,數日伏枕不食,十日一發:
吳茱萸(湯泡七次)、茯苓籌分。為末,煉蜜丸悟子大。
每熱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驗方》)
8.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謂之水土同化:吳茱萸三錢。
泡過,煎汁,入鹽少許,通口服,蓋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
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仁存堂經驗方》)
9.治脾受濕氣,泄利不止,米谷遲化,臍腹刺痛;小兒有疳氣下痢,
亦能治之:黃連(去須)、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10.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吳茱萸六升,木瓜兩顆(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進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熱悶,即瘥。(《千金方》蘇長史茱萸湯)
11.治腳氣疼痛,如人感風濕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
宜服之:檳榔七枚,陳皮(去白)、木瓜各一兩,吳茱萸、紫蘇葉各三錢,
桔梗(去蘆)、生薑(和皮)各半兩。上細切,水煎,
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溫服亦得。(《證治準繩》雞鳴散)
12.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
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濕癢成瘡:
吳茱萸(去枝梗)一斤(四兩用酒浸,四兩用醋浸,
四兩用湯浸,四兩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乾),
澤瀉(去灰土)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酒吞下。(《局方》奪命丹)
13.治小兒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
吳茱萸、硫黃各半兩。同大蒜研塗其腹,仍以蛇床子煙熏之。(《聖惠方》)
14.治口瘡口疳:茱萸末,醋調塗足心。亦治咽喉作痛。(《瀕湖集簡方》)
15.治牙齒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療本草》)
16.治濕疹:炒吳茱萸一兩,烏賊骨七錢,硫黃二錢。
共研細末備用。濕疹患處滲出液多者撒乾粉;
無滲出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板油化開調抹,
隔日一次,上藥後用紗布包紮。(《全展選編·皮膚科》)
17.治陰下濕癢生瘡:吳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瘡。諸瘡亦治之。(《古今錄驗方》)
18.中風(口角偏斜,不能語言)。
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開數次,冷後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19.全身發癢。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溫擦洗,癢即停止。
20.冬月感寒。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
21.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兩、人參一兩,
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
22.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
23.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睾丸腫硬,陰部濕癢)。
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兩泡酒,四兩泡醋,
四兩泡開水,四兩泡童便。經一夜後,都取出焙乾,加澤瀉二兩,
共研為末,以酒和粉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鹽
湯或酒送下。此方名奪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婦女陰寒,久不受孕。用吳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為末,
加煉蜜做丸子,如彈子大。裹棉肉納入陰道中,令子宮開即可受孕。
25.胃氣虛冷,口吐酸水。吳茱萸在開水中泡七次,取出焙乾,加乾薑(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熱湯送下。
26.轉筋入腹。用茱萸(炒)二兩,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瀉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用吳茱萸三錢,泡過,取出,加水煎嗔,放一點鹽後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濕,下痢腹痛,米谷不化)。
用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一兩,同炒為末,
加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戊己丸。
又方:用川黃連二峽谷、吳茱萸二兩(湯沁七次),同炒香,
分別研為末,各與粟米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備用。
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湯送服黃連丸;白痢,以乾薑湯送服茱萸丸;
赤白痢,兩丸各用十五粒,米湯送下。此方名變通丸。
又方:用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同炒香,各自為末。
以百草霜二兩,加飯同黃連做成丸子;以白芍藥末二兩,
加飯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備用。每服五十丸。
赤痢,以烏梅湯送服連霜丸;白痢,以米湯送服茱芍丸;
赤白痢,兩種藥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積塊。用茱萸一升搗爛,和酒同煮,
取出包軟布中熨積塊處,冷則炒熱再熨。塊如移動,熨也移動,直至積塊消除。
30.牙齒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風疹。用茱萸煎酒塗搽。
32.癰疽發背。用吳茱萸一升搗為末,加苦酒調塗布上貼患處。
33.寒熱怪病(發寒發熱不止,幾天後四肢堅硬如石,
敲起來發銅器聲,日漸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服。
【附】吳茱萸的功效是溫中、散寒、下氣、開郁。臨床實際上踐,
亦用本品治蟯蟲病。臨床實踐學認為吳茱萸有明顯的止痛、止嘔作用。
參考來源
- ↑ 吳茱萸_中藥材_,中醫世家
- ↑ 《藥性論》中藥方劑_【中醫寶典】